“砖混”结构,在我们这里有三种不同形式,一次比一次好
【本文来自《只要你家楼板是预制板的,就属于第一代的职工家属楼的建造技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冬天里的一把火
呵呵,你还另辟蹊径,还自己发个帖子,那么我就问问你,给你个选择题:你是愿意住八十年代盖得还是九十年代盖的楼房或者02年以前的?
那就说说呗。就说我这里的经历。
我们单位宿舍小区从1980年开始建立职工宿舍,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大约是1996年前后)截止,前前后后建了18栋左右的楼,每隔2、3年就建一批。所以,从1980年的楼开始到1996年最后一批楼为止,这些“砖混房”是怎么建的、什么结构,我都知道。
“砖混”结构,在我们这里有三种不同形式,一次比一次好,最后的结构就是百度里面说的那种“最好结构”形式的“砖混结构”。这里简单起见就说两个名词,也是“砖混结构”里面最重要的元素,即楼的承重是砖墙而砖墙的固定是由它们(构造柱和圈梁)为骨骼建立的。虽然“砖混结构”最不好的特点就是砖墙就是承重墙,砖墙一倒,房子就完蛋了。但是要保证砖墙不倒,“构造柱”(砖墙转角立柱-垂直方向)和“圈梁”(沿砖墙一周浇灌的钢筋混凝土-水平方向)是关键元素。记住这两个名词:构造柱和圈梁。
我们这里,8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有圈梁,这是必须的,因为空心的预制楼板就靠它固定。如果圈梁都没有就不叫“砖混”结构,就与农村建房没有差别。不知道你见过什么叫楼板“预制板”没有,要是见过你就应该知道那个时候盖房就叫“搭积木”。此时没有“构造柱”,使用构造柱这个代价成本要高多了。
后来到了90年代,“砖混”结构有改进了,楼板全部是“现浇面”,也就是整体浇筑的,不使用“预制板”了。附带说一句,“预制板”是这种砖混结构的最大不安全因素,没有其它因素能与之比较。这个时候,“圈梁”就是自然而然的成立了不说,还与楼板成为一体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构造柱”。
到了90年代的中期,完整的“砖混”结构出现了。此时建造的“砖混”结构房屋,以下内容都具备:构造柱、圈梁和楼板现浇面。很可惜,我们院子里的职工宿舍最多只有最后几座楼是这样建的,其它的都不具备构造柱,甚至有的不少还不是“现浇面”而使用的是“预制板”。
既然我都懂这些知识,你说我在买商品房的时候难道不会观察吗?现在的高层和小高层就不要说它们的结构了,买的人都懂,也不需要了解清楚。大家都是这样住的,别人住得我就住不得吗?当然这个道理也符合你的那个时代:房子就是这样建的,大家的命都是一样的,对吧?
好了,2000年以后,我并不满意我的“福利房”,我就买了商品房,当时多层流行,高层并不流行。但是我们住的多层确实是“框架”结构,开放商良心大大的,监理公司就是我们单位的呀。家里的梁和柱子十分显眼,非常难看,但是我知道安全那是大大提高了呀。看看家里的梁和柱子吧,520mmX420mm的并排的柱子有4根半(半个与隔壁合用),不可使用的建筑面积肯定多了,但是放心了呀。最后呀,我的“福利房”走进交易市场早就出手啦。
砖混结构示意图
家里的梁和柱子图、柱子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