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华|前行十载,心潮澎湃如初

编者按:今年,解读中国工作室迎来了成立十年的日子。十年岁月,在各方关心支持下,这支小小团队一路俯首前行,从策划新闻访谈节目,到推出各类短视频,再到摄制系列纪录片和纪录电影,回首,倏然已过千重山。向前望,万重山又无涯无际,又何妨。特别时刻,总要留下点文字。今天,我们推出解读中国工作室综合部制片人孙中华的文章《前行十载,心潮澎湃如初》,浅录下我们的过往畬菑之路。

500△解读中国工作室综合部制片人 孙中华

2014年,不仅是解读中国工作室成立的时刻,也是我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我正式加入解读中国工作室。这也意味着,我同解读中国工作室共同开启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奋斗历程,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去。未来,会怎样呢?

初创岁月

成立伊始,解读中国工作室隶属于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搜索,专注于采访国内外政要、学者并制作新闻节目。这段时间,我的任务是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参加各种重要国际论坛,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厦门金砖会议等,深入采访和拍摄国际人士。

500△采访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亨利·萨默斯

彼时,我们一口气策划制作了《从未远去的长征》《中国南海》《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行》《见证中国变革时代》等一系列新闻节目。这些作品一经推出,立即引发国内外反响。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解读中国,这些工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影片内容,也为解读中国工作室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和国际人脉基础。

西滨河路8号中海地产广场,解读中国工作室成立时的办公地。还记得创作《见证中国变革时代》时,我和同事丁志鹏作为剪辑师吃住在位于陶然桥旁的这座写字楼近一个月,没有回家。这是内卷吗?是的。但是没有这样的努力,这样的奋斗,哪有一部部作品的成功产生?如果说有什么是刻在解读中国工作室基因里的,那艰苦奋斗应该是最重要也最宝贵的底色。

我常想,后来的同事能够以专业制片人的角色管理纪录片项目,多么幸福。解读中国工作室初创之时,节目调研、节目拍摄、节目采访、节目剪辑都需要大家自行完成,哪里有这么好的条件?哪里有什么外包?在那时,解读中国工作室全体员工要定期考核拍摄能力、剪辑能力、英文能力和采访能力,没有这样的综合能力怎么可能胜任制片人?

正是在这样的严苛要求下,解读中国工作室的两个制片人就可以包打天下!去韩国、去巴基斯坦、去法国、去意大利、去土耳其…….一个摄像师、一个制片人就能组成一个摄制组,两人前一天接到通知,第二天背上包就出发了!落地当天,采访总统、采访总理、采访知名学者,两人团队要完成所有拍摄、外联、采访工作,第二天剪辑工作又在酒店热火朝天开始了。

500△采访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最有挑战的一次任务是制作“中国梦 丝路梦”节目。2014年6月16日,解读中国工作室摄制组和新华社其他同事共同驾驶10辆上海大众途观车组成的车队,从洛阳出发,成功穿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抵达霍尔果斯口岸。

出境!车队先后抵达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一路上,摄制组全程记录沿途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投资需求,探寻“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经济的新变化。行过60余天的长途跋涉,车队抵达终点站意大利米兰,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举办了终点抵达仪式暨“丝路之光”影展开幕式。

创意短视频,来了!

2016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迅速成为全球内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年轻一代中,短视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首选方式。考虑到这一趋势,解读中国工作室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短视频有效传递内容,同时确保信息的深度不被牺牲。

在短视频创作上,融入创新元素吸引观众是关键所在。例如,通过动画、特效以及互动式图表来呈现复杂的数据和历史事件,使得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和易懂。此外,还尝试了多种叙事手法,制作了音乐短片《声声慢·致文明》、短视频《我要去中国》《我在中国过春节》,以及动画短片《丝路故事》和TED节目等,保持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500

△创意短视频《我要去中国》截图

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我要去中国》rap节目制作完成后,迅速登榜各大热搜。推出第一天,我们密切关注传播情况: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发了!新华社微信公号转发了!中国日报微信公号发了!中央电视台微信公号转了!最终,10万+文章达到100篇之多!接着,我的朋友、同学纷纷发来微信说,朋友圈全是你们的节目!

怎样做到的?节目品质当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有我们对节目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无限热爱。为了实现更好的移动端传播,我们全员上阵,用最笨的办法去联系粉丝量多的微信公号、微博号发布。短短一周内,我一个人就联系了1000多个号!成功,哪里有什么捷径而言。吃点苦怕什么,那时最怕的是费尽心血制作的节目没有人看!

500

△创意短视频《我在中国过春节》截图

在解读中国工作室飞速发展期间,我还参与策划制作了多部系列短视频配合国家重大宣传任务,如《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展望新十年金砖故事》《感知中国新时代》《我们报道中国奇迹》《中国五年》等。这是一个荣誉感爆棚的年代!为什么?以短视频《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为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财经频道、中文国际亚洲频道等频道在《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播放,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新闻网站全部首页推荐,微博和抖音开屏推荐。我们这个小小团队在宣发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用最笨的办法一个个联系,实现了多么好的传播效果!

500

△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采访

这些创意短视频的大量创作,不仅提升了团队的市场敏感度和创新能力,也为纪录片和其他内容的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纪录片之旅

纪录片作为记录和展示文化、历史现象的重要媒介,不仅保存了时间的痕迹,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2019年,解读中国工作室整体迁移至中国外文局,将纪录片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业务新赛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作为解读中国工作室转型的第一部纪录片,在策划初期面临了诸多挑战。全英文合同怎么签署?国际保险怎么预约?入境签证怎么办理?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困难被我们一一克服了。

500

△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担纲纪录片撰稿、主持人的是西方纪录片界鼎鼎大名的历史学家、纪录片制作人迈克尔·伍德。

《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一共5集,与以往西方纪录片不同,没有含沙射影,没有“高级黑”,而是用冷静的语气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就,从中国高铁、上海新能源电厂讲到阿里巴巴电商、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作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希望追根溯源,搞清楚西方一直搞不清楚的一件事:短短四十年,中国怎么就一下子冒出来了?

500

节目采访了近50位改革开放的重要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包括中国首位女大使傅莹、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制作完成后,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在亚马逊等全球50余家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播出。

500

500

纪录片的预告片,观看人数就超过1亿人次。国内网友评价最多的就是:热泪盈眶!

500

500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项目中,我主要负责剪辑,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这次经历为我带来了自信和经验,通过与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学会了如何在紧迫的周期内有效协调资源和解决问题。

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纪录片在传递深度内容和情感上的独特能力。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音频都承载着讲述真实故事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激励我在未来的项目中继续追求卓越。

随后,我参与了更多具有挑战性的纪录片项目:《之江故事》《中国减贫:史无前例的人类奇迹》《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中国抗疫志》《柴米油盐之上》《走近大凉山》等一批优质纪录片项目,还参与了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以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等活动。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职业生涯,也加深了我对纪录片的热爱和敬畏。

在与日本导演藤田纯夫合作制作《中国减贫:史无前例的人类奇迹》期间,我们深入云南、贵州、甘肃的腹地,实地探访当地的脱贫攻坚进程,记录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云南怒江地区,恰逢当地第一个农民丰收节,目睹了农民们在稻田中载歌载舞、割稻秧、捕捉禾花鱼的热闹场景。

我们还采访了一位留守老人,他面对镜头向远方的儿子讲述孙子的近况。为了将这段感人的采访展示给他的儿子,我们特地前往昆明寻找。当他看到采访时,眼中不禁涌出了泪水……每一幕都深刻地触动了我们的心。这些故事反映出中国减贫工作的实际成效和深远影响:脱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改善,更关乎个人尊严。

500△导演藤田纯夫在拍摄现场沟通工作

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从中国科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科技发展的精彩故事。影片涉猎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由科学家如欧阳自远、潘建伟等亲自出镜讲述,引领观众深入科学的魅力世界。

拍摄过程中,我有幸向克里斯托弗·莱利导演和国外摄影师团队学习了诸多技能,独立承担了航天器拍摄等工作任务。为了胜任这一任务,我特意研究了其他影片中的航天器拍摄技巧,最终成功完成了拍摄。

500△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采访潘建伟院士

《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的创作经历提醒我,纪录片制作不仅仅是记录现实,更是通过视觉叙述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这样的项目不断推动我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十年前行

中外合拍纪录片项目通过国际资源的共享、专业技术的交流以及多样化的文化视角,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合作中,解读中国工作室通常负责提供主题策划、本土资源、人物采访沟通和本地文化背景知识,而外国团队则带来国际制作技术、国际化叙事视角。这种合作不仅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也提升了纪录片的国际可看性。

回首过去十年,有收获,亦有遗憾;有高光,亦有低谷;有前进,亦有徘徊。解读中国工作室这样一支小小的团队,就像麦田里的一株小树,无论经受怎样的暴风骤雨,怎样的严寒酷暑,顽强地伫立了十年,而且还长得高了些、壮了些。

十年前行,心潮澎湃不减当初。行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也满怀希望。未来,期待与同事们共同努力,让心潮澎湃的热情永远如初,昂扬不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