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是何时进入到自由发展阶段的?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2000年后显著加快
2000年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增加了3696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将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增加至1980年的3712万吨。
从1981年至1990年,中国的钢产量从3712万吨增长至6635万吨, 10年时间钢产量增加了2923万吨。
从1991年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从6635万吨增长至1.27亿吨, 10年时间钢产量增加了6089万吨。
前三十年,平均每年的钢产量增量是123.2万吨。
八十年代,平均每年的钢产量增量是292.3万吨。
九十年代,平均每年的钢产量增量是608.9万吨。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中国钢产量的增速是不断加快的。
中国的钢产量在1996年首次超过1亿吨,在2000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是全球第一。
但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史或者说全球工业化发展史上最精彩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2000年到2020年,大多数年份中国钢铁产量每年都增长3000万吨以上,发展速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3年钢铁产量增长幅度最大,居然达到了9096万吨。
要知道一直到1996年,中国钢铁工业经过47年的发展钢产量才首度超过1亿吨;而2013年一年的增量几乎相当于中国钢铁工业前47年的发展成果!
中国钢铁工业的这种发展速度并不是偶然的,2005年至2013年是中国钢铁工业最辉煌的发展时期:2005年中国的钢产量增长达到8299万吨,此外2006,2007,2009,2010,2011年这5年时间,中国钢产量的增量超过了6000万吨。
6000万吨的增量相当于90年代十年时间中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增量!
在此期间只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工业有短暂的、轻微的影响。
如果说前五十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钢产量达到全球第一,与曾经世界第一的钢铁强国美国、日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2000年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钢铁工业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2020年中国的钢产量是10.65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比例超过50%。
美国和日本钢铁产量最多不过1.3亿吨,中国当前的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为什么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2000年后能显著加快?
主要原因有两个:
1、中国钢铁工业在90年代基本上解决了技术问题,技术不再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2、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发展钢铁工业。
如果说技术是数字前面的那个1,那么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后面的一堆0.
如果技术不能突破,那么什么体制都没用,产业发展仍是空白。
如果经济体制不能促进产业发展,那么即使突破了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很有限!
2000年后中国钢铁工业能够顺利发展,在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
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钢铁工业的产业链很长,我们来看看中国掌握关键技术的时间表。
我们选取高炉、氧气转炉和连铸、热轧这三项核心技术。
这三项技术对应的生产环节分别是:高炉——炼铁,连铸——炼钢,热轧——轧钢。
高炉炼铁技术
改革开放前,中国最大的高炉是鞍钢的7号高炉,高炉容积2500立方米左右。
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提供了1000和1500立方米两个等级的高炉技术,中国在掌握苏联技术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70年代建成了4座2000立方米等级的高炉。
中国高炉技术虽然有发展,但远远跟不上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速度。
50年代至80年代全球钢铁工业的技术发展显著,日本最大高炉的容积超过5000立方米,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显著优于中国高炉。
1978年我国从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建设宝钢,通过宝钢的建设和设备制造完成了技术追赶。
宝钢1号高炉是日本新日铁总承包,所有设备几乎都是从日本进口的,1985年建成。
宝钢2号高炉是国内总承包,部分技术和设备引进,1991年点火。
宝钢2号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与1号高炉基本相当,部分指标甚至由于1号高炉。
宝钢2号高炉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初步掌握了现代高炉技术。
在此基础上,宝钢又建设了3号高炉和4号高炉,钢铁产量超过了1000万吨。
8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不仅自主建设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宝钢2号高炉,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武钢也建成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5号高炉。
1991年,武钢5号高炉建成点火,是中国高炉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宝钢2号高炉和武钢5号高炉的建成为标志,中国钢铁工业经过近10年的奋斗基本掌握了现代高炉技术,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高炉设备大部分都能在国内制造,实现了高炉的自主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的高炉基本都是国内自主设计,高炉设备基本上都在国内制造。
连铸技术
中国连铸技术的发展比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晚了20年左右。
中国的首台大型板坯连铸机是70年代武钢一米七轧机项目中引进的连铸机,但由于没有掌握技术,一直到80年代初国内钢铁企业的连铸比仍然很低。
在宝钢二期建设的过程中,对连铸机采取了“引进技术、联合制造”的方针,派出国内的设计团队前往日立造船厂参与设计,通过宝钢连铸机的制造逐步掌握了技术。
此后,中国的机械工业又陆续设计制造了舞阳钢铁厂和攀枝花钢铁厂等企业的连铸机,通过这些连铸机的制造基本上掌握了连铸机的技术。
从80年代开始,中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快速上涨,在2002年达到92.7%,追上了发达国家日本、德国等国的连铸水平。
热连轧机
热连轧机位于轧钢环节,热轧钢板既可以作为成品直接销售,也可为下游的冷轧等环节提供原料。热连轧是冶金工厂的关键环节,热连轧的生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钢铁企业的综合水平。
板材是钢铁工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品种,生产热轧板的热连轧机是钢铁工业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设备之一。
50年代以来热连轧机的技术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一套热连轧机的年产量可以达到300~400万吨,一座年产量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只需要两套热轧机就足够了。
改革开放前中国钢铁工业热轧机的数量极少:鞍钢的一套半连续热轧机是苏联援建的,技术水平已经十分落后;中国机械工业仿造苏联设备设计制造的一套热轧机正在本钢安装,尚未投产;武钢一米七工程中引进的热连轧机是技术最先进的,但此时尚未投产;除此之外就是上海还有一套热轧机,但是技术水平同样不高。
在建设宝钢二期建设的过程中,对热连轧机同样采取了“引进技术、联合制造”的方针,通过宝钢热轧机的制造逐步掌握现代热连轧机的技术。
在完成宝钢二期工程中的2050mm热连轧机的制造之后,中国的机械工业又采取相同的方针,为钢铁工业制造了宝钢1580mm热连轧机,鞍钢1780mm热连轧机,基本上掌握了现代热连轧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鞍钢ASP1700mm是首套国内自行设计并技术总负责,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热连轧生产线。鞍钢ASP1700轧机的建成投产是中国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掌握现代热连轧技术的标志。
掌握技术后快速发展的代表案例:鞍钢西部新区和鲅鱼圈钢铁基地的建设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障碍。
在中国钢铁工业基本掌握了技术后,技术不再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的钢铁工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以鞍钢为例,看看在掌握技术之后企业的发展速度可以有多快!
鞍钢在2000年后建设了两个新基地:鞍钢西部新区和鲅鱼圈钢铁基地。
我们看看这两个基地的建设过程,就会明白为何2000年后中国钢铁工业能够迎来如此快速的发展。
鞍钢西部新区500万吨精品钢材基地是鞍钢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设计、施工、调试、达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精品钢材基地。主要建设项目有:
1、烧结厂:新建两座328平方米烧结机,年产712万吨冷烧结矿;
2、炼铁厂:建设新2号、新3号两座3200平方米现代化大型高炉,年产生铁500万吨;
3、炼钢厂:建设3座250吨转炉,年产钢500万吨;连铸车间建设2台一机二流中薄板坯连铸机;
4、热轧厂:建设ASP2150热连轧机,每年可以生产厚度为1.8~25.4毫米,宽度1000~2000毫米热轧板卷500万吨;
5、冷轧厂:建设2130酸洗冷连轧机组,并建有连续退火机组(引进德国技术),年生产能力200万吨;建设了1450酸洗冷连轧机组、连续退火机组和罩式炉,年生产能力100万吨;
6、由鞍钢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制造、建设了4号、5号热镀锌生产线,生产能力为80万吨高档家电板和建筑板;
除了以上生产设备之外,还配套建设了相应的辅助设施。
鞍钢西区的总投资为173亿元,除了部分设施可与老厂公用外,鞍钢西部新区基本上相当于新建了一座钢铁厂。
鞍钢西区工程2003年8月开工,2006年3月全部建成投产,新增500万吨的产能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为实现把鞍钢建成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把海外市场变成为鞍钢重要的产品输出地之一,鞍钢在2002年初提出在沿海建设新区即营口鲅鱼圈基地。
鲅鱼圈钢铁项目设计能力为 650万吨钢,主要项目包括:
1、烧结厂:建设了两台405平方米的烧结机,年产烧结矿928万吨;
2、焦化厂:建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52孔焦炉两座,年产焦炭255万吨;
3、炼铁厂:建有2座4038立方米现代化高炉,生铁年产量650万吨;
4、炼钢厂:建有3座260吨转炉,具有650万吨/年钢生产能力;
5、连铸车间建有2台1450一机两流板坯连铸机和一台300毫米厚板坯连铸机,具有600万吨/年连铸坯生产能力;
6、热连轧厂:建有1580连轧机,具有340万吨/年钢卷生产能力;
7、厚板厂:建设了世界最宽的5.5米厚板轧机和热处理生产线,具有230万吨/年生产能力;
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投资328亿元,粗钢年产量达到650万吨, 2006年6月13日正式动工建设,2008年9月10日建成投产。
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项目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与宝钢一期和二期工程类似,都是两座4000立方米级别的高炉,产品以板材为主。
宝钢一期和二期工程从1978年开工到1991年二号高炉点火,前后历时13年。
鞍钢鲅鱼圈项目建成同样生产规模的生产设施,仅用了三年时间。
宝钢一期和二期工程的总投资在300亿元左右,鞍钢鲅鱼圈的总投资也是300多亿元,考虑到中间近三十年的通货膨胀,鞍钢的投资是十分高效的!
为什么要掌握技术?这就是原因!
掌握了技术,我们的建设速度可以显著加快!
掌握了技术,我们的建设成本可以显著降低!
在建设宝钢时,我们部分项目需要外包给国外企业如新日铁,大部分设备的技术需要引进,部分设备需要进口,我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在建设鞍钢鲅鱼圈时,项目完全自主设计、自主集成、技术总负责,仅仅需要进口部分设备,这才能把建设成本降下来!
鲅鱼圈钢铁新区是鞍钢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从核心技术的引进,追随到领跑,实现了新的飞跃。
2007年,鞍钢生产经营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实现铁钢产量双超1600万吨。
鞍钢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经过15年的努力,淘汰落后工艺,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规格档次,年产能从800万吨提升至2200万吨。
鞍钢从废墟中起步,产量增长至800万吨花了45年的时间,产量从800万吨增长至2200万吨只用了15年的时间。
在这15年中国,鞍钢不仅实现了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产品的结构、生产的成本都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夕阳工业,钢铁工业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随着市场的饱和中国钢铁工业的产能必将逐步下降。
但钢铁仍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材料,在未来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将有一席之地。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如何解决必需的材料问题。
正是钢铁材料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国广大人民的居住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和其它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工业化过程就像建房子,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虽然钢铁工业的技术在2000年前就已基本成熟,但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个产业的技术,那么我们的发展必然受制于外国。
中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掌握了钢铁工业技术并发展了本国的钢铁工业。
同样的,中国也很好的解决了能源工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等多个基础产业的技术问题。
信息通信产业领域目前是我们较大的短板,特别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领域。
我们国家已经将芯片技术作为重点的攻关对象,未来一定会拿下这个领域。
参考资料:
1、《鞍钢60年回忆录》
2、《鞍钢志》
3、《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宝钢二期成套设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