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拍了,找杨紫也救不活这戏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一部近20年前的少儿电视剧,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多绵长的记忆?

前几天突然蹿升的一条热搜,给出了一个意外的答案——

《家有儿女》。

网上盛传这部神剧的大电影将开拍,原班人马也会全员回归,消息火速登顶。

500

2004年中旬,声称翻版神剧《成长的烦恼》的《家有儿女》开机,2005年2月起就开播了前两部。

整整200集。

这配置放今天,妥妥又一部毁经典的裹脚布烂剧。

可彼时的《家有儿女》,却奇迹般地实现了质量和产能的同比,如今后坐力依旧惊人,凡重聚即热搜。

500

2017年《家有儿女》剧组因广告重聚,引发全网热议

主演之一的杨紫如今已跻身顶流小花。

而回头去看,一切的起点也是它。

500

但说实在的,哪怕原班人马回归,我对这部新作依旧没抱太大期望。

它扑相太大了,杨紫的爆剧体质估计都旺不动。

要知道,《家有儿女》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产物,它在新世纪初满溢的生气中诞生,也唯有一切都配合得恰恰好,才能促成如此经典。

而如今的内娱,已不可能重现这样的华彩。

500

我爱《家有儿女》,因它拥有一种国产剧罕见的底调——

平淡。

别以为这很简单。

一个重组家庭,夏东海中年危机,刘梅更年期,夏雪正值青春叛逆,刘星近乎问题少年……

小雨倒是圆润可爱,但老话不也说了?七岁八岁讨狗嫌。

放如今的家庭剧里,这设定怎么都得拍到某个角色跳楼才收得住。

500

但《家有儿女》呢,不慌不忙。

它懂得一个很多编剧都没有的常识:人,是得过日子的。

一家人但凡不是血海深仇,互撕都不会是第一要紧的事儿。

这一家矛盾,就开始于最寻常的一个场景里——

刘梅与夏东海新婚,刘星小雨俩月便处成了亲兄弟,而自小在爷爷家长大的小雪刚刚才被接回来。

头回家宴,小雪决定给后妈一个下马威,以保证自己不会受气。

500

和大众印象略有偏离的是,刘星和小雪虽是冤家姐弟,但二人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利益冲突,只是正常摩擦。

二人初见虽有火药味,但刘星对夏雪的初印象,其实不差。

瞧他听见小雪那些蛮横言论时的微表情——

第一回,他的反应是眉毛一挑,眼睛一下瞪圆了。

500

不是,原来这么跟爹妈说话是法律允许的啊?咋没人通知我?

而小雪的臭架子再摆下去,他干脆暗暗点起头。

500

比起厌恶,一向被刘梅打压的刘星,此时更多的应该是敬意,毕竟他可没这胆子把屁股蛋子往藤条上凑。

小雪并非刘星的威胁,而是福音。

你想啊,她这么能折腾,妈要是不恼,以后他也有样学样;妈万一恼了,那还有人分担压力,何乐不为?

真正被嫌弃的是谁?

反倒是这个狗腿又怂的亲妈。

他所有难看的表情,都是在刘梅无底线偏心小雪的时刻。

500

对刘星而言至高无上的母权,在这顿饭里也烟消云散。

而这也是《家有儿女》非常了不起的一点:

它虽谈的是少儿的问题,却不回避原生家庭的责任,甚至有大胆归因于父母的辛辣。

当刘梅被小雪的几番操作激到差点爆发时,夏东海出手拦住了她。

她于是转头去端厨房里的鸡蛋汤。

500

大众多认为刘梅这个当妈的颇有失职之处,而夏东海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范爸爸。

就比如鸡蛋汤这个事件中,一方面夏东海为老婆支招,准备了女儿从小爱喝的鸡蛋汤。

同时还借开玩笑提点了刘梅偏心,提出她不足,又顾全了两个儿子的感受。

500

比市面上的爹已经强出太多了对吧?

问题是,当事人小雪不买账呀——

那是我小时候(爱喝)

对了爸爸

咱们好像有好长时间没住在一起了吧

500

是的,小雪所以会如此抵触,主因不在刘梅,而在夏东海。

自七岁起,她就被丢在爷爷家寄养,父母常年缺席她的成长过程,最后还以离婚给了青春期的她重创。

在她的认知里,自己自然是一个从来没人在乎的边缘人。

500

《家有儿女》的原生家庭充满缺憾,却因而显得更加完整。

刘梅固然偏向、暴躁、不讲理,但夏东海何尝又没有懦弱、不负责、自作聪明的问题?

没有人绝对完美,反而令每个角色绝对真实。

他们一面柴米油盐,一面鸡飞狗跳,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但也都是矛盾的制造者。

可怎样?生活不就是在一系列平淡的矛盾中生发的吗?

500

我算了下,第一集中的这餐饭,时长总共三分钟。

起笔如此平淡朴实,却已经把每个人物的性格、问题、毛病,及此后所有问题的源头都交代清楚了。

这种笔力,内娱迄今难出其右。

哦对,好像少说一个主角——

勿扰,宝宝偷摸抠脚中。

500

500

情景喜剧;少儿剧;大型连续剧。

有趣的是,《家有儿女》所带的标签,都是一度在内娱丰饶过、现今却都已行将就木的题材。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这类剧太容易让行业轻视,觉得成本门槛都低,容易糊弄。

还记得国产情景喜剧最后一部爆款是什么时候吗?

我印象里,是被全网指斥逐帧复制的《爱情公寓》。

500

国产情景喜剧死于创作者的傲慢,也死于毫无创造力的照搬。

但其实溯源起来,《家有儿女》同样是学经典外国剧起家——

90年代,美剧《成长的烦恼》被引进国内,引发轰动,令内娱也动了“师夷长技”的心思。

500

不过,不同于如今有些“二创剧”的又当又立,《家有儿女》从始至终都自称是“借鉴成功经验”。

不耻于模仿,但志于超越。

嗯……怎么不算真·文化自信呢?

500

央视国际《中国版<成长的烦恼> 宋丹丹亲自选“儿子”》

但口嗨容易,难的还在实践。

都不说什么精神境界、哲学深度的东西了,上来就计划拍几百集的项目,你们的剧本打算从哪儿写起吧?

《家有儿女》剧组选择了一个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征集。

故事你一个我一个,剧本不就出来吗?

500

没想到,他们去各大学校搜集素材,竟得到热烈反响。投稿犹如霍格沃兹的录取通知书一样飞来,塞爆了编剧们的邮箱。

当年的报道写说,学生都指望着借这部剧把“家丑外扬”。

500

搜狐娱乐《<家有儿女>前期筹拍花絮:学生故事堵塞信箱》

所以,《家有儿女》的品位注定要和大部分国产剧拉开差距。

它的雏形就是由无数段真实的少年时光汇聚而成,因而容不下半点虚浮和抽象,就好像主题曲里所唱,它是许多孩子都一样的童年。

500

因为心思纯粹,他们拿出搞社会普查的姿态去拍一部少儿喜剧。

也拍出了最能让人共情的童年场景。

比如,光第一季就不止一次出现了父母收买孩子互相打小报告的情节。

500

虽是以很轻盈的笔触在描绘,但当看到小雨为了完成“绩效”,开始栽赃、瞎编、甚至让父母去翻哥哥姐姐的书包。

再欢乐的桥段,这一瞬也有了让人后脊发凉的现实感。

500

又比如经典的《给家里打工》一集。

刘梅和夏东海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于是推出了做家务换零花钱的政策。

500

刚开始一切都还顺利,可当原属于成人的雇佣制进入孩童的世界,引发的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因为按劳分配的原则,孩子们开始钻空子,要么专挑轻活,要么应付糊弄,甚至制造不必要的家务。

到后来,如果没有卡,所有人都会对劳动视而不见。

500

事还没完。

家务卡被加印导致了贬值,孩子们私下互相交易搞出“黑市”,甚至于刘星借“投资”之名把小雨骗了个精光……

熟悉吧,这全是日常听起来很高深的金融犯罪。

但这三个小孩给你演示,罪恶的缘起往往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始终用成人世界的法则去规训孩童,又责怪他们太早失去“童真”,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谬论。

500

几年前一部《隐秘的角落》掀起了对少年之恶的关注。

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看似纯真的孩童也会有那么多痛苦与恶念,而这些果实又无不是由大人播种。

500

但其实,20年前的《家有儿女》就已经在讲述这样的母题。

只是它的调性没那么沉重,是喜剧表象包裹下的成长痛,不细品还尝不出其中的苦涩滋味。

刘星有一阵儿迷上了《三国》题材的游戏,还借着其中的知识在历史考试中考了高分。

结果,刘梅带着全家人用举手表决宣判他作了弊,甚至直接代他去学校向老师认错。

500

而等到真相大白时,刘梅的第一反应是——

你哪来的钱买那么些(游戏)盘?

500

描绘成长痛的作品蛮多,却很少有人看到,成长痛不仅是孩童内在的体感,更是一种外伤。

当他们以人性之初的真挚跟外界索求信任、平等、理解、关心时,总是会一头撞向大人的打压。

挫折积累,便成了创伤与阴影。

500

我欣喜的是,《家有儿女》原不必呈现这些阴暗。

毕竟,无论从经济还是思想上,夏家的设定已经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它还是这么拍了。

《家有儿女》并不会为了维持设定而扭曲真相,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家庭里一样会有。

500

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写:

“环绕着我的是天和地以及它们创造生命的力量;但在我眼中,却只有一个永远不停地在吞噬和反刍的庞然大物而已。”

所有成长题材,不外乎是描述这一画面。

世界不断吞下童真和灵魂,反刍出死气沉沉与行尸走肉。

这条路充满惊喜与活力,但目的地却总要让人失望的。

500

好吧,可能我前文写得略显沉重,显得这部剧内核苦大仇深。

但我觉得,带着痛觉的深度,始终是所有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之共性。

且,《家有儿女》并不因其现实性而显得费脑费神。

因为它还有一项能令众同行羞愧至死的品性——

天真。

这里还得追溯一下历史。

内娱的情景喜剧,诞生于90年代的京圈

英达、王朔、梁左等大院子弟靠着圈子里的资源和才气,玩出了《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神作。

京圈喜剧虽以家庭为母题,但处处都透出讥讽和辛辣,是这帮顽主特有的玩世不恭。

500

而下一个十年,空政部及军艺的一帮体制内艺人,却神奇地占领了这片野地。

闫妮、沙溢、洪剑涛、范明、姜超……

子弟兵没有京爷的锐利,却显然更懂人民。

尤其其中一个叫尚敬的导演,靠着《炊事班的故事》《都市男女》等精品剧,把国产情景剧做出了新风格。

不光更贴合现代,也更加亲民化、生活化。

500

哦对,后来尚敬遇到一个叫宁财神的编剧,俩人一拍即合,整出了一部后现代疯批武侠喜剧,引发收视热潮。

京圈大导赵宝刚看完后连连摇头,直批它没有“责任”和“追求”,辜负了他们这些前辈的耕耘。

也能理解。

那时谁想得到,《武林外传》在多年沉淀后会被奉为国产剧之神?

500

《文汇报》

《家有儿女》处于这两波大浪的中间,它既没有京圈的痞气,也没有空政部的地气。

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用成人的视角在看世界。

有这么一集,小雨往家带回了一只小鸭子,刘梅承诺替他照顾,却不慎弄丢。

为了逼妈妈找回鸭子,小雨开始在家里闹、在学校闹、在小区里闹,把整个世界折腾得鸭犬不宁。

500

按成人视角来看,这就是耍孩子脾气,就好比在超市玩具区突然满地打滚做地板动作的熊孩儿,是惹人厌的。

但《家有儿女》把这单独拍成了一集。

因为在儿童的眼光里,承诺是重要的,信任是珍贵的,哪怕随口说说的一句话也有重量。

500

这一集的结尾自然和所有情景剧一样,当事人成长了、懂事了。

只不过,被夸“长大了”的是终于兑现诺言并道歉的妈妈。

500

在千禧年时代其实内娱除了不少定位相似的少儿喜剧,例如《家有外星人》《淘气包马小跳》《快乐星球》……

这些作品虽也是童年回忆杀,但如今看来,难免带着一丝令人尴尬的幼稚感。

500

说到底,“幼稚”和“天真”不是一回事。

所谓幼稚,往往是成人以自己的标准打量小孩得出的结论,认为他们不成熟、不懂事。

于是,作品也朝着低幼的取向拍,纯粹是为了取悦儿童。

但天真的话,就不拘于年龄了。

只要创作者以纯粹的视角去记录世界,哪怕是少儿剧,呈现的也是有共鸣、有启发性的东西,而且不会比严肃的成人作品差。

我最喜欢的有一集,小雨捡到一块大石头,被骗说它是有魔力的外星陨石,逐渐沉迷其中。

500

而在他幻想破灭后,家人的做法是什么呢?

不是幸灾乐祸,不是打击他信心,也不是“我早就告诉你了”。

而是想尽办法带着他重新找到对世界想象力与好奇心。

500

这才是天真的奥义:尊重且守护人性中最纯粹的价值。

可惜的是,《家有儿女》的美好也只延续了区区两季。

从第三季起,其口碑与收视同步下跌,也终结了这个IP的辉煌。

很多人认为,这和第三季起夏雪的饰演者杨紫被换关系最大,但我觉着这还不是要害。

还记得第三季讲了什么吗?

刘星面临中考,为上重点高中日渐疯狂。

500

小雪高考落榜,天之娇女一夜陨落成耻辱。

500

至于童真最后的守门人小雨,年龄渐大,也过了纯真可爱的时候。

三姐弟一排坐着,体型几近持平,感觉不复从前。

500

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终局:他们长大了。

情景喜剧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地方,在于它依赖一个稳定、牢固、且相对封闭的环境。

就好像,哪怕过了这么多年,我依旧很不愿意看《武林外传》里小郭暂别客栈、无双接棒出场的那几集。

因为这一段总弥漫着一股好景不长、兴尽悲来的惆怅。

500

我总觉得从第三季起,《家有儿女》就被一层晦暗的迷雾笼罩着。

每个孩子都到了忧愁的时候,鲜艳明媚的气息散去,整部剧也便失去了光晕。

曾经的那个情境破了,就再也无法复原了。

这是童年尽头的景象,也是我们再不想面对的画面。

500

所以,我不看好那部所谓的“大电影”——

早在2007年,夏家三姐弟的美好青春就已经结束了。

当《家有儿女》的“儿女”们走到这一刻,我们也到了必须面对残酷世界的时候。

为已逝的往事强行招魂,没的平添感伤,倒不如让记忆中的童年还是童年。

别续写故事了,权当让人物还能替我们留在过去吧。

这样,每次回头时,我们好歹还能看到不变的景象。​

500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