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失败的战争,不可思议的帝国英雄
去年上映的《战狼2》,刷新了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记录。但也有不少人提出批评,宣称《战狼2》是部YY之作,狂撒热血,却有大量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另外,《战狼2》还被一些人说成是模仿“兰博”史泰龙《第一滴血》的作品。
好了,《战狼2》片中的主角是个特种兵,配角角色也多是经过武装训练的。如果你非要说《战狼2》的故事无法出现在现实中,那么你该怎么看待下面的情节:
一个文弱书生,被关在监狱里,食不果腹,然后从看守严密的号子里用勺子挖了个洞,然后就穿过铁丝网跑了,穿过了300英里的封锁区。途中除了徒步,还有扒火车,甚至到矿井底下去躲避。最后,这个书生成功的逃出生天,成了大英雄……
这个书生的事迹是真的。他叫温斯顿·丘吉尔。他的这段经历才叫做“至暗时刻”,二战期间抵抗德国真不能算是什么挑战呢。
布尔战争:让大英帝国丢尽颜面的战争
1899年10月至1902年5月,在非洲南部所爆发的英国与当地布尔人之间的战争,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布尔人是来自荷兰、德国的白人,与当地黑人的混血后代。他们在南非建立了一个叫做布尔共和国的国家,采用了一种混合制的国家体系,即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国家与奴隶制社群联盟的组合。这样一个国家在当时的英国,以及所谓的文明世界的其他大国看来,就是低贱至极的国家。
(布尔人)
有趣的是,骄傲的英国军队却打不赢布尔军队,伤亡惨重,不得已从英国本土和其他殖民地大量抽调兵力,采用了中国兵法大忌的一种做法“添油战术”,累积动用军力四十余万,却不能根本性的打垮不到10万的布尔军队。布尔战争似乎显露出了英军的低下战斗力,所以让在欧洲有意与英国争夺霸权的德国,误判了局势,德皇威廉二世在布尔战争后采用咄咄逼人的军备政策,而这恰恰刺激了英法俄三国的靠拢。
布尔战争其实不能说明英军没有战斗力,恰恰相反,从之前的一战战场上,英国及法国军队在抗击德国精锐部队时的行动效率来看,至少这几个欧洲大国的陆军力量是平衡的。
布尔战争的中后期,英国人开始动用后来被日本人发扬光大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后来被纳粹德国运用得炉火纯青的集中营政策,杀掉了很多布尔人,还把大量的布尔人儿童关进集中营,迫使对方求和。这在英国的殖民地体系中也造成了极大的震荡——证明日不落帝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战胜。而在战争期间,整个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民间,都在舆论上支持布尔人、讨伐英国“侵略者”,这表明了英国的国际权威也受到了动摇。
青年丘吉尔,自我奋斗很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人呢,很多时候都不可以预料自己的命运。自我奋斗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知道老袁家“四世三公”,无比牛逼,但丘吉尔的出身似乎更牛逼一点,“九代公侯”。
在参加布尔战争以前,丘吉尔的名声并不好。一个原因是,他的母亲是个交际花,艳名极盛,简直不可描述……而丘吉尔本人给别人的印象是,牛皮大王,又特别爱出风头,什么特朗普之类的,如果当时出现在丘吉尔面前,那肯定是个渣渣。
(丘吉尔的母亲,伦道夫·丘吉尔的夫人)
美国作家、《国家地理》杂志前编辑坎蒂丝·米勒德所著的《帝国英雄:布尔战争、绝命出逃与青年丘吉尔》一书,出版后广受读者和历史学界好评,赢得《纽约时报》2016年畅销书、《纽约时报书评》2016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2016年度好书等奖项。这本书以丘吉尔在布尔战争期间的经历,以及战争以前的表现为主要视角,向读者拉开了100多年前爆发的那场影响深远的战事的画卷。书作者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也能将战争进程与背景信息、主角人物的活动等很好的融汇在一起,写成了一本可读性很强,让人大呼过瘾的通俗历史佳作。
全书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布尔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加入这场战争以前的青年丘吉尔的个人情况。丘吉尔之所以热切的希望到南非去出风头,是因为贵族子弟虽然在英国注定有个好前途,但前途是时间熬出来的,等到他混得有模有样,都七老八十了。丘吉尔需要抓住一次冒险的机会,来让自己尽快变成全英国的大名人,可以不凭借家族的名声和母亲的人脉在政坛脱颖而出。
布尔战争的背景很简单,布尔人成了南非当家做主的人,黑人打下手,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19世纪后期,南非在被探明拥有储量惊人的钻石和黄金矿藏后,英国就强化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并逐渐与布尔人组成的自治体爆发冲突,并最终引发了两次布尔战争。
1899年爆发的第二次布尔战争,英国人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取胜。以战地记者身份加入英国远征军的丘吉尔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事实上,南非的布尔人跟英国之前对阵过的中国清朝军队、印度殖民地土著部队、苏丹起义军都不同,前者是白人、白人的混血后代,可以从荷兰、德国等国获得以民间贸易形式采购的武器,训练有素,且占据了地利。这种情况下,刚刚抵达南非的英国远征军,遭遇迎头痛击也就不奇怪了。
不解之谜:丘吉尔如何逃出升天
《帝国英雄:布尔战争、绝命出逃与青年丘吉尔》书中第三部分讲述了丘吉尔在初入南非的观测心得。丘吉尔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超出常人,所以就从布尔人对英国军队的攻势中,捕捉到这场战争与以往不同的关键之处。这并没有马上引发恐惧,恰恰相反,青年丘吉尔为此感到兴奋。他名义上是战地记者,却携带着武器,在乘坐的军列被布尔人偷袭的情况下,还试图指挥机车返程,以逃离袭击——这一过程中,他表现得相当英勇,其事迹很快经由其他战地记者传递,登上了英国的报刊,引发全民热议,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英军作战处处受挫带给英国政府和民众的压力。
当然,如此英勇的丘吉尔,也给自己挖了个坑。当一行人被布尔人俘虏后,他试图用自己的记者身份脱困,布尔人却不吃这套,指明丘吉尔之前指挥作战,算是战斗人员。而当英国媒体开始炒作大英帝国英雄丘吉尔的光辉事迹以后,他要想脱身,就更难了。
(被俘时的丘吉尔还不是个大胖子)
书中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分别介绍了丘吉尔被俘期间和冒险逃离战俘营的情况。他与一同被俘的其他两位英国军官商议脱逃之策,后者准备了相关的脱逃物资,勉强同意带上丘吉尔同行。
为什么是“勉强同意”?丘吉尔从布尔人的首都脱逃,经过300英里才转入英国控制区,这简直就是1899年的“战狼”……哦,不对,他比“战狼”还要牛逼。因为丘吉尔不是吴京,也不是史泰龙,他并不喜欢运动,体能很弱——在另外两位英国军官战俘看来,带上丘吉尔一起脱逃,跟自寻死路没有区别。
搞笑的是,另外两位更强壮的英国军官没能及时逃出,反倒是丘吉尔逃出来了,而且把自己的同伴给丢了。看起来,青年丘吉尔当时已经深谙“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奥妙。他大摇大摆走出了布尔人的首都,然后跟随铁路线逃离,冒险搭乘夜间运煤的火车,在天亮以前下车藏匿等待下一个日落。
怎么判断方向?丘吉尔根据星座的分布来判断方向。所以说,掌握天文地理是很重要的,就算不能变成诸葛亮那样的神棍,起码还可以学丘吉尔一样准确逃亡嘛……
在布尔人为追捕丘吉尔而彻底停掉夜间货运列车以后,丘吉尔冒险来到一处煤矿,恰好碰到了留在布尔人控制区的英国煤矿技师,又在煤矿底下藏了一段时间。再然后,在英国煤矿技师的协助下,丘吉尔躲在装满羊毛的货运列车里,历经艰险终于回归了英国控制区。
这是一段比《战狼2》更加牛逼,更加不可思议的逃亡之旅。所以,质疑《战狼2》的人,应该首先去考证下丘吉尔当年的光辉事迹是不是掺假。
布尔战争之后
丘吉尔的回归,让英国政府和军队又有了勇气,将布尔战争这场异常艰险的战事又持续了两年多。丘吉尔后来与布尔战争时,布尔军队的指挥官成了朋友,而那时的他已经褪去了之前的莽撞和轻狂,拥有了无可比拟的荣耀和资历:与其他战斗英雄相比,丘吉尔是帝国贵族;而贵族中,像他这样敢于奔赴凶险战场还能从战俘营脱离的人,绝无仅有。自此,丘吉尔的政坛道路被铺平,他会在40年后像当初逃出战俘营时所做的那样,英勇无畏的面对挑战,与法西斯德国战斗到底。
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纳塔尔和开普殖民地,在1910年组成了大英帝国旗帜下的南非联邦。1961年,南非联邦成为南非共和国。因为布尔战争中,布尔人所获得的事实优势,所以巩固了布尔人相对于黑人的政治优势,让南非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成为一个长期推行种族隔离的国家——那些在布尔战争期间声援过布尔人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也会在之后的几十年内,谴责南非的种族隔离,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放弃了对南非的政治支持,南非的黑人涌现出曼德拉这样一位具备世界级威望的政治领袖,那种不得人心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才获得终结的可能。
所评图书:
书名:《帝国英雄:布尔战争、绝命出逃与青年丘吉尔》
作者:(美)坎蒂丝·米勒德
译者:陈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日期: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