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于儒家的评价

【本文由“掏心真话”推荐,来自《教员对孔学的批判是错误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你真的把教员对于儒家的评价全看完了?

教员对契合马克思主义、有益于现实革命和建设的内容进行肯定和发展,比如:

1945年4月,教员引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典故,强调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并举“要各地打仗缴枪,缴一支讲一支,不报虚数”的例子形象地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支为一支,两支为两支,是知也。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

比如,认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蕴含的科学取舍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同志指出:“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把苏联的经验孤立起来,不看中国实际,就不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与马克思主义相冲突、不利于现实革命和建设的内容进行否定和批判,比如:

1955年,教员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的按语中指出:“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是他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他的学生樊迟问起他如何从事农业的话,他不但推开不理,还在背后骂樊迟做‘小人’。”毛泽东同志对儒家轻视劳动的态度颇为不满,强调:“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有差距但可为我所用的内容进行分辨和化用

关于正名:“‘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则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

关于“过犹不及”“中庸”,主席指出:“‘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

关于“知仁勇”,主席指出:“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知仁勇被称为‘三达德’,是历来的糊涂观念,知是理论,是思想,是计划,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论、政策等见之实践时候应取的一二种态度,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勇像现在说的‘克服困难’了(现在我们说亲爱团结,克服困难,都是唯物论的,而孔子的知仁勇则一概是主观的),但还有别的更重要的态度如像‘忠实’,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不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

人家一直很客观很辩证,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你完全没咋深入了解过教员对于儒家的各种解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