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益丰暴雷1300亿血本无归 为何那么多投资者愿做“鼎家人”
长期深陷“庞氏骗局”诟病的鼎益丰,在监管部门两次风险提示后,近日因自称开展“数字期权”而受到关注。据财联社报道,鼎益丰控股(00612.HK)近日在港交所发布澄清公告,称此前一份日期为2024年1月10日由“鼎益丰国际资产管理集团”发布的《全体投资者重大利好通知》并非由该公司发布。公告并称,“媒体所指的可疑商业行为与本公司、其附属公司或联属公司并无任何关系。然而,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前往鼎益丰深圳办公场所进行核实。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重大利好公告”中的承诺依旧有效,投资者可在”封闭期满“后也就是今年10月份选择退出。该人士表示,“鼎益丰控股澄清只是为了维护股价按香港证监会的要求,相关利好不能跟上市公司主体业务扯上关系。所以它必须澄清与这个事情没关系,要不然就看着股价被打下来”。
在鼎益丰之前所发布的 “全体投资者重大利好通知”中提到,“鼎益丰正式申请在国际数字资产交易所上市,以鼎益丰国际资产做为底层资产进行锚定”。为了该集团顺利实现上市,该通知还向投资者提了三点要求,主要包括从该通知发布日起八个月内,投资者(资金)一律不能退出;按季度分红,一年分红四次;一律签署保底资产管理合同书,满10年资产保底增值20倍。
同时,根据第一财经报道,记者在鼎益丰位于京基滨河时代广场A座的投资者接待处探访,从现场情况看,目前鼎益丰产品大面积逾期已成既定事实。在该大楼53层的鼎益丰投资者接待处,存在逾期的投资者,被要求进行登记“排队”,并被告知今年9月封闭期结束后,才可取回本金、分红。现场工作人员称,延期兑付的资金规模约200亿美元。
“禅意投资法”靠什么拢住“鼎家人”
鼎益丰被媒体曝光、有关部门警示已非一日,然而骗局时至今日仍在继续,不由得让人好奇其“魅力“。相比于其他所谓财富管理公司,鼎益丰“奇“就”奇“在,其多年来大张旗鼓宣传所谓“禅意投资法”,犹如一套精心设计的心理诱饵,通过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文化、熟人关系网络和极具诱惑力的超高回报承诺,成功编织了一张看似华丽实则危机四伏的投资网。每层包装都在不同层面触及投资者的情感与理智防线,从而达到诱导投资的目的。
首先,第一层包装——传统文化的运用,为“禅意投资法”披上了神秘而富有内涵的外衣。据国际金融报2013年3月报道,鼎益丰创始人隋广义,自称是一名道士,字“万明子”。该集团的业务员通常利用身边的熟人关系来寻找目标投资群体,这部分群体大多是一些中年妇女。业务员在一开始并不会直接向潜在客户推荐鼎益丰的理财产品,而是会和他们交流茶道、佛教、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慢慢了解他们的家庭资产状况,并将他们发展为客户或者业务员。
鼎益丰的创始人隋广义有着一大批“信徒”,自称是“鼎家人”,这些“鼎家人”对其以“师傅”尊称。这些“信徒”不仅会定期参加晨会,还对“师傅”无比信任。
这种“玄学投资“,借助人们对东方古典哲学与智慧的尊崇,将金融产品与深邃的文化符号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看似超脱于世俗经济规律的独特投资理念。这种文化包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对风险的警觉性,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信任这一投资模式,却忽视了其内在商业逻辑的合理性及合规性。
第二层包装是利用熟人关系网络进行传销式推广。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在深圳金融行业工作的艾小姐身边有不少朋友投资了鼎益丰的理财产品,自从监管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之后,艾小姐再次提醒了身边投资鼎益丰的朋友们,希望大家及时退出,但有朋友提出要和他断绝关系。“我身边的朋友投的太多了,他们都已经屏蔽我了,有的还想把我发展成业务员”。
正如国际金融报报道中所述,鼎益丰业务员往往先从身边的朋友圈入手,通过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茶道、佛教等话题建立情感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渗透。当监管风险提示发出后,提醒朋友退出的艾小姐遭到了部分投资者的排斥甚至断绝关系,这反映出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信任的传递与放大效应,将潜在的风险转嫁给亲友,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层包装是令人难以抗拒的超高回报承诺。鼎益丰集团业务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宣称:“我们有好几种理财产品,封闭期一年半、两年、三年的都有。三年的产品有两种,一种是180%收益,还有一种是300%收益。” 即便是公募基金表现较好的2019年和2020年,收益最高的基金也分别才达到121.69%和166.57%,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5.89%和60.16%。然而,如此高收益违背了金融市场基本的盈利规律,极有可能掩盖着庞氏骗局或资金池运作的本质。此类承诺往往导致投资者忽略投资风险评估,盲目追求短期高额利润,最终陷入无法兑付本金与收益的困境。
“禅意投资法”的三层包装在诱导投资者时各司其职,分别从精神寄托、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三个方面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也暴露了其链条运转逻辑:一是利用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神秘感来混淆视听,二是通过滥用社会关系网络以实现快速扩张,三是通过不切实际的高收益承诺引诱投资者踏入风险漩涡。
鼎益丰投资模式存在多重风险
然而,这种看似充满”智慧”与”禅意”的投资方式,其破绽也显而易见。深圳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专班办公室2023年11月发布《关于鼎益丰“原始股权”“期权”等业务的风险提示》。深圳处非办表示,近期,该办接到群众反映,“鼎益丰”关联主体,包括“元丰”“元汇”“元亨”“万鼎”“天鼎”“嘉鼎”“华音”等分部,通过茶会、晚会、读书会、上市发布会等线上线下活动、宣扬“肽”“光波磁电疗法”等产业概念,以“禅意投资法”等吸引投资人认购“鼎益丰”关联主体的“原始股权”或“期权”,存在非法集资风险。目前,相关投资活动已出现“返利延期”“合同到期未退款”“难以兑付”等情况。
公告指出,经初步核查,“鼎益丰”关联的主体众多,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深圳的经营主体不持有金融许可证、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资质。
不持有金融许可证,意味着鼎益丰在深经营主体未能通过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的审核和准入门槛,无法证明其具备开展金融业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以及风险防控体系。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于不具备金融业务资质的企业,实质上是在涉足法律和监管真空地带。此类投资行为往往伴随着信息披露不透明、资金运作混乱、合同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一系列隐患。当“鼎益丰”出现兑付问题时,投资者很可能陷入追讨无门、损失难以挽回的困境。
据投资人李旭(化名)向《财经》记者表示,他一开始接触鼎益丰只投了10万元,尝到了“甜头”后决定跟进,2022年10月他又在鼎益丰投资了10万元进行所谓的“股权投资”,销售经理承诺年化收益率是36%,本应在2023年10月到期兑付本息。然而,这样的承诺在我国现行金融法规框架下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三十二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及其从业人员提供、报送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这说明,任何形式的公开或非公开募集的资金,如果承诺固定的回报率,尤其当这种回报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时,都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
反思“禅意投资法”的生存土壤
如此破绽百出的“禅意投资法”,其实玩法并不新鲜。然而,众多投资者依然前赴后继,其中所暴露的种种人性弱点、投资市场炒作风气盛行等问题令人深思。
正如艾小姐提醒朋友警惕鼎益丰风险、却被其反过来诱导成为“下线“,这个细节说明,有不少投资者是明知其存在相当风险,当仍存侥幸心理。他们幻想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还有接盘者加入,从而避免让自己成为倒霉的那一个。
再者,类似“玄学投资“,连知名券商也沾染其中。2021年12月30日,江西证监局发布了两则执法文件,对国盛证券和其研究员在有关《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研究报告事宜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证监会2023年2月明确表示将严厉打击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风水学说预测股市等违规行为。当常规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策略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快速获利的渴望时,投机炒作风气盛行,一些投资者便开始寻求“非常规”的路径。鼎益丰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禅易的哲学包装成一种神秘的投资艺术,从而吸引了大量寻求“捷径”的投资者。
鼎益丰事件突显了当前我国金融投资环境仍存在的监管漏洞与市场教育缺失问题。一方面,不持有金融许可证的企业仍能通过各种包装手段吸引公众资金,反映出市场监管体系在预防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众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与风险意识,无法有效辨别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与欺诈陷阱,显示出我国金融消费者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