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亚洲底特律”的泰国能否对冲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扩张?

【前言】如今,中国电动汽车正凭借价廉物美的优势攻城略地,令欧美对手倍感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车企已经胜券在握,可以高枕无忧。美国政府即将祭出100%高关税,美国汽车制造厂也积极开辟新战场,把目光投向了泰国和越南。下一回合的较量或许已经开始。本文编译自CNBC网站相关文章。

-----------------------------------------------------------------------------------------

特斯拉有很多事情要做。在电动汽车市场需要大幅降价以刺激需求的情况下,销量的大幅下滑引发了投资者和行业分析师的担忧,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公司不得不裁员并缩减电动汽车超级充电站网络支出。特斯拉的股价今年已经下跌了30%以上。

然后是与中国的贸易战,马斯克在其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美国政府决心限制中国用可再生能源产品“淹没”美国市场的能力,包括其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供应,其价格低至1万美元。但特斯拉在中国有很大的业务,在某些方面与苹果相似,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制造和消费需求都很重要。这一切都给马斯克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他需要开辟新的增长领域,同时应对竞争加剧、供应链中断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挑战。

中国是最热门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但这家电动汽车巨头似乎更加关注中国以外的亚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众所周知,特斯拉对印度很有兴趣,但它还在密切关注泰国。泰国是东南亚的电动汽车之都,在那里,绿色出行正迅速获得关注。

泰国政府官员一直在宣扬与特斯拉的谈判,因为马斯克正在为下一个超级工厂寻找落脚点——泰国已经参与了几年的讨论,还有印度。马斯克最近计划访问印度,但后来取消了,理由是特斯拉内部问题需要处理。然而,不久之后,他却突然访问了中国。毫无疑问,东南亚地区有潜力为特斯拉提供庞大的客户群,使其摆脱对欧洲和美国的过度依赖,而且除了在中国的现有业务和对印度的兴趣之外,东南亚地区还有另外一个制造基地选项。

“亚洲的底特律”

泰国有熟练的劳动力,成功吸引了许多国际汽车公司,多年来一直被称为“亚洲底特律”,可以帮助特斯拉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凭借在泰国的制造基地,特斯拉还可以服务于亚洲及其他市场,有可能复刻中国的快速增长轨迹。

研究特斯拉的罗斯资本(Roth Capital)高级研究分析师克雷格•欧文(Craig Irwin)表示:“泰国是降低汽车零部件成本的可能途径,可以像中国那样实现低成本生产。”“泰国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它能保障供应链的连续性,但不受北京的监管。供应链的连续性支持了上海工厂。”

这一切发生在新需求的关键时刻。基于在制造过程中对中国物料的采购,美国政府大幅削减了对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尽管一些批评人士认为该规定还不够严格。泰国政府提供自己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以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并吸引外国制造商。

“与中国相比,从泰国向美国或欧盟等市场出口汽车的政治影响较小,”晨星公司(Morningstar)关注特斯拉的股票策略师塞斯·戈德斯坦(Seth Goldstein)说。

戈尔茨坦说,虽然泰国制造的汽车可能不符合《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补贴条件,但它们不太可能面临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的高额关税,而且许多市场预计人士担心,如果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当选,关税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特朗普甚至没有必要连任:根据周五的报道,拜登政府可能会在下周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总部位于北京的咨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的创始人屠乐说,东南亚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美国的关税对这个市场完全没有影响:东南亚有6.5亿人口,他们可以直接进入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屠乐曾在底特律和中国工作。

更实惠的特斯拉

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美中贸易争端持续的背景下,所谓的“中国加一”供应链战略正在各行业获得动力——甚至在最新报道之前,拜登总统在许多方面对中国的态度和特朗普一样强硬。

然而,到目前为止,特斯拉还没有推出一款价格合理的大众市场汽车,而这样的一款车正是在该地区实现大规模销售的关键。“对于这些市场来说,Model 3或Model Y仍然过于昂贵,无法成为特斯拉的大批量产品,”屠乐说。

特斯拉在最近的财报中表示,它正在加速推出“包括更实惠车型在内的新车”,并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备受期待的2.5万美元车型。但该公司也明确表示,在投资任何新工厂之前,大部分生产将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于2022年在泰国推出了Model 3和Model Y,但在比亚迪和小米等中国竞争对手的冲击下一直举步维艰,这些竞争对手提供了从高端到平价的各种产品。事实上,比亚迪在2023年生产了300多万辆电动汽车,连续第二年超过特斯拉的产量。

日经亚洲(Nikkei Asia)最近的报道显示,随着泰国汽车市场加入全球衰退的行列,以及比亚迪、长城汽车和其他中国车企准备在泰国开始自己的生产,特斯拉Model 3轿车在泰国的定价已下调了9%至18%。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在这个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拨出14.4亿美元用于新建生产设施。

“价格战不会很快结束,”大成银行证券(Krungsri Securities)的Naruedom Mujjalinkool告诉日经亚洲。

特斯拉泰国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项特别融资计划,以刺激更多的销售。

泰国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国

福特前高管、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上海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史蒂文·戴尔(Steven Dyer)说,泰国现有的汽车基础设施、劳动力和政策都为该国成为电动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提供了潜力。但同样重要的是,汽车制造商看到了足够的本地生产供应的消费市场。他说,在汽车行业,一条经验法则是“在哪里销售就在哪里制造”,这可以降低运费和关税成本,并减轻货币兑换的风险。

东南亚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汽车市场,泰国已经是该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丰田(Toyota)、本田(Honda)、日产(Nissan)、福特(Ford)、通用(GM)和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已经将泰国作为地区总部。

泰国正努力通过优惠的税收优惠和进口关税,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大国,但要将目前的汽车生产转变为电动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030年,泰国的目标是将其汽车年产量的30%转换为电动汽车,相当于72.5万辆汽车和67.5万辆摩托车——从制造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摩托车在这个市场也非常重要。

屠乐说,这个国家有优势,但仍然需要打好牌。他说:“所有东盟国家都在寻求为本国招募电动汽车制造商,但我认为泰国和越南是两个因其汽车经验而比其他国家更具优势的国家。”

包括本田(Honda)和丰田(Toyota)在内的领先传统汽车制造商已承诺投资41亿美元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

泰国投资委员会秘书长Narit Therdsteerasukdi表示,泰国政府正在向外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重大激励措施,包括降低高达40%的进口关税,并将2024年和2025年进口的完整组装电动汽车的消费税降低2%,前提是这些汽车在2027年之前开始在泰国生产。

戴尔表示,如果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凭借电动汽车在遥远的市场取得成功,“它会让更多的消费者熟悉美国的各种品牌,这通常有助于为其他本土汽车制造商在这些市场创造发展动力。”

泰国发现了近1500万吨锂矿床,这是目前电池化学的关键,可能使该国在吸引电动汽车制造商方面比亚洲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戈尔茨坦说:“如果泰国成为一个电动汽车或其零部件可以廉价生产并自由出口的市场,那么我想许多大型电动汽车生产商——包括特斯拉在内——都会考虑在该国建立业务。”

马斯克电动汽车在亚洲面临的风险

特斯拉在亚洲也存在风险。一些专家担心,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和更广泛的亚洲市场与中国对手展开有效竞争,中国可能会切断特斯拉获得低价零部件的渠道。泰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崛起将有助于缓冲这种冲击。

此外,戈尔茨坦说:“如果泰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有资格享受《通货膨胀削减法》的补贴,那么这将有力地激励泰国生产汽车或电池用于出口。”

他说,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的规定正在为美国公司“争取时间,以合理的价格设计、开发和制造更具竞争力的电动汽车”。

然而,如果没有更便宜的入门级车型,像特斯拉这样的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可能会在中国竞争对手加大产量、推出价格范围大得多的车型时陷入困境。

戈尔茨坦表示:“特斯拉可以通过在中国本土生产汽车来参与豪华汽车领域的竞争,但作为电动汽车市场,美国远远落后于中国。”

特斯拉预计将推出售价2.5万美元的入门级车型Model 2,在销量下滑和中国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它可能有助于扭转局面,但与特斯拉的所有产品一样,承诺和时间表让专家们保持谨慎,如果不是完全怀疑的话。屠乐表示,特斯拉在亚洲市场可能已经太晚了,因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已经变得更具竞争力。他说:“欧洲和美国仍然对‘负担得起的’特斯拉抱有希望,但由于‘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对亚洲市场的意义将会有限得多。”

这并不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戈尔茨坦认为,一款价格合理的特斯拉车型可以帮助该公司在2030年达到500万辆的交付量,特别是在美国和欧盟,特斯拉可以在当地生产以避免关税。尽管东南亚市场太大了,不能完全忽视,但这并不是一个对东南亚消费者有利的市场。

“东盟和南亚是特斯拉未来的关键市场,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未来走向全球主导地位的道路真的很复杂,”屠乐说。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数据,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已经占到全球销量的60%。

“特斯拉品牌的神秘感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消失,部分原因是他们最畅销的产品在三到四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屠乐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