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浪姐爆瘦70斤,女明星减肥法是新骗局?
作者 | 今鱼
来源 | 她刊
比起那些虚妄的概念和元素,我们更需要的大概是透明的健康管理。
在减脂这一庞大市场的作用下,我们已经或被动或主动地学习了人体所需营养的构成,也在自律与放纵的摇摆中学着好好吃饭。
而与此同时,食物本身也应当回到它的本来滋味,至少能够干净透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真正决定自己每天吃什么,而不是在低卡零糖的陷阱中,一次次自以为自律地滑向健康的反面。
减脂餐,光明正大卖预制菜
减肥,一个随时随地都有新话题,随时随地发现新商机的红海赛道。
前年刘耕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大火;去年的秦昊减肥法刘亦菲减肥法鸡蛋减肥法一次次挑战人类身体极限;今年一部《热辣滚烫》,让女孩们年夜饭都没吃完就直奔健身房;何洁为上浪姐,爆瘦70斤又成最新话题……
从减重到减脂,从健康餐到维持生命体征餐,从看吃播到酸奶碗,围绕着减肥的话术层出不穷反复更新迭代,永远都能造出新花样。
不过无论什么样的减肥法,都万变不离其宗。
七分练三分吃,最终都是在这两块下功夫。
所以减脂餐,已经成为了稳赚不赔的财富密码,教你如何做减脂餐、如何靠吃掉秤,也成了可以不断翻新的热点话题,永远有博主在以此为噱头,吸引流量。
所以,如果你对减脂餐的印象还停留在沙拉和粗粮饭,那你已经失去了成为新一代减脂KOL的机会。
如今的减脂餐,讲究的是蛋白质碳水膳食纤维脂肪缺一不可,每顿搭配出新花样。
图源:小红书@阿白-Lisa
总之,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减脂食谱中,一生吃家常菜的中国人突然接收到了各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营养学名词。
减脂餐的万能公式是优质碳水+优质蛋白+维生素+膳食纤维、优质碳水指的是红薯玉米土豆、我们常吃的精米精面都是劣质碳水。
水果也不能再当代餐吃,得分清高GI低GI高糖低糖高纤维低纤维,每一样都有对应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套计算公式,严谨地测量出你一天所需的能量。
于是,你常常能看到健身博主的vlog里动辄拿出厨房秤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只为测算出一块饼干是否会打乱今天的减脂计划。
人体变成了需要精密计算的仪器,食物变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摄入热量”。
也难怪有人说:从我知道米饭馒头粉面都叫碳水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单纯吃饭的快乐。
于是我们看到,以前的减脂还只是“管住嘴迈开腿”的六字箴言,如今的减脂,已经是一场营养学的全面比拼。
在这种“担心摄入不够又担心摄入太多的”剂量焦虑下,没时间做饭的打工人只能一股脑涌向低卡代餐,争相购入酸奶粗粮燕麦代餐粉,试图搭上顺风车,成功减脂。
代餐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美国人幻想有一种合成药丸能够代替食物。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宇航员把能量棒和一种叫做Tang的饮品带上太空,成功地让这种“身体燃料”火遍全球。
图源:网络
2013年,莱因哈特创立代餐品牌Soylent,其产品被称为“最具颠覆性”——品牌宣称它能够达到完全的营养平衡,包含身体所需的一切营养。
而在国内,2019年代餐轻食迎来首轮爆发,全年注册企业超过3200家,达到2016年的近9倍,在美团app,轻食搜索次数同比上年增长235%。
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功能营养代餐市场消费趋势》显示,近一年来,国内代餐市场的消费金额和消费人数均呈现50%的高速增长。
诡谲的现象也发生了:餐饮业别的领域都在骂预制菜,但在减脂这条赛道里,预制菜光明正大一统江湖。
毕竟,我们吃的不是预制菜,是健康。
当减脂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减脂代餐的神话讲了几轮之后,还是被聪明的网友们发现了新解法——既然只需要保证多样性,那何不从外卖里挖掘健康餐?
但这又很快催生出了新的商机。
如今,在分享平台上搜索“外卖”,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外卖减肥吃什么”。
在这个类别下,不少你未曾想到的外卖都可以被吃成减脂餐。
以为是垃圾食品的麦当劳,实际上有碳水有蔬菜有脂肪,热量能控制在500以内,只要杜绝炸鸡类,吃麦当劳也能瘦。
麻辣烫和麻辣拌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水煮菜,多放蔬菜少吃预制丸子,再加一份主食,完全的营养健康餐。
图源:小红书@今天吃什么(无痛减肥版)
就连曾经被怒斥为糖油混合物的煎饼果子都能巧妙变身成为减脂晚餐,去掉薄脆换成生菜,这比三明治好吃太多倍了。
另外还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搭配。
沙县的鸭腿饭,去皮食用热量不足五百大卡,不仅很有饱腹感满足感,还能制造热量缺口;热气腾腾的窑鸡王,不仅热量低,还因其优质蛋白荣登放纵餐第一名——猛猛吃完第二天还能瘦。
商家显然也是最先嗅到这波风潮的人。
过去,只有沙拉店轻食店会把热量食材标注得清清楚楚,会在菜名里就打上低卡减脂的字样。
但如今,各种相关的不相关的商家都赶上顺风车,推出了低卡套餐。
麻辣烫是可以没有主食的,纤维蛋白减脂的组合一摆出来,即便是个红油锅也让人觉得自己吃得健康放心。
紫菜包饭可以是低卡的,海苔换成紫薯,蔬菜换成黄瓜,一顿下去,你分不清肚子里的是紫菜包饭还是健身沙拉。
就连曾经被减脂人避如洪水猛兽的奶茶,也打出了明晃晃的128kcal字样。别人还在算着三分糖五分糖的微小热量差异,它直接从源头上让你感觉喝得健康,
更别提那些随处可见的无糖饮料无糖酸奶低卡零食了,都一路高歌猛进,凭借着健康概念杀穿年轻人的钱包。
现在去逛超市,可乐边上摆的是无糖可乐和乌龙茶;膨化食品旁边放的是代餐奶昔主打控糖饱腹;巧克力上写着“0蔗糖生酮”;就连肉类也是大多低脂高蛋白无淀粉,成为了减脂零食的top1。
再不自律的人,看到这声势浩大的口号也许都得犹豫一下。
虽然低卡的比正常的贵了不少,虽然都知道脱离剂量谈热量是耍流氓,但买回这包0油0脂无添加的鸡胸肉,今晚的夜宵是不是就没那么有负罪感了?
减脂,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万物皆可低卡,三餐皆可自律。
我们需要的不是减脂,是健康
然而,当各种各样的外卖店都开始研究低卡套餐、当减脂变成一种“看起来很美”的生活方式时。
她姐更想问的是:“我们真的有那么需要减脂吗?我们真的有那么不健康吗?”
为什么减肥变成了刻在每一个女性DNA里的耳提面命,为什么减肥这件事看起来总是永无尽头?
事实上,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传统饮食习惯无论是摄入热量还是饮食结构都更加健康。而如今包装营销出的这些健康概念,不过是为了催生出新的商机。
首先,那些用魔芋、燕麦、全麦、无糖等健康概念包装出来的零食,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健康,甚至可以说是在利用漏洞玩一场文字游戏。
图源:小红书@小夏很热呀
你所以为的低卡,可能远比正常吃饭的热量要高。
另外,所谓的低卡零食也会让身体与食物的关系变得混乱。
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食用低卡甜品、低卡零食后的感受:那些号称饱腹感强的食物并不能够真的让人停止进食,反而会因为不满足而吃得更多,调动更强烈的食欲。
到最后,人们还是回归到了健康的本质——吃得干净,吃得放心,才能真正瘦下来。
减脂的尽头,是家常菜。
把白米饭换成糙米、把蔬菜的比例提高、尽可能吃得干净卫生营养均衡。食物不是毒品,脂肪碳水不是洪水猛兽,偶尔一次放纵餐也不会让人迅速胖到两百斤。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如此恐惧热量,之所以如此焦虑于减脂和健康食物,之所以对各种所谓的低卡产品孜孜以求。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我们对食物的了解太少了。
一顿正常外卖到底多少大卡?一杯奶茶里到底有没有植脂末?一瓶便利店里的乌龙茶到底是不是真无糖?
从2022年12月30日起,新加坡政府宣布,所有在本地销售的饮料必须在包装上注明A、B、C、D的营养登记标签,还必须列明饮料含糖分和饱和脂肪比。
当品牌被强制贴上标签后,人们这才发现,不少自己以为的健康饮品、低脂饮品都“暗藏杀机”。
甜牛奶被评级为D、生椰拿铁含糖8%、很多号称100%无糖的纯天然果汁也被评级为D。
图源:小红书@Chestnut
去年7月,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等级为2B,又让无数喝着无糖饮料的人彻底惊恐。
在此之前,阿斯巴甜被普遍用作代糖,从未被科普过危害。
尽管阿斯巴甜的2B评级仍然是对致癌无明显证据,但作为人造甜味剂,长期效应仍不明确,也并不意味着长期服用没有风险。
以上种种,都在传递着一个更为严峻紧迫的现实问题:
比起那些虚妄的概念和元素,我们更需要的大概是透明的健康管理。
在减脂这一庞大市场的作用下,我们已经或被动或主动地学习了人体所需营养的构成,也在自律与放纵的摇摆中学着好好吃饭。
而与此同时,食物本身也应当回到它的本来滋味。
至少能够干净透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真正决定自己每天吃什么,而不是在低卡零糖的陷阱中,一次次自以为自律地滑向健康的反面。
蛋解创业;《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新周刊;《代餐火了,但它真难吃》
五环外;《年轻人撑起低卡代餐千亿生意,想瘦就要被收割》
监制 - 她姐
作者 - 今鱼
微博 - @她刊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