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一两个星期的几个中国科技突破新闻的一些想法

应该说作为工业和科技爱好者,这个星期我是着实兴奋了一把。

第一个是东部战区放出来的,确认歼20具有超音速巡航功能。东部战区于5月26日在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了关于一段歼-20视频。其中提到歼-20具有多种特征:高隐身性——轻松突破敌防空系统;高机动性——轻易达到超音速巡航;高感知性——快速识别目标精确打击。这是我国官方首次确认歼20的超音速巡航功能。

第二个新闻是在5月29日,央视网放的消息,这也应该是这几天让人振奋的消息了,歼20的首飞试飞员说,在歼20之外,我们肯定很快有下一代出来。歼20是五代机,再下一代就是六代机了。现在感觉解放军要把台湾统一做成压倒性军事优势的局面。

500

500

500

第三个是无人作战设备展示,央视近日曝光的国产无人射击系统包括一个地面行走的机器狗,以及在空中飞行的无人机,都可以搭载步枪对敌人进行射击,当前还是靠人在后面遥控。不知道机器狗的电池续航能力能有多久,如果电池续航能力非常强,战斗力还会上一个台阶。

500

500

这里面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两种新武器都没有在俄乌战场上出现过,俄乌战场现在被认为是俄罗斯和西方各种新武器的试验场,但是目前其无人机的运用主要是运用投弹和侦查,还没有发现可以空中用步枪对地射击的,另外机械狗就更是没有见过了。

第四个是比亚迪宣布其混动技术实现了2000公里以上的续航,B站上面有各种评测,甚至能够在开着空调的情况下,满油满电实现超过2400公里的超长续航,这个数字被很多网友称之为工业奇迹。

这几年,中国开始出现一些让人激动人心的工业品,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只列民用):

1:2021年4月15日发布的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的北汽极狐在上海测试的视频,尽管还达不到完全无人驾驶的水平,但大大超出当时业界水平的无人驾驶,还是在当天迅速引爆了网络并且让北汽,长安汽车等相关汽车股票涨停,这几年各个车企的智驾版本不断迭代,迅速进步。

2:2023年8月29华为的Mate 60 pro在华为商城上架,这意味着华为实现了芯片自主制造,尽管没有高调宣传,但是迅速在全网引起轰动,网络上到处华为牛逼,遥遥领先的声音。

3:就是2024年5月28日比亚迪发布的第五代DM技术,官方称百公里亏电油耗2.9L(亏电油耗意思是混动车从电池电量下降到开始启动发动机算,而不是从电池满电开始算油耗),续航全球最长达到2100公里。

500

这个技术首先搭载在秦L和海豹06两款车型上,价格很便宜,秦L最低配售价9.98万,海豹06最低售价也是9.98万。

500

当然,其实这两年突破的民用先进科技远不止这三个,比如C919商用了,比如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商业运行了,我之前的文章已经列了好多,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盘点2020年以来的中国重大科技突破。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混动续航超过2000公里的时候,其实首先想起的倒不是一向以省油著称的日系车要完了,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电动汽车带来的各种革命性技术进步,用于军事领域,将会带来很多巨大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做“融会贯通”,意思是人获取了多方面的知识后,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系统、透彻的理解。

比如地理和政治,政治和经济,经济和人口,人口和养老金,养老金和退休年龄等都有着各种联系。

而这个道理应用到先进产业,科技和军事发展也是一样的,军用的科技可以用于民用,而民用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民用科技进步,同样也可以用于军事。

就以这个长距离续航混动技术为例,不只是比亚迪,整个中国电动汽车全行业都在持续进步,国内其他车企的混动续航也都做到了1000多公里了,在追赶领先者比亚迪,这个技术能力正在中国不断发展。

固态电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后量产了会让纯电的续航能力更强。

汽车上的长续航技术(纯电也好,混动也好),如果其实现小型化和大型化,以及同级别技术移植都是有用途的。

比如我军广泛使用的山猫全地形车,车比较小巧,可以装步兵,也可以运送伤员,还可以当物资运送车,想一下前线弹药武器消耗量大,靠战士们人工步行运送耗时耗力,而且一个人只能带几十公斤,而这个山猫车运物资就给力多了,运送物资到前线后,再顺便运几个伤员下来。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车续航能干到两三千公里不用加油,那对前线可就太有用了。

500

同样的,机械狗,小型无人机,如果也能应用小型化的长续航技术,

一条狗能持续跑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如果考虑到静止和运动结合,一条机械狗能够持续续航几天,一个班的士兵控制十几条机械狗在对方阵地长时间巡视和猎杀,这就太可怕了。同样的,现在的纯电小型无人机不是电池不耐用么,飞个半小时就没电了,如果能实现DM动力技术小型化,小型无人机滞空时间也能够达到几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那战斗力也会极大的提升。基本上一个班的无人机,就能保证对方阵地上二十四小时头上有无人机巡视投弹和射击了。

如果这个技术能够大型化,用于几十吨重的坦克,装甲车辆,这些车辆耗油量极大,对于后勤运输是非常大的挑战,

但如果有了长续航技术,一箱油能跑上千公里,那将带来作战能力极大的提升,也会大大减轻后勤压力。

同样的,电动汽车技术带来不仅仅是长续航技术,都说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个长续航技术就是上半场电动化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不只是混动,未来固态电池等新电池技术突破,纯电续航里程也会不断进步,现在国内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纯电1000公里的车型。

而作为下半场的智能化也会大大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而我一直觉得汽车的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

为什么这样认为,我有几个理由,

其一是汽车无人驾驶是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性应用。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出来最成熟的两个领域就是语音对话,以及视觉分析(包括现在到处都是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等)。

像苹果的Siri语音技术,就是2011年10月随着iphone 4S一起发布的,到今天已经十几年了。

而视觉AI就更不用说了,各种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我们几乎天天都用的到,我前天就用了几个银行的APP操作转账等事宜,而银行APP就要求对我进行人脸识别确保是本人,这个方便就是来自视觉AI的突破,不然我就得去银行柜台办理了。

而在汽车无人驾驶里面,非常显然这两个技术都用的到,而且还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功能。语音AI用于汽车理解车主的命令以及和车主对话,视觉AI则用于汽车识别周边情况搞无人驾驶等。

第二是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对社会运行规则的改变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中国交通事故每年都要死几万人,2023年的统计公报说我国每万车死亡人数是1.38人,换言之每1亿辆车每年就要死亡1.38万人。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只要是开车或者坐车上路,都面临着交通事故的威胁。

深圳属于全国对于道路交通管理非常严格的城市了,在斑马线人行横道上停车,被逮到要罚2000人民币,不礼让行人也要罚款,后排不系安全带也罚款,泥头车/大货车也被严格管控行驶范围。

但是即使这样,查询深圳市2023年统计公报,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313起,死亡196人,受伤1342人。竟然有超过1500人死伤!

不仅仅是死亡,受伤的人里面相信也有终身残疾的。

而智能驾驶的应用,技术每进步一些,就会减少一些伤亡。

严格管理也会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比如这些年的酒驾和醉驾定罪,让老百姓拍手称快,大大的减少了交通事故,但我认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技术进步。

5月31日余承东在发布问界M7的新版本时,发布了一个数据说问界新M7从2023年9月到2024年5月已经主动避免可能碰撞次数高达8万多次,我相信这一定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

500

前段时间问界的一个追尾事故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老实说我这里面有各个厂家因为互相竞争而炒作的因素,但我却乐见这种关于安全的话题作为重点,

因为其一说明老百姓对于智驾减少伤亡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是对智驾本身就有很高的安全期待和要求,

其二这种关注和炒作,会进一步刺激和推动相关车企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

以后这种电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从乘用车向大货车,泥头车等商用车扩散,会更加帮助减少伤亡,因为大货车,泥头车这些大型车辆可以说是马路杀手。

我这么说吧,残酷的讲,在此时此刻的今天健康生活的中国人,按照2023年的万车死亡率,未来十年会有几十万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去,

但因为我国车企的工程师们在疯狂内卷中不断研发新技术,智驾技术在竞争中不断升级,则这几十万人中非常多的人会因为我国车企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而在未来避免可能的交通事故。

除此之外,还有个社会价值就是我一直讲的对全社会交通运输市场带来的改变,想一下全国几百万辆乃至上千万辆出租车和网约车实现无人驾驶,以及上千万辆各种物流运输车辆实现无人驾驶,司机将从长时间的疲劳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车辆为主人赚钱。

当然这里面会不会造成工作岗位减少的问题,这个另外再讨论。

第三是无人驾驶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

这个就不多说了,光是中国市场2023年就卖出了3000万辆汽车,想一下智驾系统带来的溢价毫无疑问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回报,更不要说还有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四是全球宣传效应

因为汽车无人驾驶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外国旅行者来到中国,当看到满大街的无人驾驶汽车,包括出租车,网约车,这种远远领先其母国的震撼感会是前所未有的,会在脑海里树立起中国是先进科技国家的印象,

而其之前其本国媒体长时间负面宣传带来的印象,将会在巨大冲击下烟消云散。

这就跟当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出国的,不管是高层官员还是社会精英,一到西方都震惊的彻底颠覆了原有的认识,几十年的资本主义水深火热教育,一瞬间就被冲击垮了,甚至又产生了盲目自卑和崇拜的思想。

最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后,毫无疑问可以有军事用途,也会带来极大的军事革命变革。

电动汽车的“意外”结果---智能化

我想我国刚开始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时,可能最先想到的,或者说最主要动力还是降低对石油的进口依赖,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最早恐怕很想有人意识到电动化的架构更适合搞智能化,因为智能化需要汽车响应速度快,而且更多智能设备会带来耗电量提升。

燃油车的蓄电池容量本来就小,放久了电量还会下降,而且驻车情况下还要支撑远程OTA升级,支撑传感器,芯片,摄像头(比如哨兵模式)等继续工作,支撑远程空调开启这些实在有些为难,除非启动燃油发动机。

所以搞电动汽车还带来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效果。

像美国搞人工智能的领先车企就是特斯拉,而不是传统的通用,福特。

再比如本文提到的搞电动化带来车辆长续航技术的突破等等。

搞先进科技,感觉中国由于这十年在芯片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突破,在出现各领域技术逐渐综合化,各种交汇的态势。

像华为一个做ICT的,怎么就跑去做车了呢,就是因为华为在人工智能,芯片等技术等方面有优势;

像比亚迪,其燃油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总体设计并不比奇瑞,吉利,长城之类的强,但怎么就在电动汽车领域脱颖而出了呢?其在电池,混动能源技术领域有优势。

像做无人机的大疆,现在也在搞汽车智能驾驶方案,因为其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所以行业发展趋势,注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去关注本行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发展也非常重要,搞不好哪天其他行业的新技术,就能应用于本行业呢?

像我国军事技术,可以想象的未来一定还会突飞猛进,因为不少民用产业技术走在前面了,会反过来拉动军事技术发展。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