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止步于‘校长’
2012年后,随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深化,‘校长’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人物,即使对于那些曾经通过对他的美化来发泄对生活不满的群体,也都难以启齿在体制内都曾经风靡一时的‘剿匪不力’等言论,这无疑是过去十年建立正确历史观的重大胜利。然而,随着‘校长’逐渐成为一个网络梗,曾经通过‘捧蒋’来达到厚古薄今目的的言论转向了除蒋以外的‘四大家族’,十年前‘果粉’们拼命地将校长和其他三位‘国之蛀虫’一分为二的工作似乎一瞬间付之东流,特别是在某些‘精英’群体内,对于孔祥熙、宋子文以及宋家姐妹的崇敬之情,甚至已经超过了当年‘果粉’们对校长的忠诚。
这种畸形的崇拜,根据我的有限经验,原因大致有二:
1. 权力崇拜
跟我党在建国后围绕着经济工作建立的诸多官僚机构不同,民国时代孔祥熙和宋子文可谓对金融市场,物价还有币值管理可谓拥有几乎独裁般的权力。这种权力架构,无疑对于金融界、商界乃至某些体制内人士相当有吸引力。他们出于本能地羡慕那种一家人坐在别墅里,抽几根雪茄、喝几瓶红酒就决定了巨额财富分配的权力格局。与其将这种思维模式称为‘权力崇拜’,不如说是‘黑社会崇拜’,其恶毒的思想根源,无疑就是‘只要不是共产党,什么组织都具有合法性’。当然,凡是对历史有所考证的人都知道,南京国民政府手上拥有的所谓‘权力’,即使是在所谓的’黄金十年‘也无非就只能在江浙沪一带的大城市里有作用,因此孔宋等人的‘经济独裁’,就是近代历史中一个沐猴而冠的笑话。不过,对于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历史的细节根本就是次要的。
2. 惧怕斗争
1997上映《宋家王朝》是一个影响恶劣的历史虚无主义大片,片中将宋庆龄描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傻白甜’,把宋美龄描绘成了一个充满野心的‘心机婊’,然而该片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于,把宋霭龄捧成了一个处事得体,顾全大局的‘完人’,并通过宋霭龄去香港讲出了本片的中心思想:那里可以‘只讲经济、不讲政治’。该片的这个处理,在世纪之交的两岸三地的民众中,可以说是不同制度下的最大公约数,也符合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国家利益。然而,该片中的这个期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2023年,虽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仍在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方面,希望全心全意发展经济,是民众最朴素的向往,但另一方面,也是既得利益群体为不合理的分配结构辩护的常见理由。这种思想,和在社会中‘恐美、昧美’的思潮相结合,就催生了对于宋家姐妹以及胡适等‘怕事’的知识分子的崇拜,也解释了四大家族中具有法西斯倾向的陈家兄弟,基本上没有任何‘粉丝’。这种崇拜至今在教育界、商介普遍存在,其思想根源无疑是希中美关系回到那个搁置政治争议,不顾分配和环境代价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
对于在社会上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在酒局上,工作中听到了领导们讲出了以上倾向的思想后当然会产生‘厌恶资本’的心态,然而,我们也不应该鼓励年轻人把自己的前途拿去纠正‘大佬们’的社会幻想。毕竟,即使我们将民国所有的‘帝王将相’们都批的体无完肤后,具有以上思想的人,还是会在人类历史,甚至在我党我国的历史中,找到可以发泄自己情绪的内容。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不能止步于‘民国’,我们当下需要的史观,因在历史的长河中歌颂人民民主的伟大,驳斥自私精英们的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