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文《我妻之死》的情况,换到中国已经投诉一百次了。

前两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10W+的爆文《我妻之死》。这年头公众号已经很难出现这种自发性的爆款文章里,尤其是这种万字长文,于是我抱着好奇心耐着性子把全文看了一篇。

500

文章讲的是自己的妻子在加拿大因为肺癌去世的故事,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痛苦和悔恨,同时也有对加拿大医疗体制的不满。

作为一名胸外科专业的医生,对肺癌的诊疗也有一些粗浅的见解。于是,我试图帮助作者从整个诊疗的过程中发掘加拿大医生治疗不恰当的地方。按道理来讲,这种西方发达国家诊疗不当恰恰能成为国内医疗的对比,比如治疗拖延、用药不及时等等,从而完成一篇批判国外医疗的文章。

然而,仔细阅读下来,我发现,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其实是符合规范的,可能有稍许不到位的地方。

即便如此,这位作者还是在言语之间暴露出自己的不满和恼怒,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很多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些家属,还有某些媒体报道的新闻。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位可怜妻子的发病经过。

这位女士名叫张敏,是在2023年的10月份感觉到不舒服的,主要是“恶心反胃”以及“睡眠很差”,同时伴有一些“咳嗽”,他们并没有很重视,以为是“肠胃炎”,并自行服用了一些“消炎药”。

这里作者也提到了两件事,让他们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一个是9月15日他们全家看了家庭医生,医生对张敏进行了肺部听诊,没有发现问题。

500

图片引用自原文

另一个是张敏在8月31日进行了一个需要麻醉的下颌手术,手术前做了“全面检查”,各个系统也没有发现问题。

500

图片引用自原文

作者在这里表达疑虑,可以理解,但没有发现肺癌是完全正常的。肺癌在非常晚期之前,通常只有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问诊和体检基本上查不出来的。家庭医生的问诊和听诊器不太可能发现肺癌,除非有严重的症状比如咯血,出现了转移比如胸膜转移导致的胸腔积液等。而颌面部手术的核查表,里面各个系统勾选的Normal其实就是系统回顾,也是问诊和体检。

这里基本上可以确定病人术前是没有做CT的。

放在国内这一步就够很多人投诉了,“为什么没有发现肺癌”、“为什么术前检查不给我们做X光、CT”、“医疗疏忽导致病情延误”,不管结果如何,投诉本身就够很多医生喝一壶了。

这时候他们不说“国内医生为什么滥用CT?”、“现在医生是不是离了检查就不会看病了?”

投诉点一:体检、术前检查未发现肺癌,导致延误治疗。

张敏11月7号被一个妇科门诊通知肿瘤指标异常,要求她去复诊。11月9号,她决定去Victoria Hospital急诊看一看。在那里,她做了血检验和X光,同时她在微信抱怨医生只露了一面就走了,等待的时间太漫长。

这种投诉在国内不要太常见,尤其是急诊,抱怨等待时间太长、看不见医生。可这是没办法的事啊, 急诊病人太多,尤其是急危重症病人,像张敏这种肿瘤病人表现出来的不会特别严重,因此也不会被医生额外照顾。国内急诊其实效率比国外高太多了,即便如此,也面临着众多的投诉。

投诉点二:急诊等待时间过长、医生只看了一眼。

后来她回家了,说医生初步诊断是肺结核或急性肺炎,因为可能有传染性,那里的条件无法收治,他们就通知有医疗条件的HSC(Health Science Centre),让她先回家,留下地址,明天HSC会派车来接。

这里可以看到张敏的胸片大概率有肺部阴影和炎症,估计是占位导致的阻塞性肺炎。

11月10日,张敏在家里等了一天HSC的车子也没等到,于是自己打Uber来到了HSC的急诊。在这里,张敏被收入了急诊,同时做了胸腔穿刺抽液,“人一下就舒服了”。医生说大概率是肺结核,也有可能是感染和肿瘤,不过肿瘤可能性不大。

11月11日和12日是双休日,医院没什么人,张敏没有得到任何药物和治疗。

这放在国内,估计又有一批患者家属要投诉,说双休日没有医生查房,没有任何治疗措施。

投诉点三:双休日无医生查房、无任何诊疗措施。

11月13日星期一,张敏的症状明显恶化,“我感觉很不好,不戴氧气,上个厕所都困难,喘不上气,也疼。在家时下午是有体力的,现在体力几乎没了”。这天医生告诉她“70%结核,30%cancer”,还需要4天才有结果。

这4天估计在等各种检查的结果,比如痰或者胸腔积液的脱落细胞检查。

11月17日,医生告诉她,“是癌症,而且已经扩散,没法手术,只能放疗和化疗。”

张敏说想要回家,医生告诉她需要过了周末,下周才能等到Cancer care的人出治疗方案。作者很不满,觉得妻子已经是确诊癌症的人,竟然还要等两天才能有治疗方案。

其实癌症的治疗没那么紧急,一般癌症不会立刻威胁生命,周末只有急会诊。等过周末才有会诊和治疗属于正常情况。

放国内,投诉,投诉。

投诉点四:确诊癌症后要过了周末才能出治疗方案。

11月20日,张敏终于见到了肿瘤科的医生,医生告诉她得的是Adenocarcinoma,肺腺癌。同时开始进行基因检测, 做了X线检查发现肺部扩散严重,决定不再出院。

11月21日,张敏吃上了EGFR靶向药,经验性用药。中午的时候,心脏彩超发现有心包积液。医生决定安排一个CT,“决定手术的问题,如手术必要性、时机和身体切口部位的选择。”

这里应该是做心包穿刺和胸腔穿刺引流的手术,不是肺癌根治术。注意,直到这天,张敏才第一次做到CT。

11月22日,张敏症状再次加重,“呼吸急促呛痰,还有胸口痛,血氧不稳定,心跳达到了160多”,这都是大量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的症状。

11月23日,张敏从原来的GH6的48号病房运送到楼上high observation unit一个开放性的房间等待,目的是做心包膜穿刺术。

这里作者抱怨“这个房间与其他病房之间只以塑料布相隔,有关心脏的这么要命的手术,没有一间专门的手术室,我当时也挺吃惊的,手术医生持着器械,通到我妻子的心脏,他的背后紧靠着的是下垂着的塑料布围帘,而围帘的那一边是另一间病房,也有病人和两名家属,一直让我捏着把汗。”

500

图片引用自原文

其实,严格来说,心包穿刺术属于操作,而不是手术,大部分都是床边进行的,不需要到手术室。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时候就自己用B超独立完成过心包穿刺。

然而,这种抱怨操作环境差、操作不规范的事其实在国内还是蛮常见的。我规培的时候,就有一个兄弟给患者换药不规范,被家属拍了抖音发到网上。换药都懂的呀,真按照规范来,那么多病人哪里来得及,就搞得非常被动。

投诉点五:心脏手术操作环境差、医生操作不规范。

11月24-26日,张敏的症状越来越重,又抽了几次心包积液。而且胸腔穿刺引起了气胸,所以放了一根胸腔引流管。

500

图片引用自原文

11月27日,X线发现右肺又出现了新的肿瘤。

11月28日,医生宣布基因检测的结果出来了,是EGFR 20Exon突变,这种突变类型对于常规的EGFR靶向药无效。医生劝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

张敏同意了。

护士打了药之后,张敏就进入了一种“半植物人”的状态。接着,护士拔掉了监护设备,同时换成了鼻导管吸氧,降低了吸氧量。

作者眼睁睁地看着,表示非常不解。“家属无权说话,也没有任何纸质文件签署,没有给病人一个冷静期斟酌决定,前一分钟还想坚持,她稍打退堂鼓,就因为她几秒钟的动摇,就被上了药,送她走上不归之路。”

这一点其实也是个坑,在国内家属放弃治疗是要签署很多放弃有创治疗的同意书的,还要签署很多病危通知书,目的就是防止作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放弃了又后悔。

投诉点六:医生诱导放弃治疗导致患者去世。

11月29日,作者上网查资料,发现中国大陆和美国有药可以治疗EGFR 20exon突变的肺腺癌,并不是医生所说的无药可用。

实际上,目前确实已经有一些针对EGFR 20exon突变的靶向药。埃万妥单抗在2021年5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加拿大从2022年4月起就可以买到并使用这个药。实际上,很多新上市的药物不是每家医院都有的,也不一定有渠道能够获得。

投诉点七:有药医生却说无药可用。

11月30日,张敏去世。

主任医生克里钦森医生这次直白地对我妻子说,“我理解你,我理解你,我马上给药,然后,你就会去世的”。他清楚地用了“pass away”这个词,我当时真的有些惊诧,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没有医生会对病人直接说,你在用了我开的药之后,就会“死去”的这么直白的话。

乔嘉兰,公众号:偶有管见我妻之死

投诉点八:医生乱讲话,没有医德,直接跟患者说“死”。

在文章末尾,作者再次吐槽加拿大医疗:

1. 强调了从11月9号入院到11月17号确诊,期间两个周末没有医生查房,“不耽误周末休假”,整个住院期间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

2. 认为医生仅仅用1分钟时间就让患者做出了放弃治疗的决定,过于草率,效率太高,跟前面的拖沓形成了鲜明对比。

3. 无法获得HSC住院期间的病案资料,国内病案室可以复印出全部的化验单、病例、医生的医嘱处方。

起初,我是冲着看乐子的心态去的,也想对比一下加拿大医疗和国内医疗,然后再次鞭尸国外的医疗体系。然而,在作者的只言片语的描述中,甚至还带着情绪和立场,我竟然没有发现大的医疗差错,整个治疗确实没什么问题,包括前面的诊断、经验性地使用靶向药等。

这位不幸的妻子这么快离世,完全是疾病的原因,一个EGFR 20exon突变的晚期低分化腺癌,是很有可能进展迅速,让她短短一个月失去生命的。

至于作者说的三点,我反而对加拿大医生心生羡慕:1. 就算是急诊科也不耽误周末休息;2. 不用被患者拿着病历仔细挑刺;3. 就算患者挑刺也无处投诉。国外的医疗环境是真好啊……

后来,有人扒出了作者的背景。

500

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很多国内精致利己者的画像么?这种人,是最容易投诉医生的。还好是加拿大,要是他还在中国,早就投诉一百遍了。

前两天看到一则通知,是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通知》,处处都是“加强”、“管理”、“要求”。

500

以患者为中心是没错,加强投诉管理也可以,但也要保护医生免受那种无端投诉的困扰吧。

别有了投诉不分原因就扣奖金,让医务人员心灰意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