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絮(16)
到了上海,总是要做几件上海人不做的事情,要不怎么体现我其实早就是外地人呢?
每次到上海,都会到南京路走一走。这里的老字号早就熟悉,门都不用进,就知道卖什么的。实际上也确实不进。到南京路主要是看人,体验气氛。
人真多。谁说的消费降级?呃,也可能真降级了,这些都是来压马路的,光看不买。
中国人绝对绝对占大多数,稀稀落落夹杂着一些洋人。这和豫园不一样,那里洋人好多,可能更加符合他们对中国的想象。好像非欧美的多,至少非英美。英美人看得出来。这和豫园不一样,那里不仅洋人好多,而且英美人多。
以前卖服装、杂物的小店大批转为上海特产小店了。很多是吃的特产,也有很多是雪花膏之类的东西。相当于把豫园搬上南京路了。
苹果旗舰店照例人头攒动,华为旗舰店也是一样。走进去,正好一对情侣从智界S7前走过,男的极力把女孩拉进去坐一坐,体验一下;女孩看着就是生无可恋的样子,很心累地拒绝了:我不想坐了。大概前面已经坐过不知道多少辆了,实在是烦了。女孩想往外走,男孩在背后还在喋喋不休:车重代表安全,但智驾才是主动安全,云云。看得出来,女孩已经听不进去了,快崩溃了。很逗。想想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么烦GF/LP。记得那时想换一辆车,也是活活把LP烦死,半夜梦见如愿换新车了,睡觉醒来再抓住LP烦几句。最后是她推着我去买的,再烦下去,她要崩溃了。
没有去看Pura 70。上一次在另一个华为店里看过了,很帅!要是常在国内,肯定买一个了。但是主要在国外用的话,还是有诸多不便。苹果虽烂,无奈两头通吃啊。
那些熠熠生辉的Ferragamo、Gucci、Prado的标志在夜色里很耀眼,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真进去。生活条件好了,就不需要显摆“我有钱”了,超豪华品牌就失去了意义。这些东西本来就应该小众,在真心喜欢的圈子里流行。在欧美街头,这些品牌并不占地方,买的人很少,普通人也对“云霄之上”的超级名牌不买账,炫富是低俗。记得有一个意大利名牌的手表,表面上连商标都没有,“你要是知道我们,就没有必要看商标;你要是不知道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知道”。欧洲还有奔驰、宝马“去型号标识”的服务,看不出E450还是E200D。同样的心态:“你不必知道”。
路过张小泉,进去看看。家里我做饭,做饭人对菜刀有热情。张小泉现在不光做剪刀,也做菜刀。各种高级菜刀真漂亮,也真贵。不过家里好多刀了,多到LP发毛了,我也不好意思再买了。看到我只看不买,小姐姐赶紧介绍,这上不了高铁,我们可以帮你快递到家。我只有笑笑。差点问她们“你们的菜刀现在能拍蒜了吗?”想想不好,做人不能太不厚道。
还有一家店,我到最后也没有看明白到底是卖什么的,但外墙上挂了很多日本动漫,超大屏幕上在滚动放映什么动漫圈的广告。路对过一大群小姐姐在认真地用手机录像。问她们这是什么,翻我一白眼,好像在说“你这都不懂,就别费心瞎问了”。
还做了另一件上海人不做的事情:外滩观光隧道。
早就知道这地方,太“上海人不去”,下不了决心。但是想晚上到浦东一侧看看浦西的样子,这是最近便的办法。
嗨,这地方真是不值,哪里人都不应该去。还以为是玻璃顶,可以看个水下水族馆什么的,结果一条钢筋水泥隧道里,坐在轨道车里开过去,洞壁和顶上用激光秀糊弄事。好处还是那个:过江观光方便。晚上看外滩两岸,尤其是靠近外白渡桥这一段,这里是最方便的。50元单程,70元往返。要是有选择,还不如买钟薛高呢。呃,钟薛高现在还有卖的吗?
出来就是国际会议中心和浦东美术馆,东方明珠就是几步路,另一边就是江边了。
这里位置确实好,人也很多,都是来打卡的。各种摆姿势,但估计只能拍个剪影。都在问“打灯了吗?”切,闪光灯亮不亮,你不知道啊!都没有打灯。江对过的灯火真是亮,手机以为光线足够,闪光灯不启动,这是需要打强制闪光灯的,但还要压闪光灯亮度来曝光补偿,否则脸太亮;或者要用慢速度(slow synch),1/30秒甚至1/8秒什么的,反正要偏向暗景设定,平衡前景后景的亮度,这当然需要三脚架了,但抱扶住栏杆、灯柱什么的也行。有点想教她们,想想算了,那么多人,教不过来,而且一个个拍照达人的架势,轮不到我来教她们。对,还真是她们,女孩占压倒多数。男孩有几个,都是来当摄影师的。
回到浦西一侧,往外白渡桥走去。外滩源壹号位置靠黄浦江一边这一段有很多新人在拍照。还有车停在路边挡着,拍照需要往路中间走两步,角度才最佳。这里可以把中国银行、和平饭店、汇丰银行的“三件套”拍全了,是新人照的流行打卡地。
记得外白渡桥原来是红色灯光,现在是蓝色的。嗯,LED嘛,换个颜色很容易。渡步到北苏州路,沿街有一个时尚夜市,没什么人。刚才下大雨,这会儿摊贩还没有把东西放出来。嗯,梅雨天该到了,雨要多了。
乍浦路桥现在成网红打卡点了。几年前来的时候还没什么人。这地方拍夜景真是不错,一边是外滩方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东方明珠一起,衬在浦东“三件套”上很好看。水中倒影特别漂亮。另一边就是邮政大楼和苏州河。邮政大楼依旧,但苏州河早就不一样了,现在是非常潮的地方。
桥上很多人,也有很多新人在拍照。灯光、摄影师、跑腿的,忙得不亦乐乎。好在晚上自行车道没人,大家绕着走,让开人行道,不扫新人的兴。谁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啊,都理解。
圆明园路口的小教堂也是流行的打卡地。发现夜景拍黑白才好看。圆明园路上有点意外,这里平常也是新人或者潮人拍照很多的地方,今天没有。底楼店面都有点萧条样子,很多待租。看来江疏影在《三十而已》里给圆明园路拉人气,时效已经过了。
嗯,野够了,该回家了。今天换了一张地铁卡,原来的卡用久了,塑料皮都翘起来了。新卡是红的,一问,连苏州都能用。说不定哪天壮举一下,地铁一路坐到苏州去。老卡押金30元,新卡20元,换卡竟然给我充值10元。捡到钱了,能不高兴嘛。
今天两次下大雨,一次在书城躲过,一次在浦东观景时江边凉棚下躲过,回家路上雨停了,双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