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的翻译看,我国从古代开始就不注重语言纯洁和文化主权

最近,观网上关于龙的英语翻译话题很热。

就是质疑为什么把英语的dragon翻译成我们汉语的龙,而不是如日本一样使用音译

造成我们民族文化图腾变成了西方文化中恶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比伯书》中还有七头十角的 dragon,形象十分恐怖,它是引诱亚当和夏娃犯错的古蛇,它迷惑列国、吞吃孩子,被扔进硫磺火湖,囚禁于无底深渊。dragon 是百姓所惧怕的恶兽,是最终被英雄人物所斩杀铲除的邪恶力量。

从而在事实上,在西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老百姓心中,中国是恶的,但是也是财富最多的国家。谁能征服中国,获取中国的财富将会是西方 史诗般的英雄人物。

其实,类似的事情,从古至今都不乏例子。

近代,将比伯书翻译成圣经,将GOD直接翻译成上帝,而上帝在《诗经》、《礼记》等文献中出现了多次。

夏商时期,国家建立。出现支配诸神的最高神:上帝,上帝与天对应,也称天帝。

周朝时期,称上帝为天、皇天、昊天、苍天。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讲究天道,儒家讲究富贵在天,墨家尊天事鬼,这个时候,上帝就是天。

秦朝及西汉初年时期,阴阳五行盛行,祭祀的上帝主要是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此时上帝可以认为是以上五帝。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一,天神贵者曰太一,太一佐者曰五帝,这个时候之前的五帝也及上帝被降为太一的佐神,突出了太一的至高地位。

王莽时期,太一变为皇天上帝太一,简称皇天上帝或上帝。此时的上帝变成了太一。

东汉以后,上帝逐步改回昊天上帝。

三国时期,魏国还是称昊天上帝。

南北朝时期,刘宋称皇皇帝天,北魏称皇天上帝。

隋朝又统一了,统称为昊天上帝。

唐宋时期,道教的三清四御逐渐兴盛,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我们如今熟知的玉皇大帝在那个时候地位迅速提高,称呼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掌管天上诸神,那么它实际上就是昊天上帝的代名词。

明朝中后期,西游记等小说出现之后,玉皇大帝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玉皇大帝也即当时的中国上帝。

事实上,利玛窦本来就是精通中华文明,翻译成天主,毫无问题,但是他偏偏要占用上帝这个词语,还得到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接受。

而比伯书的翻译更是如此,Bi-是前缀,表示two, 对应中文就是,双的,复的,它的前身(词源来自古希腊语;其希腊语的本意就是“书”或者“卷”;

这个词进入英语词汇以后就稍稍改变了一些模样——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而且还要加上定冠词the,特指的“那本书”。

圣,汉语的意思是什么呢?

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最崇高,最受人尊敬;比如“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亚圣孟子;皇帝说的话叫做“圣旨”;皇帝的决断叫做“圣裁”;吹捧皇上一定要说“圣明”!

所以,作为西方宗教的经典,其书名的含义和 圣 毫无关系。翻译成比伯书,甚至比伯经都是更确切的。

但是我们的官方和民间都普遍接受了 圣经的 这样的书名。

说到宗教的翻译,清真一词也是如此。“清真”最早就有朴素、质朴的意思,李白就写过“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的诗句。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著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著》三卷。李渔也有“文贵高洁,诗尚清真”之说,我们本土宗教道教经典《太上妙法本相经》说:「清真即是道也」、「清真无为」。其实都还是一个意思,道教有以“清真”命名寺院的。如“清真观”。

但是同样是在明朝,出现了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教堂的名称。在这之前,伊斯兰教教堂普遍称为礼拜寺、礼拜堂。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国内宗教界将“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俩衣俩亥,印兰拉乎,穆罕默德,来苏论拉希)这段表述信仰的经文,也改称为“清真言”。而这段经文世界通用的阿语名称为“开里麦·团伊拜”,意为“美好的语言”,国际上的英文称谓是:KALIMA。

至此,“清真”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渗入到了伊斯兰教有关的诸多领域,最终称为伊斯兰教专用词。

就连Kosher食品也翻译成清真食品。

再说回到龙,当年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就开始污染我们的词语了,将梵语中的naga翻译成我们的图腾龙。naga的音译是那迦。

naga在印度神话中,意思是“大的”。

如《中部 125》,国王让nāgavanika 去抓 nāga,然后又让驯象师来驯服,后面还详细介绍如何安抚、
ehi tvaṃ, samma nāgavanika, rañño nāgaṃ abhiruhitvā nāgavanaṃ pavisitvā āraññakaṃ nāgaṃ atipassitvā rañño nāgassa gīvāyaṃ upanibandhāhi来啊,亲爱的nāgavanika,请骑上王的nāga,到nāga 林中,找到野生nāga ,牵到王的nāga 的脖子上ehi tvaṃ, samma hatthidamaka, āraññakaṃ nāgaṃ damayāhi āraññakānañceva sīlānaṃ abhinimmadanāya āraññakānañceva sarasaṅkappānaṃ abhinimmadanāya āraññakānañceva darathakilamathapariḷāhānaṃ abhinimmadanāya gāmante abhiramāpanāya manussakantesu sīlesu samādapanāyā来啊,亲爱的驯象(hattii)师,请驯服野生的nāga,为磨去野性、野志、野之不安疲倦暑热,为使安乐于村居、为培养合人意的秉性

在佛教中,形象是一种蛇,《观佛三昧经》中:“迦楼罗(金翅鸟)日别食一大naga,五百小naga,达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

“八部众之mahoraga,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佛学大辞典》

在佛祖悟道时,魔罗为了打断佛祖的修行施放了法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有见魔罗如此行为,便立即派了他的naga下凡保护佛陀。naga为了保护佛陀禅修,不仅与魔罗斗法,同时于佛祖身旁形成一道七彩保护伞,帮佛祖遮风挡雨令佛陀得以继续禅修。

500

500

500

500

但是汉传时,将naga翻译成龙,明显是人为降低了作为我们图腾龙的地位,中国的龙成为了印度金翅鸟---迦楼罗每天的食物。

可见,从我们的古代开始,就没有重视语言纯洁,甚至是根本不关心文化入侵。

到了清末民初,甚至提出了英翻汉要做到信达雅这种极端做法,而不是汉翻英或者汉翻其他语言做到信达雅。

边芹曾谈到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其实不止是西方,国外稍微强势的文化从古至今都在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只有我们的文化缺乏足够的强势,上千年了,我们的邻国众多,而且国力强大,但是只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四个国家接受了我们的文化并加以修改,而且到了现在没有一个国家在官方使用我们的文字和语言。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有我们的众多移民,但是汉语和汉字除了新加坡外,其余都不是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反而是英文成为其官方文字的多。

英国的霸权不过一两百年,但是英语的文化、文字、语言持续至今,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文化影响 。

我们的文化并没有某些国人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同化能力也没有某些国人心目中 那么强大。

之所以千年不衰,更多的是一直有大一统的思想,一直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一直是人口众多,一直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