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抢”中国电车技术,欧盟真的帮得到自家车企吗?【弓道是非】

6月20日,商务部表示,欧委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中,索取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收集信息的种类、范围、数量前所未有,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并多次以“不合作就将面临不利裁决结果”,威胁中国企业就范。

这些信息具体包括什么呢?我一项一项给你们列出来。

详细的电池原材料的构成,包括化学成分和配方,要精确到磷酸亚铁锂、石墨、铜、铝等每项主要原材料使用量,还有原材料的供应商以及采购信息。

车企的核心商业秘密,包括: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清单;企业的五年产能、产量和未来在中国、欧盟或第三国新增产能的计划;企业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投入、能源电力、人工费用、设备折旧信息;所有零部件和钢铁、铝等原材料供应商名称;企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条款、定价策略;企业在欧盟所有客户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离谱吗?但还没完。

欧委会还要求中国企业提供核心的运营秘密,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纪要、合资协议,企业的信贷额度、贷款、债券、出口信贷、银行承兑汇票等。

底裤都没了。

我就想问一句,还有什么信息,是你欧委会不想知道的?

三家抽样企业,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光是填表格,就填了足足21个G啊。这还没算,今年欧委会又发的十几轮补充问卷。

很多表格,欧委会要求一周填完,有的还要实地核查、现场补充。给不出、填不完的,就是不配合,不配合就要加税。

知道那个38.1%的税,是怎么加出来的了吧?

欧委会的肆无忌惮,是有原因的。首先,电动汽车是一个新兴行业。反补贴调查,到底要调查什么,怎么调查,都没有先例。所以,欧委会可以为所欲为,欧盟内部,是没有判例、法律,可以在程序上对它进行约束的。当然了,这不代表政治上就不会遇到麻烦。如果这种做法,让很多成员国不高兴了,也会有后果。

其次,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崛起得太快、太猛,欧盟这边是真的“破防”了。中国电动车的价格只有欧美的一半,但产品力却更胜一筹。新型汽车的“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中国电车全线领先。欧洲那些老牌车企,能打的估计只有车的机械素质,还有品牌营销、售后网络这些东西。换而言之,都是些祖宗攒下的家底。而现在,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们传统概念当中的“汽车”,它整条产业链,也要跟着脱胎换骨。欧洲车企的百年积累,还能让他们维持多少优势,真的不好说。新技术上落后,老技术越来越用不上,双方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欧洲正在大力推动绿色转型,萝卜大棒双管齐下,对新能源相关产业的扶持,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而在政治压力、消费者态度、技术变革的种种压力之下,欧洲的车企早就开始了电动化转型,有的甚至准备十年内放弃燃油车产线,all in电动车。

然而,它们的野心全面受挫。

早在2020年,宝马就宣布不会研发电动汽车专属平台。去年12月,奥迪宣布,将放缓推出纯电车型的步伐,短期内会继续推广燃油车和插混车,避免在产品切换时,由于销售增速放缓,给工厂和经销商带来负担。今年2月,奔驰宣布大幅放缓转型目标:原定是2025年的所有新车,都只提供纯电版本,现在改为推迟到2030年,且除纯电外,也卖混动车型;原来计划的2030年全面销售电车,改为纯电加混动的比例达到50%。

500

BBA先后摆烂摊牌,表示他们实在玩不起了,任你政府怎么抽一棍子给一甜枣,都不管用。还想抢救一下的大众,则迎来当头一棒,今年第一季度在欧洲的电动车销量,暴跌了25%。

但另一头,中国的新能源车继续高歌猛进。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是284万辆,中国生产212万辆,销售209辆,同比增长了28%和32%。一个国家,就占了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三。全球销量前20的电动车榜单,中国车占16席。

500

这个情况下,欧盟这边就产生了三个大大的问号:为啥你行,我不行?我不行,是不是因为你行?怎么样搞你,才能让你不行,我行?

这就是欧委会“明抢”中国车企情报的根本动力。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条很长,涉及一二三级大几千家供应商。欧委会搞不清楚中国车企的竞争优势,到底是从哪些环节来的,所以假借反补贴调查之名,给中国电动车行业来了个大摸底。

毕竟,打仗么,就得知己知彼。但知己知彼,就能赢吗?

咱们就先不提,欧委会不讲武德、罔顾贸易规则,破坏竞争公平,将会对自身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也不提我国将会采取的反制措施——像是对猪肉、白兰地和进口大排量汽油车加征关税——会对欧盟各国的相关产业,造成立竿见影的压力。至于将大幅减少欧洲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推高他们的购车成本,我们也不说了。

咱们就说,你这么搞,真能帮到你家车企了?

欧委会宣布加关税之后,许多欧洲车企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除了因为它们在中国有市场、有工厂,很多车是在中国生产、返销欧洲之外,更是因为它们和中方车企在技术上有非常多的合作,中国的技术,对他们开发产品,改造欧洲汽车市场、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已经落后了,与中国切割,只会更落后。

欧洲产业界的态度,已经反馈到了政治上。

500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这几天率团来中国访问。这位绿党的副总理,这次也不谈什么“去风险”、“降低依赖”了,而是承担一个重要任务:来华稳定局面,设法调解因为关税问题引发的中欧经贸争端,以维护德国经济利益,回应德国企业界的呼声。同时,一手推动加征关税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连任的事情上也出了一点变故。

中国电动车企业,现在已经有足够底气,去应对任何势力施加的不公平。欧委会的所作所为,并不能阻碍中国车企的成长,却很有可能摧毁欧洲车企的未来。无论是强征关税,引发双方的贸易摩擦,还是明抢技术,摧毁公平的竞争环境,都将破坏双方汽车产业互利互惠、携手发展的愿景,破坏中欧之间经由长久以来的经济合作,所建立起来的默契和信任,可谓是损人不利己,百害无一利。如果欧盟委员会不顾各界劝阻,一意孤行,那必将自吞苦果,追悔莫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