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企业的“螺丝钉”到规则的制定者,你需要“熬”几年?

“再熬一下”是成功学绕不开的话题。

“20岁迷茫的时候再等等,30岁瓶颈的时候再坚持坚持,40岁职场末路你还可以靠熬突围…… ”

遇到问题再熬一下,是颠扑不破的政治正确。

它是如此的正确,以至于连“熬”的前面都得加上“再”字,来强调“熬”怎么都不嫌多。

但今天本文的三位主人公,或弯道超车,或跬步积千里,终于迎来华丽转身。

 500

500

企业食物链守则之一

润滑剂 > 螺丝钉

 

500

 

这是关于一颗“螺丝钉”叛逆期的故事。

施佳青的履历写满了现代职场新鲜人的焦虑与纠结——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在守业与转型之间,在群像与自我之间。

和大基数所呈现的群像一样,施佳青曾就读于普通的211大学,为研究生考试中仅差的几分遗憾过,也在迷茫中混入各大校招的人流中。

最终和一家日企签下了人生第一份offer,自此便开始了稳定的四年外企生涯。

和所有在外企兢兢业业的年轻员工一样,施佳青在异常精密的分工中感觉自己犹如“一颗安稳的螺丝钉”

无论过去抑或现在,我们总是政治正确地推崇“螺丝钉”理论,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其中一员。

 

多数大型企业(特别是日企)所提倡的公司文化,要求员工将自身的存在与企业彻底契合,从自我与共性的层面而言,这也是一种个性的消磨。

 

可螺丝钉应该是一种态度,怎么能是一种长久的状态呢。

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去思考与物色行业职位动态以后,他意识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这条隐形但顽固的企业食物链之中,螺丝钉的地位始终位于下端。

意识到自身在大势之下逐渐变得机械,他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间已经抵达瓶颈期,便暗自下定了决心。

500

转型以后,施佳青在第二家公司的工作状态更接近一管“润滑剂”。因为涉及大量的部门及对外沟通工作,施工意外地用上了自己的“隐藏技能”。

大学时期为了考研冲刺英语考试,也曾为了弥补“哑巴英语”的缺陷苦练口语,无意中积累了相对厚实的语言基础,在这个时候帮了他大忙。

眼下,经历了二次跳槽以后,他从技术员转换至项目经理的身份,并且毅然抛弃此前的企业光环,扎身小型创业公司。

迟来的热血和挑战,反倒让他迅速进入hard模式,开始了野蛮生长的路子。

过去那些对他而言“完全绝缘”的工作,今天都已全盘欣然接受,甚至当作一种享受。 

我们一直建议年轻人不要抗拒汲取,不要过分着重短期结果,其实并非没有道理的。

你必须先有不问结果的付出,才能等来一个意外的结局。

施佳青或许曾是“大多数之一”,但也是数次弯道超车的胜者之一。

保持时刻前进也许不易,但能够成为群像之中的螺旋式上升者,也就是这个“全行业寒冬”的一枚定心丸。

那些看起来没有回响的付出,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500

对工作忠诚

是一种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500

 

每一个看到Patrick履历的人,都会感叹一句:“真是一个忠诚的员工!”

Patrick走出校门以后直接入职软件提供商Autodesk,一呆便是十年。

Patrick深知:

对于初入行的年轻人而言,剥去毕业生普遍的大公司情结和天然优越感以外,选择外企必然还有一些深层的考量。

十年前的外企在中国经济土壤上意味着“先进、文明和现代”,对于这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它的存在也意味着另外一种“再教育”。

10年后,和施佳青经历相似,Patrick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便从外企转战创业公司,也同样得到了更多自由。

但是相较于施佳青在工作内容上的自由,Patrick更看重的是“创作窗口期”

虽然在新公司51VR工作的时间只有Autodesk的十分之一,但从单一的软件开发到覆盖汽车的开发及管理工作,他感到莫大满足感。

从单一的软件领域到覆盖汽车、智能驾驶、交通等多行业,从单纯的软件开发到负责产品从0到1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因为有试错的自由,Patrick笑说虽然犯过一些错误,但也因此收获了漂亮的成绩单。

500

51VR是一家以VR和AI为核心的科技公司。在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试前期,相较于市场上其他玩家,Patrick和团队已经非常客观。

你怎么知道这是市场本身的需求,还是我们臆造出来的局面?你要如何验证这种需求的存在?

就算市场给予我们正面的反馈,商家和用户觉得有需求,但市场是否已经到了可以承受这个产品的程度……

Patrick 认为,每一个问题都面临选择,从思考的水平而言,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最终这些判断准确与否,除了天分和直觉,更多的则是那份曾经效忠十年的经验与洞察——这也是职场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之一。

因此,Patrick给年轻人一些务实的建议是:

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我更加关注眼下年轻人的全面思考能力。

现代社会愈发需要全能型人才,这种全能型不只是能力上,还有职场心态等各个方面。

500

终极职业发展目标

成为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500

凯文现在还记得,自己的名字稳稳地落在“全球排名首位”上的那一刻。


当时我们公司内部即将要开展一场全球范围的内部竞赛,比谁的认证积累最多。

这封来自Global VP的邮件,让整个公司炸开了锅,当时人人都将目光扫向凯文,但他只是默默埋头赶deadline。

作为戴尔易安信(EMC)的明星员工,凯文关于EMC的回忆,大都与“考试”有关。

500

学生时期已经被学霸光环笼罩的他,早年曾考下IT行业各种证书,进入EMC以后,他笑称就如硕鼠掉入米缸:

啊!竟然有这么多的认证体系!

他沦陷在一堆仅对内部开放的文档之中,考证与学习几乎占据了他工余全部时间,凭借手头上积攒愈发厚重的认证证书,凯文在周遭同事之中也小有名气。

这个奖项不仅让凯文成了明星员工,更成为EMC Education Program的出题成员——这对于EMC而言,是史无前例的举措,在亚太地区算创历史了。

凯文也只是将这些看作是“工作中的小插曲”而已。但这种“制定规则”的快感让他意识到,何不在市场运作之中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呢?

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之下,他从甲方市场一跃跳到乙方市场,于2015年的7月,来到Accenture出任咨询经理。

在这种相对逆流的转行经历中,凯文意识到,对于目前全行业寒冬现状而言,“全能型”已经成为了必要项,而非加分项。

而不间断的学习、认证,就是凯文靠近“全能”的方式。

过去我们总是抵触“应试教育”,甚至将许多必要的考核都纳入“应试”范畴。

但一切知识的吸收都应该是正面而长久的,所有的研习都是为了成为制定规则的玩家。

职场如游戏,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职人模式,我们始终都在规则之下。

但如果我们转变玩家模式,并以此促使自己成为全能的打怪达人,寒冬或暖春,都只是场外因素而已。

500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YiingHu。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