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怀念儒家什么

​最近在风闻里与几位老师针对秦制以及法儒之争讨论了很多。说实话,个人很奇怪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触碰的,必竟中国的封建王朝已经落幕超过百年了,新中国也建立七十余年了,有什么放不下的,需要重启儒家。

​第一,任何思想都是有时代背景的,也就注定了它们会天然带有历史属性。儒家与法家,墨家一样,起源于春秋乱世,是礼崩乐坏的历史大变革期不同阶层的人对于“乱世”的解构分析并找到建立太平盛世的方法。这里有出于寒门的,也有认定性本恶的,当然也有出身贵族的孔子,其君子六艺就有明显的贵族属性。但无论何种思想,都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儒家有,墨家的兼爱非攻也是,反而是法家稍现实一些。而儒家的托古改制无疑是美化了周制,所谓王道,表现出的是对于现实的不满,和贵族们对于稳定平和的向往。

第二,儒家的初立在百家争鸣时代,并没什么特殊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否则终结战国实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就不会是推崇法家的秦国了。这至少证明了法家在治国方面要优于当时的儒家。当然,法家也不是包打天下,否则秦也不会二世即亡。但是以此为论认为法家不如儒家,是否可笑了一些呢?有些老师举史料证明法家暴秦民生凋敝,可是对照是谁呢?是对照现在的和谐社会?为什么不找找当时关东六国的​民生是什么样的?不思考一下为什么是如此不堪的暴秦实现一统?如果儒家周礼有用,那宋襄公为什么没终结春秋,而孔子为什么不去教化尚存的东周王室?行周礼而不佐周室?

​第三,儒家的起势,该感谢的不是孔孟,而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完美契合了君主的需要,强化了阶级的稳定性,缓解了社会矛盾,这与封建王朝无疑是天作之合。所以儒家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封建统治者自身地位的合理性而服务,君王们最需要的也是这一点,而不是什么民贵君轻。至于儒家的思辨,从格物致知的大行其道开始,已经走向唯心的极致,对于基础科学和实用性的影响已经不是一般的阻碍了,所以才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这些不是太明白,不敢乱说了。

第四,在治国方面,中国封建王朝真的是用儒家吗,就以所谓独尊儒术的西汉而言,其鼎盛时期的汉武帝,恰恰任用的是主父偃、张汤、义纵之流,也就是所谓酷吏,而当时董大儒还活着呢……我想没人敢说汉武帝以儒治天下吧?而纵观中国历史,又有哪位史书留英名的君主或实际统治者是用儒家治国?统治者们是否用儒家治国,究竟是看他们怎么说,还是看他们怎么做?难不成采用科举取材就是儒家治国?

​第五,儒家思想是不是一无是处?当然不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潮,如果儒家一无是处,那中国成什么了?可是就像有的老师提出来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不好吗?很好啊,做为道德规范有何不好呢?可是有一个问题,所谓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吗?没有儒家中国社会就没有所谓仁义礼智信了吗?这五德是儒家从孔孟到董,由朴素的大众道德观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是自古就有的,而不是创造的,否则儒家也不用托古改制了,说白了这是为人基本的私德,非要为儒家张目的话,墨子提出的兼爱不是更具博爱精神吗?谁敢说没有儒家就没有了这五德?或者说有了这五德中国才有了文明教化,那中国儒家出现后的这两千多年里,所谓大儒们都是道德模范吗?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现代的道德理念,难道不包括所谓仁义礼智信吗?我们有法制社会,有道德楷模,还不够吗?如果说有人认为现如今中国社会在道德上有缺失,请问封建时代哪个时期比现在更好,或者说在道德方面比现在要先进?为什么还会有人指责教员批孔,要重启儒家呢?儒家也好法家也罢,都有好的内容,可是当我们已经有了更好的、包容并发展的思想之后,为什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过去中,寻找我们现在已经具备的优点呢?

​两千多年了,无论法儒谁为表里,中国在明以后就一步步落后于西方了,传统思想的僵化功不可没,我们经历的苦难够多了,有必要再重来一回吗?近百年的民族浩劫,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方向,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又要回到过去?儒家做历史的一部分就让它留在历史不好吗?作为文化研究没什么不行,可一定要为之“翻案”甚至重启,所谓何故?也许还是要怪袁隆平老人家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