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芯片战争,日本是如何输掉国运的?
1986年,英特尔(intel)游走在破产边缘,为了生存,英特尔一口气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
这也是英特尔上市以来头一次出现亏损。亏损的原因,是他们的主营业务被日本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撑不了多久了。
英特尔的管理层开了一个会,大家半开玩笑地讨论了好几次——英特尔该如何体面地破产。
有一位经理甚至说:“也许明天早上你就会在报纸上看到头版消息,日本人一掷千金,买下了濒临倒闭的英特尔!”
80年代,整个硅谷都陷入了英特尔一样的困境:AMD净利润锐减2/3,National半导体从盈利5000万变成亏损1100万,接近8成的美国存储芯片企业破产 。
他们生意惨淡的原因就是日本企业的挤压。
最让美国人生气的是,让他们陷入窘境的日本半导体企业,恰恰是他们自己一手扶起来的。
1
当1945年8月30日,当麦克阿瑟叼着大烟斗走下飞机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日本。
战争中日本的工厂被美国人炸成了废墟,长期工业革命的成果毁于战争,日本人窘迫得连一个自己的电灯泡都造不出来。
原本,美国人并不想扶植日本工业复兴,但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成了美国的战时的后勤基地,为了支援前线的美军,美国人一手帮助恢复了日本的工业。
即使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因为需要压制苏联,美国想把日本打造成对抗社会主义的桥头堡。
于是,美国主动向日本转让了数百项技术,从晶体管到黑白电视机到录音机,应有尽有。
1952年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亲自带队跑到美国,花了2.5万美元从贝尔实验室买到了晶体管技术带回日本。
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晶体管
回国后索尼经过2年的技术攻关,成功制造出了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TR-55。
以前的收音机都是又大又笨重,索尼生产的这种晶体管收音机小巧便携,迅速占领了日本市场。
当时日本虽然技术上与美国有不小的差距,但日本战后的婴儿潮一代,给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当美国电子厂的工人月薪能拿到380美元时,东京电子厂的工人月薪才不到30美元。
人口红利加上美国技术扶植,日本一夜之间诞生了一大批做电子产品的企业,东芝、三菱、松下、索尼、NEC、夏普等等等等。
日本制造开始在国际上高歌猛进。
一开始,美国人看到了日本企业的追赶,但是他们知道,晶体管技术只是过渡技术,集成电路才是未来,并没有特别在意日本人的追赶,一如既往地把技术全盘转让给日本。
果然,1958年9月12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集成电路IC芯片,数字时代来临。
日本的半导体企业一下子被落下了整整一代。
1964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带头杀入日本市场。为了保护自己尚显稚嫩的芯片产业,日本人采取了我们很熟悉的“市场换技术”策略。
日本人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德州仪器必须在三年内向日本公开相关技术,并且市场占有率不得超过10%。
德州仪器为了进入日本市场同意了,德州仪器和索尼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自占有50%的股份。
通过严苛的保护政策,日本政府在引进核心技术的同时,还保护了本土企业的发展。
图:成立合资公司时纽约时报的报道
然而引进了德州仪器的技术后,日本人绝望地发现,日本跟美国人的技术差距还有10年以上。
当时美国最强的科技公司“蓝色巨人”IBM,曝光了一份名为“未来系统计划(Future system Project)”的内部文件:IBM计划在1980年之前向市场推出容量为1M的DRAM存储芯片。
而日本当时,只能生产容量1KB的芯片,容量大小跟IBM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IBM的这份文件深深地刺激了日本。
日本人想要超越美国,必须采取非常手段!
1976-1979年,日本由政府牵头发起“VLSI联合研发计划”,东芝、三菱、日立、富士通、日本电气(NEC)这些大企业集中了自己的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题,集中力量办大事。
日本政府砸了720亿日元全力支持,日本的研究所和大学负责技术攻关,相关企业负责研发和市场应用。
各界力量被整合的日本人,发挥出了惊人的效率。
联合研发计划实施仅仅4年后,日本就取得了1200余项专利,商业秘密申请数达347件,所有参与计划的日本企业都可以共享这些“战果”。
在以前,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光刻机,日本需要从美欧进口,但日本的佳能、尼康很快后来居上,技术水平直逼国际巨头荷兰ASML。
那时候日本芯片产业可谓一日千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先进晶圆厂在“硅岛”拔地而起,生产线日夜运转。
兵精粮足的日本芯片业,开始向美国发起全面进攻!
图:九州岛被誉为日本“硅岛”,这里有三菱、东芝、日立等知名企业
日本制造以前在美国是“廉价”、“低质量”的代名词,美国人普遍觉得“美国制造”比日本制造品质更优。
然而,到了80年代,情况就出现了反转。
有一次,美国的惠普公司跑到市场上公开招标,采购DRAM存储芯片。
日本派出了日立、NEC、富士通参与竞标,美国则派出了英特尔、德州仪器、莫斯泰克。
让美国人吃惊的是,美国最好的芯片企业不合格率,居然是日本最差企业的6倍!更要命的是,日本芯片不仅性能出众,报价还比美国低10%。
这场日美顶尖芯片企业狭路相逢的“3V3团战”,最终以日本完胜而告终。
图:80年代关于日美半导体战争的特别报道
丢掉了惠普的大单,美国芯片企业如梦初醒,英特尔前CEO格鲁夫专门派人飞往日本“侦查敌情”。
他的情报人员回来以后告诉他:有一家日本芯片企业,专门买下了一整栋大楼用于DRAM存储芯片的研发,第一层楼的员工研发16KB容量;第二层楼的人研发64KB;而第3层楼的人研发256KB。他们在用最极限的效率进行技术迭代,同时研发目前主流的技术和未来的新技术。
这种集中力量的方式,让硅谷习惯了单打独斗的企业感到了危机。
图:英特尔前任CEO安迪·格鲁夫
1980年,日本DRAM存储芯片仅有30%市场份额,而美国是60%。然而短短5年后,日本就占领了全球DRAM存储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把美国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日本廉价芯片的疯狂进攻下,英特尔濒临倒闭,裁员1/3,被迫退出存储芯片市场,转型发展CPU;镁光裁员50%以上,堪称奄奄一息。
一片阴云笼罩在硅谷上空,压得人喘不过气。
憋了很多年的日本人终于扬眉吐气。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找到了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双方一起写了一本畅销书,名字就叫《日本可以说不》。
被美国堵在泉水虐了这么多年,现在成功反杀了,真爽。
但是日本人得意忘形得太早了。
2
硅谷惨遭日本企业血洗后,美国人也开始反击。
幸免于难的最后几家美国芯片公司,暂时搁置了各自的利益分歧,成立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这是举国体制和举国体制的对决。
SIA游说了国会议员,让美国政府给芯片业减税,把这些硅谷科技巨头的所得税税率从49%降至28%,还鼓励养老金进入芯片业风险投资。
增强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给对手使绊子,SIA用了多年后依然屡试不爽的杀招——状告日本芯片企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SIA买通媒体在舆论上造势,渲染日本科技威胁论,引导民间的反日情绪。
接着,SIA用“军事威胁”为借口游说国会:如果硅谷芯片业全军覆没,那么很快美国的军用芯片订单也不得不全部交给日本处理。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全面领先,将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1987年6月30日,以邓肯·亨特为首的5名美国国会议员,扛着几把大铁锤,站在美国国会山台阶上。直播砸东芝收音机,给SIA的“日本威胁论”站台。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动用法律手段,一手制造了东芝事件,抓了东芝的高管,处罚东芝(东芝高管被抓捕)。
除了东芝事件,当时还发生了著名的“IBM间谍案”:FBI特工伪装成了IBM工程师钓鱼执法。
FBI假扮IBM员工,故意把IBM公司的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发给了日立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林贤治很快上当,表示还想要换取更多资料,FBI马上拿到证据并公之于众,称“日本企业窃取美国技术”。
这次钓鱼执法极为成功,日立和三菱被美国法律整得元气大伤,赔了一大笔钱不说,还要接受和中兴事件类似的屈辱条件:允许美方派人到企业来常驻监督,看看你有没有违规。
再加上美国政府趁势对日本挥舞的“301调查”大棒,1986年初,美国裁定日本DRAM存储芯片存在倾销,要征收100%的反倾销重税。
1986年9月份,在美国的压迫下,日本被迫跟美国签了一个不平等协议——《美日半导体协议》。
(1)日本必须停止在美国以及全球市场上倾销,而且要根据美方核算成本以“公平”的价格出售芯片;
(2)日本全面放开芯片市场,而且必须让美国企业获得20%以上的份额;
(3)如果日本遵守协议,美国将放弃301调查。
图:美日签订半导体协议
美国和日本前后好几轮半导体协议和惩罚性关税下来,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增长势头为之一顿。
然而,美国自己的企业太不给力了,即使日本的企业已经断了一手一脚,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对美国还是具有巨大的优势。
图:从当时市场份额来看,美国的三板斧作用并不明显
在1987-1993年,全世界半导体Top10的企业名单中,日本企业的排名虽然有所下滑,美国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企业逐渐崛起,但还没有出现决定性的逆转。
真正的逆转发生在1993年。
那一年,全球10大半导体企业,一改日本和美国霸榜的惯例,出现了一家韩国公司。
韩国三星上榜了。
让日本人始料未及的是,三星最终成了美国人干掉日本芯片企业的一支奇兵。
3
三星的崛起不是偶然的,他本身就是美国扶起来的,就像当年扶日本一样。
1983年,三星刚建立半导体工厂的时候,简直是要啥啥没有,而此时的美国,正在储存芯片行业被日本胖揍。
美国的人力成本无法与日本相比,他需要一个同样人力成本低廉的东亚国家,帮他狙击日本。
同为美国殖民地的韩国是最佳选择,于是,美国给三星提供了2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三星在美国硅谷成立了一家研发团队,并雇佣了5名韩裔美籍工程师博士,外加300多名美国工程师。
美国像当年给日本输血一样,马力全开给三星输血,美国工程师不止给三星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和市场分析,美国也帮忙解决。
在美国的帮助下,韩国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一口气掌握了16K到256K DRAM的关键技术。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直到1986年,三星在闪存半导体方面依然是菜鸡,只能在低端市场混一混。
那时日本才是半导体的龙头,光跟美国学是不够的。
为了学到日本的先进技术。韩国主动邀请日本事业部部长西川刚拜访三星。
在交流的时候,三星疯狂和东芝套近乎,又是美女表演,又是立碑纪念。
作为回礼,东芝也反过来邀请三星参观自己的生产线。他们让三星看到了东芝当时技术最好的分工厂。
先进的生产线看得三星代表团眼花缭乱,但自己想拥有这样的生产线,没有十几年的功底是很难实现的。
三星可等不起十年,他们直接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手法——挖人挖设备。
获得了东芝生产线的三星在闪存半导体领域开始壮大。1990年8月,三星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16M DRAM内存芯片的企业。
面对三星的追赶,日本有些着急,日本企业开始以三星成本的一半,低价抛售内存芯片,跟三星打价格战。
双方价格战一开打,芯片价格直接跳水,美国企业也扛不住了。
于是,美国对日本和三星同时发起了反倾销诉讼。
然而,美国对日本企业征收了100%的反倾销税,而对韩国只征收0.74%!
美国这不是在反击,而是拉偏架和韩国一起挤兑日本。
在美日韩三家的商战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时,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盘了,日本企业就差了这么一口气,再也无力抵抗。
韩国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三星直接开出了三倍的工资,再加上豪车、秘书、司机,趁着日本经济不景气疯狂挖日本企业的人才。
日本人终于撑不下去了。
1992年,三星首次领先日本,率先推出世界第一个64M DRAM产品。
1993年,东芝储存半导体生产量被三星超越,从储存半导体第一的位置跌落。
1996年,三星开发出世界第一个1GB DRAM。
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只靠着一家如日中天的三星,就在内存半导体领域战胜了整个日本。
1999年,日本将仅剩的日立、三菱机电、NEC三家公司的储存芯片业务整合到一起,组成了尔必达公司,联合对抗韩国。
这是日本半导体最后的希望了。
但是现在优势已经不在日本这边了,芯片产业出现了新的趋势,研发底层IP,设计,制造三者已经分开了,日本企业没能跟上这个趋势。与此同时,美国企业都选择跟韩国合作,把日本孤立起来。
尔必达的成立,不过是最后的负隅顽抗。日本不是美国,他没有办法用政治和法律帮自己打压对手。
尔必达的产品刚一上市,就遭到了三星的狙击,已经家大业大的三星故意压低价格,全力挤兑尔必达。
自从尔必达建厂,储存芯片的价格就一直在下降,直到2012年,价格直接降到了原来的1/4。
图:从尔必达建厂到其之后破产,可以看出储存芯片价格处于下降趋势
2012年2月,尔必达负债89亿美元。
2012年2月27日,尔必达宣布破产。
日本的半导体时代结束了,三星开始接管比赛。
图:三星不同年份半导体行业排名(不止内存半导体)
在击败了尔必达之后,韩国人庆祝了很久很久,他们为自己终于走到了世界巅峰而欢呼,为自己终于击败了日本而欢呼。
韩国人并没有想到,自己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
结尾
美国从来没有忘记韩国的半导体企业。
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索罗斯趁着韩国深陷经济危机的机会,带着国际炒家猛攻韩元,把韩国政府逼到了破产边缘。
韩国迫不得已只能寻求美国IMF帮助。
IMF的帮助不是白给的,IMF迫使韩国必须开放市场,否则钱就别想要。
而只要开放市场,华尔街就可以借助金融危机,收购深陷危机的韩国企业的股份,在IMF的帮助下,华尔街吃掉了韩国数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星这块肥肉,被花旗,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金融大鳄分而食之……
现在,三星有55%的股权是被外资控股的,其中大部分是美资。
与此同时,奄奄一息的日本企业,美国也没有放过。
2012年7月2日,美国镁光收购了尔必达,日本存储芯片最后的希望就此覆灭。
美日韩在半导体行业的殊死搏杀,以美国笑到最后告终。
美国在面对后起之秀的挑战时,从来不会顾及什么脸面,只要需要,美国可以动用从法律到行政到抓人的一切手段。
美国也很有耐心,只要可以,美国愿意花10年、20年的时间去对付一个敌人,不杀死对手决不罢休。
现在,历史又翻到了新的一页,美国再次进入了持久战。和40年前的芯片战一样,这次的战争同样不是哪一家企业哪一个行业的事情,而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国运之战!
这次,笑到最后的赢家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