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在清华 大学做过一个讲座,题为“走出半个人 的时代”,倡导应废除文理分科制度,培 养全面发展、经世致用的人才。“半人时 代”这一话题到今天仍有较强的生命 力。关于高等教育,今天社会上有两种 争议性较大的言论,一是大学分科太细 不妥,一是文科生太多误国。无论哪一 种观点,其实都需要回答同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 如何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对人 才的需求。梁思成所说的“半人时代” 如今是不是有了新的含义?
教育的本质在于其社会需求的高度 场景依赖性。教育科学领域的名作《人是 如何学习的》对教育目标的历史变迁做了 这样清晰的描述:殖民者们只要能写他 们的名字,或者在契约上打 X,文化水 平就足够了。19世纪早期,西方学校只 要求识记听写;19世纪晚期,才要求能 够写作。20世纪,学校变成工厂化批量 生产大众教育的场所。而进入 21 世纪, 学生不仅被要求理解、反思,还被要求 能够创造。伴随社会要求的不同,教育 的体制、目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 构成波澜壮阔的全球教育发展史。
首先,按照丹尼尔·贝尔的划分方 法,根据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 的比重不同,把社会发展划分成前工业 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 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教育提出不同要 求。前工业社会没有特别要求;工业社会 提出高素质工人需求,因此导致义务教 育,通过 9 年的学习,培养大量能胜任工 业制造基本操作的产业工人;后工业社会 则提出高素质的服务业人员需求,因此导 致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学习者掌握 分析、评价和创造层级的高级知识。而贯 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识 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佳途径。
其次,教育目标的变迁并非静态, 而是动态循环的。二战后,世界各国的 中等教育均产生注重平等和注重质量的 钟摆现象。一旦国际局势平静而国内社 会问题和矛盾突出,中等教育就倾向大 众化的平等目标;反之,则倾向精英化 的效能目标。如日本教育政策至少经历 了三四个循环,最近一次回归效能目标 的标志是新学力标准的制定;英国最近 一次回归效能目标的标志是国家课程大 纲的修改,美国则是奥巴马政府“不让 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的出台。伴随各国 教育目标的变迁循环,其课程内容结构 也在分化和综合间动态变化。我国新中 国成立伊始,国际形势严峻,百废待 兴,因此选择文理分科、培养专才的效 能目标,培养大量社会建设中坚力量, 是当时合理的教育决策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经典教育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和经 济目的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力的提高, 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匹配,即人力资源适 配的有效供给。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 主要引擎之一,而工业化国家都致力于争 夺人才。以往教育的发展都是在经济增 长后产生的,今天则出现教育发展先于经 济发展的现象。人们对教育提出重大课 题,即要求教育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 培养人才。现代的复杂世界中,科学技 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快,预测新的专业 和技能越来越难,社会不愿使用制度化 教育培养的制式人才,转向要求人才具 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就是 所谓的21世纪技能,包括沟通、数字素 养、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等。
我们今天已经走进所谓的“全人时 代”。世界一流大学均对文理贯通的“全 人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十分重视。开 创了研究型大学之风的洪堡提出,如果 大学只是注重满足国家的短期需要,就 会陷入失败。哈佛大学在其著名的通识 教育红皮书中建议,学生必须从16门通 识课中选择 6 门,这些课程覆盖人文、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曾任耶鲁大学校长 20 年的理查德·莱文则这样说:“如果一 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某种 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 的失败。”牛津大学为实现其自由教育创 设了世界著名的本科导师制。
由此可知,简单地说我们要学习欧 美、学习日韩,或者倡导“全人时代”、 倡导“半人时代”,都是较为静态的说 法。是否提供义务教育、是否强调记忆 性知识、是否强调创造性知识,并没有 对错之分,而只有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阶 段、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之分。2010年以 来,我国服务业人口占比已经超过农业 和工业,标志我国正式进入后工业社 会,必然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 养。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走出“半人 时代”、倡导文理贯通、注重创造的教 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作者:zhanghaizzz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475111/?from=readlist 出处:bilibili
20210611于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