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真的是严重脱节
坐标广州一线重点小学,考前复习的练习卷,小孩今年六年级,以往都是妈妈辅导作业为主,我负责体育、生活,这个学期初次尝试协助复习,将小孩的期末复习卷错题拿出来讲解一下,发现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1、阅读的理解题目多节选文学作品,而且是大师名家作品,语言表达比较拗口总是分成字面意思和隐藏的情怀表达等,考点多数是要求学生除了能看到表面意思,还要精确理解作者中心思想也就是隐晦的内涵,这种靠猜的学习思路,往往造成思维活跃的小孩无法精准理解作者表达意图。我不明白现在还有什么场景是需要小孩说话非得分成两层意思?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跟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话会不会才是最应该先掌握的语言能力?
2、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能力?翻阅了一下语文课本,节选的课文都和我们90年代出入不大,虽然有增删,但是主体的内容骨架是没有变的,尤其古文是值得细品的,不单能了解历史和古人的文化习惯,而且那种因为印刷术未发展而被迫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方式,尤其值得现代人学习,罗里吧嗦一堆华丽修辞衬托下的废话,也还是车轱辘废话。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思考,到底我们在工作之前,有没学会怎么归纳总结?怎么整理文字发表意见?是不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能力都是工作后自学的?小学阶段的认字、词汇、句式、标点能掌握好,就是打基础,我们觉得自己的基础牢固了么?6年级适合做这么复杂的阅读理解和文字修辞了么?符合双减精神么?
3、语文的教育,有没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还是说这些能力主要靠家庭培养,学校就只管高大上的文学?本人不是文科专业,所以对文学的理解只停留在能了解核心信息和进行高质量交流上,现在和孩子沟通,并没有发现他们再语言能力上和幼儿园水平有太大的提升,因为他们还是口语交流为主,很少会连贯,有归纳性地传达一些列的重要信息或者想法(这往往就是工作上经常谈及的情况汇报、总结发言、问题反映、技术交流、说服沟通),说白了,语文知识是离地的,哪怕让小孩自己把今天最喜欢的某个手机游戏,用5w1h方法总结出来,他们估计也够呛,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思维是跳跃零散的。所以语文的教育方向完全偏离了实际,不是语言能力提升,而是文学书写能力的刻意拔高和提前教育,甚至加入了意识形态培养(当然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浓度应该降低)。
4、对老师、家长的一点建议:现阶段如果追求语文考试要高分,绝对会陷入一个误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会跑偏,会吹毛求疵的追求文字能力和模式框架下的阅读理解能力(分值占比高),进而培养出一种为了适应考试的思维框架,但是掌握不好思辨,也无法快速将信息使用文字精确快速表达出来(修辞过多,刻意追求华丽)。两者权衡,我个人倾向于小初阶段,先以实用主义为主,培养小孩既愿意阅读,又能快速阅读,具备将信息总结归纳记录的能力,而且乐于表达和忠于真实表达这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