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有价值的合作者

最近随着中国对部分国家开放免签,明显感觉到我所在的城市西方游客增多。虽然上海本身就是座国际化都市,不过在内外环境影响下,前几年说没有影响也是假的。

免签要是单用来拉动旅游,那倒是小看了这件事的意义。更高层面的意义是向所有人表明,中国会把国门打得更开,以期在美国有意识孤立中国的大背景下,扩张中国的朋友圈。姿态摆出来后,总还是要有具体事项落地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在4月14-16日之间的访华,算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一项外事活动吧。

说值得关注,是因为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有价值的合作者。反之对于德国来说,与中国的合作同样不可或缺。

1

欧盟的三重属性

德国之于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与法国组成了驱动欧盟的两驾马车。而欧盟的重要性、独立性,以及内部的分裂性,决定了中国与德国在当下中美对抗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仍有机会进行深入合作。

先来说说欧盟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作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欧洲之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性是公认的。欧盟则是欧洲在地缘政治上的组织呈现。当然,这里说的欧洲是地缘政治,而不是地理层面的欧洲。二者的区别在于,地缘政治层面的欧洲并不包括欧亚复合体属性的俄国。

500

去除掉俄国的欧洲一共有43个国家,其中有27个成员国为正式成员国,另有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波黑、乌克兰、摩尔多瓦等7个暂时达不到加入条件,但又无比希望加入者。剩余国家中除了几个袖珍国家以外,也就主动脱欧的英国、认为欧洲会拖累自己的挪威,以及永久中立国属性的瑞士,算是有话语权的欧洲国家了。

以此来说,欧盟作为欧洲的政治代言人名至实归。

当下世界正由美国一超独大的单级世界,转向以中美对抗为主线的多极世界格局。除了美国、中国以外,欧盟、俄国、印度亦属于全球地缘政治舞台的主角。这五个有潜力以自己为主打造世界的“帝国体”,即便一时实力不逮,也不会甘心做其它国家的附庸。

500

这点在欧盟与美国的微妙关系中表现最为明显。尽管基于冷战对抗苏东阵营的需求,美国通过北约这个军事组织,取得了美欧联盟的主导权,包括在欧洲不少国家驻军,但你要说欧洲在外交事务上唯美国马首是瞻,法国人肯定首先跳出来反对。

再来说说欧盟分裂性的影响

对于中美来说,另三个多极世界成员表态看起来至关重要。俄国因为俄乌战争已被西方完全孤立,脱欧入亚一边倒向中国实属必然;印度基于崛起的需求,必须将中国竖为假想敌,但基于帝国体的骄傲不会一边倒向美国,同时会强化俄印的合作关系,以期在俄国必须放低姿态的当下,从后者身上获取更多直接利益。典型的事例是印度不顾西方制裁,低价从俄国进口大量石油再倒手卖出。

500

在俄、印一个一边倒向中国,另一个必须与中国对着干的情况下,看似一边倒的欧盟,反而最有可能成为破局的方向。因为欧盟并不是一个具有完全外交权力的国家体,而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邦联体”,每个成员国都是具备联合国投票权的正式国家。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许多事情上与欧盟唱反调,就颇具代表性。“布鲁塞尔不是我们老板,匈牙利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是欧尔班的名言(布鲁塞尔是欧盟和北约总部所在地)。在对俄制裁、军援乌克兰、难民,以及与中国关系等问题上,匈牙利几乎成了一位反对先生。

2

德国的重要性和困境

虽然匈牙利作为欧盟的反对先生,看起来挺合适作为中国在欧盟的突破口,但必须注意的是,首先匈牙利成为反对先生,并不是因为它跟中国有多大的利益捆绑。并不能基于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原则、因为匈牙利在中国问题上和西方唱了些反调,就想当然的认定匈牙利是中国的天然盟友。

说到底,中国问题也好,俄罗斯问题也罢,都只是匈牙利在欧盟内部赢得更多自主权,减少自身对欧盟义务的棋子。国际政治玩的都是阳谋,中俄自然也可以用利益来诱惑匈牙利,在某些问题上做自己的棋子,但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期冀匈牙利成为政治盟友是不现实的。

当然,以寻找政治盟友的标准去撬动欧盟成员,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不过既然彼此间没有所谓价值观的趋同性,只有利益层面的交情,那么最起码可以看看哪个欧盟国家,最值得中国以利相交。

纵观整个欧盟,德国就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欧盟是法、德双核心模式,德国的态度显然会比匈牙利重要的多;其次德国是“两头在外”的国家,对外天然有更多的合作需求。

“两头在外”指的是德国一方面要大量进口资源比如天然气,来维持自己在制造业上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德国自身的市场有限,又极度依赖出口和对外投资来拉动经济。基于这种困境,你会看到过往德国一方面从俄罗斯进口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另一方面与中国发展成为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至2023年,德国已经连续46年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8年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俄乌战争开启,更使得无法再得到俄国便宜资源的德国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数字可以说明一切。2023年中德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对比之下中国与匈牙利的贸易额为仅为145亿美元。

如此深度的经济依存度,使得无论中国还是德国,都必须十分谨慎对待与对方的外交关系。尤其对于不得不被西方价值观对抗所裹挟的德国来说,以经济合作为导向的“务实外交”是其最可取的态度。以这次出访而言,除了政府官员,德国代表团还包括西门子、拜耳、奔驰、宝马等十几位德国标志性企业的高管。

500

相比之下,法国在与中国合作问题上就显得微妙得多。历史上,法国自认为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缔造者、欧洲的代表,一直视系出同门的英美国抱有对抗心理。最起码从戴高乐时代起,法国就有意识的处处表明自己并不是美国的小弟,欧盟更是应该具备独立外交话语权的政权体。

这也使得很多中国人认为,法国会是中国的天然合作者。然而一方面法国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且海外有大量前殖民地形成的法语区,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相比德国这个二战战败国有话更多语权。这种骄傲感会一定程度阻碍与中国的交往。

另一方面中法贸易的亲密程度远低于中德贸易。2023年中法贸易额为789亿美元,还不及中德贸易的1/3。这意味着无论欧盟基于维护自身利益,还是跟随美国政策制裁中国,法国比德国都会少更多的顾忌。

当下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几个月来,法国政府及其在汽车行业和欧盟委员会的代理人一直在敦促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展开反倾销调查,德国则是这一调查的反对者。

3

德国汽车的“跑鞋”

德国反对调查中国汽车,是因为它在中国拥有更大的利益,尤其是汽车产业。

事实上,就这一阶段的需求来说,中国之于德国的重要性,甚至比德国之于中国还要大。这是因为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的核心产业,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德国的工业企业增加值为8742亿欧元,其中汽车及其关联行业的增加值就高达5115.9亿欧元,占比高达58.5%。30家入选世界500强(2022年度)的德国企业中,大众、奔驰、宝马这三家著名汽车厂商,分别位列第1、第3以及第4位。

中国市场对于德国汽车来说非常重要。2023年,德国汽车工业的带头大哥大众集团,在全球一共销售了924万辆新车。其中中国市场销售了324万辆,占比超过1/3。欧洲本土市场则销售了327万辆,仅比中国市场多了3万辆。

销量可以证明中国市场对于德国汽车的重要性,但却不能展示德国汽车所遇到的危机。

一如我在《地图里的人类史》中所预测的那样,当下世界正处在技术革命的加速期,汽车将成为新能源革命与信息革命的交汇点,成为这场革命的标志性产品。就像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的那样““汽车工业的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中国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光伏设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这些新技术革命产品,当下成为了中国外贸出口的“新三大件”(老三大件为:服装、家俱、家电)。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 

500

在这次宛如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切换的汽车革命中,德国与同样以汽车为核心产业的日本,却明显被甩下了。准确说是除了中、美以外,其它地区都有点措手不及。如果说在电动化革命,中美之外的企业还有机会,那么在智能化的下半场,除了有深厚互联网基础的中美两国,其它国家毫无机会领先。

更大的危机在于,大多数人包括目前在上半场领先的比亚迪,都没有想到汽车革命这么快,就已经切换到智能化的下半场了。事实上,当下约束自动驾驶普及的瓶颈已经不是技术而是法律。

500

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需要大量数据的累积。越早切入、汽车保有量越多,就越能拿到更多数据,进而训练出更成熟的技术,包括把这些数据和智能技术用在其它领域。这点开行业先河的马斯克最有体会,通过特斯拉汽车训练的视觉感知技术,已经运用在了人形机器人上。

如果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切换完成,而自身又在技术上被拉开距离,对于德国和日本这样依赖汽车工业立国的国家,影响是致命的。对于已经到来的这场复合革命,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简单点说,日本在赌以后仍然是油车的时代。作为日本工业的带头大哥,丰田汽车的当家人丰田章男不止一次炮轰电动汽车。由于汽车智能化必须基于电动化的基础,不愿意电动化的日本汽车,在智能化问题上更是不会倾斜资源。

相比之下,德国对于这场革命则采取全面拥抱的态度。尽管由于自身技术储备不足的原因,欧洲车企纷纷将淘汰油车的时间从2030年向后推迟了几年,但却无力阻止革命的到来。在预判汽车革命必须到来,自身技术又处于不利身位,且中国在两场革命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德国企业家和政治家会做什么选择呢?

毫无疑问,这场革命必然会淘汰掉大部分跟不上变革的汽车企业。就像当年诺基亚、摩托罗纳被智能手机时代抛弃一样。德国汽车要做的就是紧跟最强者,让自己有机会和中国一起,瓜分掉那些被淘汰者的市场份额。

具体来说,德国希望在中国车企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保住中国市场目前的份额。同时通过引入中国技术,在欧洲压倒那些抱残守缺的竞争者。在中国汽车因为地缘政治原因,无法自由进入全球所有市场,这部分市场就是德国的希望所在。

行文最后想到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甲赶紧从背包里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乙见状不解道:“你就算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甲的回答是:“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对于德国来说,当下要做的其实比这个故事还要更进一步,是向中国这只老虎要跑鞋。与虎谋皮固然不可取,不过如果只是要双鞋,同时老虎也需要与要鞋者的合作,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