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离休10年后中央批准其升副部长级
李拓/微信公号“长安街知事”
2018-04-10 23:04
10日凌晨,曾经带领河南林县人民历时近10年,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去了。河南省林州市人民政府网站——红旗渠网,在首页头条发布了杨贵在京逝世的消息。一直以来,河南百姓口中流传两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中,一位是杨贵,另两位则是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和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
从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至今,已过去近60年时间。这条“救命渠”身上有着太多故事,就连当年的周总理都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而这一奇迹的源头,正是杨贵。1928年5月28日,杨贵出生在河南汲县狮豹乡罗圈村。他14岁起参加革命工作,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夏天,林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杨贵受地委领导的重托,带着一个工作组前往林县,协助林县县委开展春耕春种工作。至此,他的命运就和林县及当地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虽然在这里只生活了一年,可杨贵已经把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百姓面临的疾苦记载了心里。走马上任之后,杨贵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据史料记载,林县当地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五百多年中,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甚至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1957年夏天,林县再一次遭受旱灾威胁,杨贵带领全县群众挖的7000多眼旱井和水窖,因蓄不上水而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度困难。没想到两年后,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4条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附近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就在此时,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工程于1960年2月开工。1960年3月初,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近十年奋战,红旗渠在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