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溺死8个月大的女儿背后 | 坡道上的家

来源:微信公众号“狐狸罐头”

看社会新闻,近一个多月来,发生了好几起母亲携子自杀事件——

4月21日,四川米易,27岁的妈妈杨珊,带着4岁的大儿子和两个2岁的双胞胎小儿子,跳河溺亡;

4月22日,湖南湘潭,一位30岁的母亲,带着自己4个月大的小女儿从22楼跳下;

4月28日,福建漳州,28岁的妈妈石春梅,留下绝笔信,带两幼子离家出走,失联近60个小时后,母子3人被发现已溺亡;

5月22日,江西省九江,一24岁女子携2岁女儿在一轿车内自杀身亡。

一次又一次悲剧的发生,一个个可爱的孩童还没来得及看这世间的美好就被迫离开,让人痛心。这样残忍的新闻,实在让人忍不住问:这些年轻的妈妈到底为什么会带着孩子一起自杀?难道她们没有母性吗?

从她们留下的遗书以及事发后的新闻报道来看,自杀的原因或是跟公婆关系不好、跟丈夫闹矛盾,或是疑似产后抑郁、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到底是怎样的绝望让母亲选择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她们在育儿、持家的生活里到底是怎样的境遇?随着母亲的死去,其中的内情不得而知。

而对于家庭中母亲育儿持家的真实境遇,如果你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未婚未育的女性,你真的知道吗?

1

最近的一部高分日剧《坡道上的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鲜少被注意和知晓的答案。

500

主角里纱子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温柔贤惠、勤俭持家,自己一手带大了三岁的女儿。在育儿与持家的日常中艰难前进,里纱子突然被抽中作为候补的国民陪审员,要求参与审理一桩刑事案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这桩刑事案件的被告也是一位全职妈妈,她将自己八个月大的女儿溺死在浴缸中,案件轰动一时。

500

关于杀人动机,众说纷纭。有人说因为她无法母乳喂养孩子哭闹的厉害,所以她憎恶孩子希望她消失;有人说她患上了产后抑郁,神经衰弱,所以无意识做了此举。

500

不过,随着庭审一次次进行,被告千疮百孔的生活一点点被揭开:半夜孩子哭闹时,丈夫不但不帮忙还指责妻子连孩子都哄不好,为逃避婴儿无休止的啼哭和神经衰退的妻子,沉迷工作,甚至工作日住酒店;婆婆说因为母乳不够所以小孩才发育落后,盛气凌人指责她连孩子都养不好……

500

在一次次的庭审旁听中,从完全无法理解母亲杀害自己的孩子,里纱子逐渐理解被告,并且被告不被丈夫、婆婆理解的遭遇甚至跟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叠。

里纱子面对女儿求抱抱的时候实在腾不出手,故意说“妈妈先走了”,把孩子留在原地,自己跑到不远的拐角处等着。谁知这一幕正好被下班的丈夫看到,他立刻抱起女儿,指责里纱子虐待儿童。

500

一直以来以为丈夫对她说“别勉强”是宽慰和体贴自己,直到后来才知道丈夫的意思是,当孩子和工作无法兼顾时,实在不行就退出评审团,老老实实回家带娃,因为你是妈妈。


​因为参加庭审没时间做精致的晚餐,婆婆拿出一沓菜谱滔滔不绝地讲着哪个儿子最爱吃,在她眼里,没时间做和没做就是一个性质;自己在改女儿的臭毛病时,婆婆的迁就一下就打回了原型。

500

我们作为观众,其实都是陪审团的替补,跟随里纱子的视角,去探索另一个女人痛苦的经历,去看到她所承受的侮辱和压力。

2

《坡道上的家》不仅仅展示了被告和里纱子个体的育儿困境,而是呈现了各个家庭的绝望。随便列几条剧中的细节,来品品剧中几个妻子遇到的家庭现状:

剧中一位女法官,在婚前育前和丈夫达成一致,一起工作一起养孩子,轮番休假带孩子,但孩子一生下来,约定好的事情,丈夫从未做到。原来当时答应的条件只是丈夫为了要孩子的缓兵之计。

500

女法官并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丈夫却表示自己赚钱养家也够花。女法官对丈夫出尔反尔无可奈何却无计可施。

另外一名陪审员是时尚杂志主编,年轻时拼事业错过了最佳怀孕时机,如今苦做试管婴儿,外表光鲜亮丽,背地却被说“连孩子都没有”。

主编手下的一位女职员,经常因为要回家带孩子工作早退,因为丈夫根本指望不上。

500

500

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细节,让人感受到的是母亲们的普遍绝望。其中最突出的关键词便是这几年舆论经常讨论的“丧偶式育儿”

不过,比起丧偶式育儿,最让人厌恶的是男性不仅不参与育儿的过程,还漠视女性在育儿过程中的付出,甚至把没有教育好子女的责任推到女性身上。

不仅丈夫漠视和否定,同样身为女性的婆婆甚至自己的母亲也漠视和否定,在手忙脚乱、心力交瘁的育儿过程中,不是帮忙救火,而是用讽刺的语言贬低她作为母亲的能力。

500

镜头下的这一切太寻常,却又太容易被忽略。男性不去了解做妈妈的辛苦,未婚未育的女性因为信息隔膜不够了解,而经历过的女性长辈则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所以这些现实长期被忽略、漠视。只是经过电视剧聚焦放大,才被看到。

这种漠视的文化观念基础是,“做妈妈”是女性天经地义的职责。我们总是认为,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和母亲绑定的,养孩子是女性的职责,而男性则仿佛是可以缺席的。

500

500

如果你是女性,母亲这个角色和职责,被认为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500

站在男性的角度,几千年来女性一直是这样。很多男性也确实是真的不懂,更不能感同身受,而且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身边的女性也都扮演成他以为是的样子给他看。

500

不过,时代不同了,观念进步。可悲的是,进步的不是社会对母亲角色的更多理解,而是对母亲的更高要求。女性更多的进入职场,一个妈妈起码得学会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不再仅仅是“合格的母亲”,而是“高手妈妈”“辣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工作时精力无限,回到家儿女成群,还能挤出时间健身化妆,保持身材……

3

本来,作品应该是沟通两性的桥梁。

《坡道上的家》这部日剧,社交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推荐了,从未婚未育女性“如梦初醒、雷霆万钧”和已婚已育女性“报团取暖、感同身受”的舆论状况来看,看这个剧、讨论这个剧的几乎都是女性。

男性根本不会去看这部剧,看到这种内容通常选择直接跳过,被强行拉入讨论还认为是“女性作妖、下套”。如此,舆论里自然看不到男性的声音。

500

(公众号“萝严肃”关于该剧的剧评文章《“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是世间最荒谬的毒鸡汤》的网友留言)

这种男性缺席讨论的状况,也呈现在其他类似议题上。近些年,不断有女性站出来讲述生育的身体和精神代价。

500

(博主分享生育自由和生育代价,获得数万转发和评论)

每次,在这种话题下,通常会形成一种女性之间我理解你、感同身受、报团取暖的共情氛围。

500

(上述文章《生育中那些没人告诉过你的屎尿屁:是苦痛还是自由?》后的网友留言)

因为有孩子,已婚已育女性感同身受;因为也终将结婚生子,未婚未育女性也抱有学习态度。但是,几乎看不见男性的声音。话题讨论被主流舆论漠视。

不仅是被漠视,如果讨论声浪过大,刷到了主页,进入主流舆论,甚至会引起反感,还要被说是“田园女权”。

500

500

(上述文章《生育中那些没人告诉过你的屎尿屁:是苦痛还是自由?》后的网友留言)

他们几乎完全无法同女性的困境共情,更意识不到自己既有的生活是彻底牺牲女性的自我而换来的。他们认为家族要传承,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认为谈论生育代价是放大未知的恐惧,贩卖焦虑;认为谈论生育问题是偏激,仇视男性。

当然,这不是所有男性的态度。偶尔出现这样的留言,女性群体就该“吾心甚慰”了。

500

(上述文章《生育中那些没人告诉过你的屎尿屁:是苦痛还是自由?》后的网友留言)

大体的舆论状况是,绝大多数男性根本看不到这些话题,看到了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漠视。本该是全社会讨论的话题最终沦为女性群体的惺惺相惜、报团取暖。舆论里男性声音的缺失,也说明社会对女性轻而易举的漠视和否定。

而这种女性群体的单视角讨论,一方面确实会有失偏颇、走向偏激,更重要的是,这种没有其他人的参与的反抗,难以带来整体的观念革新和政策支持。说到底,没有其他人的参与,这样的反抗是毫无用处的。

与其说是反抗斗争,不如说是群体性的抱团性质的自我救赎。

而回到《坡道上的家》,这部剧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是育儿这件事带给母亲的枷锁,还是社会舆论对母亲育儿境遇的漠视?随着剧情的推进,当里纱子意识到问题所在向丈夫和朋友求助但却总是不了了之,她变得愈加无助,最终也只能走向自我救赎。她不再是简单的共情,而是将自己和被告融为一体。

500

被告没有找到自我救赎的方法,杀死了自己的孩子。那么里沙子呢,举目无援又该如何拯救自己?

育儿是一个太复杂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家庭中一个母亲的事情,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事情。育儿不应该区分男性女性,也不该强求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更不能单靠女性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把更多的男性拉进来才能真正改变现状。

所有,最该看一看《坡道上的家》的,不是女人,是男人。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