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从0到1与从1到10,哪个更重要?
老舒说事(267)
科技创新从0到1与从1到10,哪个更重要?
——发明创新与技术填补空白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一、0到1 的社会背景
公众关注到0到 1的创新是从彼得。蒂尔2015年出版的《从0到1》这本畅销书开始的,后来又有媒体对诺贝尔奖的炒作,一时间颠覆性创新成为考量一个人、一个企业、一所大学、一个国家对人类贡献大小的黄金标准。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在技术上被卡脖子的境遇,0到1的话题成为全国人民都关注的焦点。
彼得·蒂尔不仅是投资人,也是公认的创业导师。有着“PayPal黑帮教父”之称的彼得·蒂尔,作为硅谷创投圈“教父”级人物、Facebook最早的外部投资者,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创业家。
蒂尔的巨大影响力导致国内科技界压力倍增,2015年11月18日原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指出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技术突破,不是科学发现,科技日报列出了急需攻关的35项核心技术。另外还有北大教授张维迎夸大其词地说:中国近500年没有对人类做出有影响的贡献(张维迎对中国科技史是缺乏全面了解的,实际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断手再植、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治疗疟疾都是伟大的发明)。
社会舆论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过分诟病,一时间搞得科技界有点灰头土脸,国人也有点泄气的感觉,似乎不在基础研究上拿到一批诺贝尔奖就无法在世界上有话语权了。张维迎更是揶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是靠利用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这就是完全混淆是非的乱说了,科技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才可能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另外中国人发明了陶瓷、茶叶、丝绸、火药、活字印刷、造纸等等,也是让全世界共享的成果,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才能加快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如果全世界都各自为政、闭关锁国,怎么会有今天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呢?
二、从0到1 战略选择的困难
0到1的创新是是大多数国家都想追求的目标,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承担得起的,0到1的创新就是在前面探路者,失败的概率极大,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社会欠账还很多,比如:医疗、住房、养老、教育、交通、环保等。
同时由于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制、围堵也日益严峻,导致我们在国防建设、核心技术的突破、能源安全、产业自主、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成本要比其他国家高得多,我们不得不在斗智斗勇中艰难地发展。
所以,我们在0到1的创新中不能全面铺开,只能在重点领域有的放矢。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比如在通讯领域我国的技术突破,对捍卫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芯片技术、光伏产业、能源基础设施等都是需要重点布局的。
三、从1到10 创新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小看1到10的创新价值,尽管有许多是我们追赶国外先进技术而研发的1到10,这对于我们的技术自主、产业替代与升级、扩大就业、经济安全、国防战略等都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来看,从1到10的技术突破也能够产生颠覆性的社会价值,而且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并不比0到1的创新来得差。
比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是划时代的,皮克西发明了交流电机,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是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发电机;中国的高铁技术就是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原有的技术上进行优化、改进后,制造出性价比更好的高铁;阿司匹林从原来用作解热镇痛、消炎药,到抗血小板聚集药;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真正广泛应用是在中国;英国人图灵发明了计算机,真正集大成者却是美国。这些都是从1到10创新的丰功伟绩。
所以,作为追赶者,为了国家的稳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改革红利,优先把80%的资源集中在应用技术上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当然另外要用20%的资源做长期研发,尤其是基础研究、颠覆性创新、开创性研究,以中国的经济体量来说,20%也是很大的规模了,关键要提质增效,减少浪费,选对方向。
长短结合是应有之举,聚焦当下就是追赶战略,形势所迫就是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与安全被迫做出的选择。这是在100年未有大变局中的生存法则与战略思考!
2024-5-8
参考文章:
1、500年来,我国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基本为零吗?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103767874543574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