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教育、人才、科技的“统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若干话题、观点、思路汇列

略议教育、人才、科技的“统筹”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战略的若干话题、观点、思路汇列

【部分内容摘要:&探讨教育、人才、科技三者的关系;&教育中部分未尽人意的现状;&对“教育减负”、“无效作业”与人才培养的讨论。&校园欺凌现象,就总体一般而言(特殊个案除外),应该是衡量学校德育品行教育效果的一把尺。&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孩子成为合格公民的任务,这任务恐怕还需要以学校为主(家长应全力配合)来进行并努力落实到位。&“人工群体教学”,难于不“一刀切”;颇多大家的成才经历证明:“天才多不须按套路学习,按套路会禁锢潜在的天才的成才。”充分应用现代数字、智能科技,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科举考试的发展、变化、衰落及其曾经有的优长与弊端,值得人们研究分析,并对“科考”、“高考”做比较研究。从“科考”与“高考”的异同及其各自的演变看,改进“考”的内容,对“考选”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关键意义和作用。&需要在适当的育人阶段(并非从人成长未成熟时乃至幼儿、娘胎开始),设计落实更精准的测试标准、方法来综合选拔人才。&培养、提高、选拔高精尖人才的教、学,可能应该在通识教育基础内容完成之后(而不是不断提前、拔高),结合学生的学力、能力、智力、知识、贯彻力等,做更科学、有效、综合的分类选拔及相应的教学……】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教兴国战略列入当年工作任务第二项,并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齐头并进。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使之“齐头并进”,这一目标的重要特点看来应该是“统筹”。那么,如何“统筹”三者?

一、首先应探讨理清教育、人才、科技三者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功能无疑是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同时,通过教育“培养”,“选拔”素质高的人才。而高精尖的人才群体是科技强国的先锋乃至领军团队。

教育为“选拔”人才提供“资源”、创造条件;而教育的培养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功能,也十分重要,全民高素质,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最大最好基础。

可见,人才、科技、提高全民族文明水平,都是以教育为基础的。

二、教育一些未尽人意的现状

那么,对现今的教育,应该如何评价其现状和成效?

实事求是的讲,现今的教育还是在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的,不能说一无是处,但的确存在部分未尽人意的现状。

例如,看媒体与现实,可见:

——有人在问:教育怎么打破“越减越负”的怪圈?

——有大学老师不让小学儿子写无效作业;

——学校欺凌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发生邯郸学生杀埋同学案件;

——同时,此前“钱学森之问”,仍现实的存在;

……

三、面对教育的一些未尽人意的现状,这里拟做相关话题的看法、观点、建议、思路汇列

面对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齐头并进的要求,面对科教兴国战略任务与我们教育存在的部分未尽人意的现状,此将相关若干话题的看法、观点、建议、思路汇列如下,供参阅。

1】实现普遍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宏伟目标,仅靠学校、家长,难度很大,难于做到。需要“顶层设计”,须国家、社会为主、为主导,国与家合力。

——家长们都有系统的、有规划、有标准、有步骤的展开教育的时间、精力与相关专业水平吗?恐怕多数没有。将每一个孩子教育培养成为合格公民乃至各行各业有用人才的任务,恐怕还需要以学校为主(家长应全力配合)来进行。

——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每一个学生即国家未来的全体公民全面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这里的确应“有教无类”。

要考核学生基本素质是否基本“达标”。有超出“标准”、水平较高、更高的,当然要关注和护持。但除了德育品行之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不培育、评定其他素质的“高水平”,不特别褒扬、奖励、人为拔高。

基础教育阶段不以评判水平高低、选拔“高材生”为主,而以培养提高学生们全面的基本素质为主。

这样,有利于家长学生不过于追求“人往高处走”,以免过早的把精力集注于“走高”,出现人为的拔苗助长、盲目拔高,乃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对“教育减负”、“无效作业”与人才培养的讨论。

——有学者说到,“教育减负”关键的解法,是要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投入,努力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这的确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这些目标是比较“高大上”的,短期内难于实现,也就不容易较快的见效。人们恐怕会问:这样何时才能不再“越减越负”?要等到猴年马月?

是不是要同时下力气探讨——相对起效“短平快”的政策、办法?是不是更要加大应用现代科技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方法、效果、考核、评定、选拔制度的研究和试点,并对有效者着力推广?

同时,在教育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也要抓住“牛鼻子”吧?比如,此中关系到“结构”、制度体制机制的改进是否可以先行一些?

这是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因为制度体制机制对结构的形成作用大、且见效较快。

——有报道说到大学老师不让小学儿子写无效作业。

这“无效作业”的提法,或应引发人们思考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实,“无效作业”不但会仅仅培养“做题家”,还是“千篇一律”的教或是“因人施教”的问题。

这是一个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与老师教学、教研能力、精力互相“匹配”的问题。

为了全班乃至全年级整体都达到一定(达标或尽可能高的)水平,不得不“一刀切”,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与接受相对慢的学生一样多做多练,这是群体化教学保证整体学习水平的重要方法。

现在如果要改进,应该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解决“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与老师教学、教研能力、精力互相匹配的问题”。这可以、应该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之一。

有人说,老师是针对一个班的学生,家长只针对一个。家长的灵活性更大。家长不能要求老师对学生布置作业因人而异,因为老师没有那么多精力。

这是实况、实话。一个老师是面对一个班几十位学生,这正是群体教学的特点。群体教学,难于不“一刀切”。

——应该看到,有颇多大家的成才经历证明:“天才多不须按套路学习,“套路”可能会禁锢潜在的天才的成才。”学生接受能力不同,需要老师做个性化的教学、教研,并有精力“因人施教”,使之教学与学生“匹配”。这也可以是现代学校群体教学的改进方向。

作为当下的现实而言,家长各自的时间精力与专业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灵活性。是否可以建议老师增加“灵活性”?例如,家、校充分通气,可以让对孩子学习能力更了解、有把握、对教学有足够专业能力的家长,先实验性的“灵活”确定他孩子的作业量,再以学习的考核结果,来确定家长能否“灵活”。

同时,学校、教育部门从提高教育水平、方法、质量的角度,是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条件,酌情要求或建议老师和家长因人施教的。

当然,最好是现代学校的群体教学,能在现代科技支持下,在教学教研方面不断改进提高,不断向高效率的“因人施教”的方向演进,从而能让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更好的成长。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解题“一刀切”与“因人施教”的工作。“人工”的学校“群体教育”,主要只能“一刀切”。不过现代高科技、万维网、人工智能,已可能实现个性化的因人施教。只是,还需要较多的财力、人力、智力资源的投入。教育改革的相关目标,也需要与教育数字化联系起来。

有学者说:人工智能社会正在呼啸而来,教育数字化已步入深水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有效构筑新质生产力人才格局,从而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未来全球数字社会的可能挑战。

教育改革的相关目标,也需要与教育数字化联系起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结合起来,真正有效构筑新质生产力人才格局。

——人们应该不能不思考教育的效率、价值、目的。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爱因斯坦曾这样来拒绝回答有人问他“声音速度是多少?”,而让问者去查物理书。爱因斯坦此言,在当前和未来都值得我们深思。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确并非仅是记忆。

今天,虽然知识还是“力量”,但现代科技数字化信息联网、能高速获取的现实,已经使获得“知识”,可以高速查询。获得“知识”已经没有以往那样困难。因此,获得知识,也没有那么“头等重要”,倒是训练大脑创新意识和能力恐怕更重要。这也是基础教育乃至中高等教育改革,都需要注意的吧。

现在,应试教育之下的所教、所学、所考的内容不断提前、拔高、复杂化并加大量的练习与考题,是对选拔学霸有一定作用;但其中不少所教、必学内容,对各人今后进入社会可利用率有多少?

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以及此前也在为考分、升学训练“考题家”的教育机制下,是“过来人”的人们,或许应该结合各人的过往经历,扪心自问:

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只是、主要是为考分、升学而训练“做题家”、应考吗?

可能,所教、所学、所考的内容不断提前、拔高以及复杂化、加大量的考题,是对选拔学霸有一定作用;但其中不少所教、必学内容,对各人今后进入社会可利用率有多少?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家长不输在起跑线,在应对不断提前、拔高与复杂化的考题,或许有一定的选拔尖子的作用。但是,社会实际需要“爱因斯坦类”金字塔尖上的天才人物,“量”是多少?那样的天才人物实际有多少?而需要基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从事普通劳动、但必要有良好品行的人,“量”是多少?

恐怕,两者的需要量之比是1:十万、百万乃至千万吧?

应该、有必要让亿万后生、所有孩子,为过早的开始为选拔金字塔尖上的天才人物,而去应对不断提前、拔高、加码的复杂化知识与考题吗?

同时,为此还减少了培养提高全民族文明水平的基本公民道德品行的教化时间、精力。

这样,是效益高、高“性价比”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力资源的教育方式、途径吗?恐怕未必。

培养社会发展所应须的各类知识、品行的后生,在不同级别、类别学校的教学内容比例、要求,及其实现途径,可能需要创新性的思维、调研、改革……

——人们不能不考虑:以考分、升学为主要表象和诉求的教育,是否到了要改进的时候?是否要将全面育人与选拔尖端人才“统筹”(含分阶段)考虑?

教育的目的,就个人和国家来看,的确有一定差异:个人目的,会有是尽可能往高处走;而国家的目的,则应该是普遍提高与选拔高才,都不可缺。这需要统筹兼顾,需要顾及公平和效益。

实际上,高精尖人才是金字塔顶,能达“高”者和实际需要量都是少数。虽然,这高精尖的“少数”是“关键少数”。但通识育人内容是基础,人人必要,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也非常重要。

让全体学子因“人往高处走”,而都以成为“塔尖”为目标,即:所有人都付出登上塔尖的努力,而最后实际上多数不会、不可能登顶,这个努力的“效益”、“努力与成功的性价比”恐怕是低的。是否浪费了较多的资源?

千军万马都去“登金字塔顶”而产生的“以做题能力为主、以考分为升学进阶主要标准”的机制,与人才所需的创造能力、知识需要,未必吻合。乃至还可能遏制了不少后生的创新能力,这还使登高、登顶者是否是真正是顶尖人才,也成为问题。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也正因此而发吧?我们不能忘记钱学森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的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育人需要全面而难度适中;选拔尖端人才,需要增加难度。育人、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与选拔尖端人才,这两者恐怕并不是完全吻合、严丝合缝衔接的。这里的确需要“统筹”。

3】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讨论。

学校欺凌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发生邯郸学生杀埋同学案件,这可能是在提请警示人们(教育部门、学校、老师),不能不把对孩子的德育品行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中国自古就有“习礼”、演礼,是要通过教育、要求、教习,从思想到行动来落实礼仪;用“实行”来影响观念、习惯……

这些,学校现在是怎么做的?做了多少?效果如何?对相关效果的核定与正负反馈落实,有多少?

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德行教化,家长是有责任教孩子的。但是,天天在工作、谋生忙碌的家长,能够有系统的、有规划、有标准、有步骤,有展开这样的教化的时间、精力吗?恐怕多数没有。

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孩子成为合格公民的任务,恐怕还需要以学校为主(家长应全力配合)来进行并努力落实到位。否则,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水平,可能会出现缺位。

——学校(似乎初中、小学不少)学生之间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除了殴打比较突出,其他没有如此突出的欺凌,恐怕可能还要多些。有资料显示,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扇耳光、拳打脚踢、群殴这些比较显性的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等隐蔽性较强的手段也很常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在2019~2020年间对中西部130多所中小学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言语欺凌的发生率为17.4%,高于身体欺凌的12.7%,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发生率也有10.5%和6.8%。

这使得人们可能因此还会发问:这些学校对学生是怎么教育的!?

这是在诉求相关专业从事教育方(教育部门、学校、老师),要把对孩子德育品行教育水平的实际结果,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水平高低的重要、主要乃至首要标准。

人们也需要思考,在当今现代比较宽裕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条件之下,新生一代是否在骄横乃至“野性”上有增强?学校应该怎样教孩子?还能只是把智育、知识的灌输,把培养“做题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吗?……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化,是可以从礼仪、待人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的教育和行为督导、考核入手的。

要通过教育、要求、教习,从思想到行动来落实礼仪与品行、习惯培养;用“实行”、行动来影响观念、习惯……

需要对学校现在是怎么做的?做了多少?效果如何?对效果的核定与正负反馈落实,有多少?有核查、考核并与相关奖罚挂钩。可以对学校对学生的德行教化工作,有具体化的教学、落实行为的教学要求、方法与效果考核,以及对效果的核定与正负反馈……

校园欺凌现象,就总体、一般而言(特殊个案除外),应该是衡量学校德育品行教育效果的一把尺。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化,是可以从礼仪、待人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的教育和行为督导、考核入手的。应该把对孩子德育品行教育的实际结果,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校)好坏、水平高低的重要、主要乃至首要标准。

4】对“科考”与“高考”做对比研究,获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规律……

——毛泽东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评论说:“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作为人才选拔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变化、衰落及其曾经有的优长与弊端,值得人们研究分析,并对“科考”、“高考”做比较研究。

“科考”与“高考”都是考。这“考”,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还是相对客观、公平的。

而为何“科考”在近代会走向没落?其实主因恐怕在于“科考”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且其评卷是人为主观因素为主,少客观标准。

在古代,以考“四书五经”来选拔人才,还是相对有效、有用的。但到了近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继续选拔只熟读古典的人,已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需要。而以“自然科学”为主要考试内容的“高考”,选拔录取对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精通者,对人才培养无疑会作用更好;且自然科学的评分可以比较客观量化,也显得比较公平公正。

对比”科考“与”高考“的兴衰,其实能看到,改进“考”的内容,对“考选”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关键意义和作用。

——“高考”,由于其所考“科学知识”的内容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且评判以更客观、易分出高低的量化分数为凭,成了选拔人才较好的途径。但主要凭“做题”得分获选的长期施行,使人们精力多集注在做题、得分上。因为靠“先飞”、“多飞”,乃至“猜题”能得高分,那就“先飞”、“多飞”、拼劲练!且应试凭“得分考取”的制度经年日久,制度会被不断“发现”漏洞而被钻空子;制度本身还会被人的趋利钻出“空子”,应试升学乃至“高考”就出现异化、偏颇、弊端。真正能测试、选拔优秀人才的内涵及其标准,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含品行、实际操作落实能力)等,反而被轻忽了……

——看”科考“与”高考“的兴衰,人们还能体味到:制度以及其相关规则,本来是有其正当、必要的目的和目标的。但是,在人落实制度规则时,是会被”歪嘴和尚“把”经“给有意或无意的”念歪“的。这里的”歪嘴和尚“,有趋利的人;也有机械僵化执行制度规则的人。

——回看“科考”与“高考”的兴衰及其缘由,人们或许应该看到:

“考”对人的教育培养导向作用大,且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主要途径。而“考什么”是核心、关键之一。

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越来越脱离现实需要;且判卷人为因素多,延续时间越长,被人的趋利钻出的“空子”越大越多,终于走向末路;

近现代升学考试,考科学知识并以相对客观的量化“考分”分高低,在客观公平上,优于“科举考”很多,并因此兴盛。但升学考试、高考由于主要集注于得分,忽视德、体等,并能被发现与钻出“空子”、漏洞,已经产生的弊端不少。

应考升学的教育体制机制,恐怕需要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回答解决:何时开考?怎么考?什么时段考什么?怎样更准确的评判考试的结果、高低?等问题……

例如,是否可以探讨:

初中以下必考内容应在德行、体健、生活技能和基本科学知识等方面,且要求适中、达标即可,应真正落实通识性、基础性的公民基本素质教育。

在坚实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后生们全面素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于高中阶段结合个人不同才能禀赋,加大乃至强化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深度、难度。在这一时段,再以知识掌握、智力水平、创新能力,作为选拔、升入高一级的专业深造、研创学校的考核内容。且考核的方法,也须不断创新,不仅凭纸上的考分,还应有实践中的实际检验。不是看谁纸面上的“马”画的好,而是更多的要看在“赛马场”上,即在社会实践中谁跑得快、绩效高。

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

http://www.陶文庆.cn

个人主页_风闻 

https://user.guancha.cn/user/personal-homepage?uid=80966

个人知乎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twq5105

===

参阅资料——

姚洋:中美竞争之下,科教兴国还有哪些瓶颈待解?  https://www.guancha.cn/YaoYang/2024_03_13_728284.shtml

教育怎么打破“越减越负”的怪圈?_风闻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95745

大学老师不让小学儿子写无效作业,大家怎么看?_风闻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94789

《张海:如何跨越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GxBnHi2GjB

神木警方通报8名未成年人殴打两名未成年:欺凌视频内容属实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4_03_21_729214.shtml

“科考”、“高考”异同与兴衰原因比较——并议“考”的必要与考的内容改进必要及其关键作用意义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1395003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