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上讲,美国真的是天选之国吗?
炸裂的纸面数据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去除内水之后的陆地面积是932.6万平方公里,按照教育系统的数据,平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2%,即112万平方公里领土。
这个112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应该包含了我国大大小小的平原。
因为我查询了我国面积前20的平原,连面积0.24万平方公里的山间小平原都算进去了,其总面积之和只有约105万平方公里,可见,112万这个数据已经算上所有平原。
美国平面总面积有48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4倍多,一半的国土都是平原。
这个数据不管是绝对量还是和中国的对比都是炸裂般的存在。
不止是平原面积广大,美国的平原和中国一样,大部分是温带大平原,四季分明,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的,农耕民族流下了羡慕的口水,这么大平原简直是“天选之国”。
中国112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养活了十几亿人口,那美国岂不是能养活半个地球?
从纸面数据上比较起来,美国的平原简直太炸裂了。
低效的土地利用率
然而,美国的耕地面积大约是23亿亩,比中国的19亿亩并没有多太多。
美国的粮食产量是5.7亿吨,和中国的6.8亿吨相比还少了一些。
有人说,这是因为美国用来种粮食的耕地少,种植经济作物多,而中国大多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
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多。
因为“粮食产量”这个词汇并不是单指人食用的小麦水稻等纯粮食,而是包含了牲畜饲料等原料型粮食。
粮食产量的真实定义,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全部粮食数量。按收获季节包括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作物品种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
美国大量种植大豆,也大量出口大豆,还大量种植玉米,甚至把玉米酿成酒精做燃料,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已经计入了粮食的范畴。
而棉花、辣椒、烟草等温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中国的产量远超美国,其中棉花和烟草都是高居世界第一。
蔬菜、水果类,中国的产量更是碾压美国。
美国平原面积是中国的4倍,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2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产量并不突出,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1、 美国的平原没有充分开发。
2、 美国的土地单产低于中国。
关于第二个土地单产很好理解,有很多原因,比如美国的气候雨热同期没有中国更典型,美国人力成本高,没有精耕细作,高产作物水稻种植面积少,美国温室大棚少等等,这些都不离谱。
离谱的是第一个,美国平原没有充分开发,这个非常明显,因为23亿亩耕地面积是153万平方公里,而美国的平原面积是482万平方公里,只利用了32%。
中国的耕地面积是19亿亩,也即是126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112万平方公里的平原总面积,这说明平原基本开发殆尽,丘陵什么的也都开发成了耕地。
中国的平原利用效率远大于美国。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平原利用率为什么这么低?
美国大平原的本质
有人说,美国地广人稀,缺少劳动力;还有人说,美国耕地太多粮食卖不出去,低价卖不划算,干脆少种点;还有人说,美国热爱环保,不肯砍伐森林侵占湿地。
以上这些都是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资本是逐利的,有利可图的土地一定会被利用起来,之所以没有被利用,那一定是存在某种缺陷。
一言以蔽之,美国的平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美国平原主要分布在国土中部,包含大平原(the Great Plains),是的,名字就叫“大平原”,中央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
此外,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还有大西洋沿岸平原,太平洋海岸山脉还有西雅图和加州中央谷地等小型平原。
大平原、中央平原、密西西比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大西洋沿岸平原,这5大平原是美国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仅大平原美国部分就占据了153万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积的近1/3。
然而,大平原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平原”。
首先,大平原海拔480-1100米,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缓坡高原,虽然比较平坦也可以叫平原,但高海拔和低海拔最大的区别是,土地到底是沉积型还是侵蚀型。
沉积型的平原土地肥沃,这就是为什么说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尤以河口三角洲为最,因为它沉积了大量的优质土壤和植物所需的矿质离子等。
而侵蚀型的高原因为表层土壤被剥蚀,土地相当贫瘠,即使大量上化肥强行耕种,也往往得不偿失。
美国大平原这个巨大缓坡高原,很明显就是侵蚀型地貌。
说到这里,要提一句“世界四大黑土地”,其中之一在大平原就有分布,这并没有错。
黑土地是在中高纬寒冷条件下半干旱草原地带形成的,微生物活性低,腐殖质分解慢,日积月累形成表层黑土。
表土确实肥沃,但土层薄易破坏,美国的黑土地问题就在这,不开发的时候它是黑土地,一旦开发,侵蚀型地貌黑土被破坏之后土地就不行了。
而乌克兰和中国东北的黑土,相对海拔低,属于沉积型地貌,黑土不容易被破坏。
其次,大平原降水并不丰富,从西向东年降水大致是300-500毫米,远低于当地的年蒸发量。
加上风化侵蚀,大平原荒漠化严重,很多地方甚至沦为沙漠,在比较干旱的年份甚至有“美洲大沙漠”之称。
大部分的美国大平原都是干草原地貌,农业种植严重依赖灌溉,而较高的海拔又导致地下水超采难以恢复,加剧了干旱。
1934年,过度开垦的大平原卷起了人类史上最大黑风暴,破坏掉50万平方公里土地,自西向东席卷美国三分之二领土,3亿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随着地下水和西部水利设施的透支,大平原的农业越来越难以为继,只有东南一部分地区适宜长期耕种。
实际上,这个缓坡高原应该叫大草原,美国当年“西进运动”,为了忽悠民众西迁,把“大草原”故意宣传成“大平原”。
不能种地的中央平原
“大平原”种地虽然不能可持续发展,但它还不是最差的,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上游的“中央平原”甚至连种地都不能。
前面说了,侵蚀型的土地因为表层土壤被剥蚀,土地相当贫瘠,五大湖沿岸的平原恰恰是表层土壤被剥蚀最严重的地方。
仅仅一万多年前,在第四纪冰川末期,五大湖还被冰川覆盖,冰川运动几乎是地表最强烈的侵蚀运动,连北美五大湖本身也是冰蚀的产物。
所以,五大湖附近的平原异常贫瘠,在冰川退却后的数万年时间,尚未形成适宜农业耕种的土壤,加上寒潮频发形成的冷湿气候,这里只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和老东家大不列颠还有波德平原很像,是著名的乳畜区。
酸性的南密西西比
密西西比平原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以及大西洋沿岸平原,质量比北部的中央平原要强,但不多。
这里的主要问题是雨多。
东南部是美国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长期的降雨让表层土壤水溶性离子大量流失,留下不溶水的铝铁化合物,呈酸性,和中国南方山区典型红壤一样十分贫瘠。
对绝大多数的粮食(谷物)来说,弱碱性土壤是最适合生长的土地,而美国东南部除了密西西比河干流冲刷,两岸土壤呈中性外,其余均为酸性土壤。
这种酸壤不适合任何谷物种植,但能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茶树等,但对棉花来说,降雨太多,晴日太少,不利于棉絮生长。
所以,这里不能种植粮食,只能种植棉花,虽是美国著名的棉花带,但美国的棉花产量并不算高。
事实上,美国东南部除密西西比河干流两岸之外,大部分平原都没有开发,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北部。
一半以上的大平原,一大半的中央平原,一大半的密西西比平原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还有半数以上的大西洋沿岸平原都不适宜开垦为耕地。
美国482万平方公里的平原面积其实很虚,其可利用率仅三分之一左右,和其126万平方公里(23亿亩)的耕地基本对上了,可开垦空间已经不大了。
发达的加州农业
美国西海岸平原较少,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加州的中央谷地,面积4.7万平方公里,竟然超过了我国的关中平原,南北狭长,长725公里,宽仅64公里,与太平洋海岸走向平行。
中央谷地被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脉合围,地形十分封闭,仅旧金山一个海湾出口,所以降水十分稀少,但两侧山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较多,山地来水是中央谷地的主要水源。
加州北部降水较多,南部降水较少,州政府在中央谷地建设了“北水南调”工程。
中央谷地气温很高,土壤肥沃,灌溉农业发达,瓜果蔬菜稻米棉花等广泛种植,甚至莫哈维沙漠也进行了农业开发,以少量的平原,加州农业产值已超过全美的20%,这里才是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地方。
美国上世纪建造了著名的胡佛水坝,从内陆的科罗拉多河引水灌溉,导致下游水量急剧减少。
截至目前,美国拦截科罗拉多河水已到极限,仅有不超过1%的河水能够流入墨西哥,位于墨西哥的河口地区已经严重荒漠化和盐碱化,当地墨西哥人被迫迁出。
和美国太近,和天堂太远,墨西哥没有任何话语权。
结语(关于中国)
和美国相反,中国的平原基本开垦殆尽,数千年的农业史证明了,我国的平原可利用率极高。
事实上,我国的平原虽然不多,但部分高原和盆地同样适宜耕种,弥补了平原的不足。
比如说,四川盆地,除盆地西侧的成都平原外,其余都是缓坡丘陵和台地等地貌,虽不是平原,却同样适宜耕种,大多也不耽误机械化生产。
再比如,缓坡台地较多的南阳盆地;山东丘陵属性的胶莱平原,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
还有云贵高原上的坝子,江南丘陵的梯田,内蒙古高原上的灌溉农业区等等。
以上这些,都不是严格地理意义上的平原,但都具备农业潜力,并已事实开发。
所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我国平原虽少,但我国农业潜力并不小。
而美国平原虽大,其农业潜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没有对我国形成质和量的碾压。
转载自《地缘与冲突》,https://mp.weixin.qq.com/s/I1kKBkCrabL6nodP8exq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