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再到香港,说说几点观察和思考
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分享点什么呢?12月,我又出差去了一次香港,就写一篇香港行记吧。
这是我时隔四年再回香港——还记得2019年底我和同事从香港回北京,一下飞机,雪花扑面而来。接下来三年,因疫情的缘故,我再没机会去香港,但从国家安全法落地,到选制改革,我始终关注着那里发生的一切,还隔空做了很多视频采访。
这次再返香港,让我错过了北京的第一场雪。
但在香港我见了好几个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真的十分开心,也看到这座城市的变化,分享几个我觉得有趣的观察和思考吧:
1.内地游客的变化
我有一个香港朋友在尖沙咀开铺头,生意对象主要就是内地游客。我去找他的时候,正看见尖沙咀熙熙攘攘的游客。
他告诉我,今年南下的内地游客恢复了不少,虽然还没完全回到2019年前的水平,但他个体感受到的人流量已经挺大了。然而,针对内地游客的生意却依然不好做。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以前内地人来香港喜欢买表、包、化妆品、中医药、补品,现在这些店铺生意不怎么好了,买的人很少。现在来香港的大部分内地游客,更热衷于在小某书上的网红景点打卡,比如尖沙咀xx地(具体我没听清)就有一个网红打卡点,那里比各个商铺的人流旺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他,还有我们一个共同的香港朋友三人讨论了三种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也许是内地经济还没完全恢复,大家消费欲望不强;
这位共同的朋友觉得,小某书的兴起,已经改变了内地游客去香港旅游的模式;
我的看法是,游客也有“代际更替”,现在年轻人的喜好不再是香港的奶粉、花胶、表和中药了,不仅香港,内地许多行业可能都得随着“代际更替”重新洗牌了。
2.微博和小某书的“此消彼长”
2019年我去香港的时候,正值大批香港建制派和蓝丝纷纷开设微博,很多蓝丝朋友也开始关注微博上有关香港议题的讨论。
但这一次去香港,我有一种感觉,香港社会对微博的关注少了,对小某书的热情高了。好几个朋友都跟我聊到小某书,在街头还能看见广告,教香港商家怎么在小某书上做推广。
我不知道,这是一个社会从“更多关注政治”向“更多关注生活”转变的迹象吗?不过既然说到这儿,顺便偏个题:
在最近两年的采访中,我越来越能从海外采访对象的反馈中感觉到,tiktok和小某书是出海非常成功的两个中国app,tiktok主要在欧美社会,小某书主要是在大陆以外的华人社会,但都是在意识形态与中国大陆不同的地方落地,且十分成功,这很难得。
而我个人觉得,以后海外业务的规模和质量,对中国的大厂们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因为很多政策指向和市场状况都像在说:“别再在国内卷啦,这儿卷不动了,去赚海外的钱!”
3. “深圳最美的风景是人”
关于这个新闻报道已经很多了,不过在新闻上读到是一回事,在香港亲耳听到一会儿这个朋友说“上周末刚去深圳过的,下周还约了同事一起去”,一会儿那个朋友说“今天我女儿不在香港,去深圳玩了”,则是另外一种感觉。
据说,这一轮去深圳的,有很多都是以前从来没去过深圳的香港人。
我问他们,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周末去深圳”,是因为便宜吗?他们的说法是,确实比香港便宜,但也没有便宜那么多啦,去深圳的一大原因是“整体消费体验好”:
比如,深圳的服务员比香港的服务员热情、态度好(好几个人都提到这一点!),饭馆的就餐环境更舒适,超市服务也好…当然,往来方便、近期汇率合算也是重要原因。
听到这段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出现两句话:一是,“深圳最美的风景是人”,二是,深圳的小龙虾、服务员,甚至山姆会员店,干了很多我们外宣没干成的活儿。
4. 香港的物价与经济前景
这回去香港前,看到一些帖子,一度有点担心香港物价飞涨,吃饭都吃不起了。去了之后舒了一口气:是比2019年贵了不少,但现在北上深等超大城市也挺贵的,所以个体感受上还好。
比如我和同事在香港吃的第一顿饭,两人点了一份叉烧虾仁滑蛋双拼饭,一份番茄汤午餐肉面,外加一份牛油多士和两杯饮料,一共125港币。想想北京吉野家一份双拼饭套餐也要40多了吧,所以,还好。
至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我们这回采访的感受是,尽管前几年香港的确出现了外资流出、部分外企撤离的现象,但经济和金融领域真正的专业人士并没有很担心,而且,今年疫情管控放松后,香港迎来了一波比较明显的外企和外资回流。
他们也并不担心香港会被新加坡取代,认为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新加坡交易所除了铁矿石期货和A50期货这两个和中国相关的,其他股票几乎没有成交。香港今年IPO融资少成交惨淡,主要还是因为全球大环境不好,而并非由于政治或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