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是旅游景点,随意出入从来都是不对的,大学也不例外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大学的校门该打开了》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闹钟
  • 我们这个学校以前是不用预约就可以进去的,现在要预约,闲人基本是不能进去的。现在感觉好太多了,没有那么多糟心事了。

    以前,很多莫名其妙的校外车停在女生宿舍楼下,驾驶座有人,又不走,一停就是一天。

    还记得有一次操场观礼台上有一对猥琐的男女,大约50多岁往上,在台上面拥抱接吻,继而动作幅度不断加大,不堪入目。台下的操场上大学生还在上体育课呢。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他们也没违法。

    校内有规定车速不能超过20公路/小时,当然这个速度是太慢了,实话实说校内老师一般开到30左右,不会对路上来往的学生造成危害。但是外面进来的车可不管这些,直接60、70公里/小时的开,有时候嫌学生来往导致他通行不畅,故意突然瞬间暴踩油门,车像飞机一样轰鸣突窜,然后又踩死刹车,就这样轰鸣着窜停,吓得旁边的女生们惊呼,然后这司机像赚了一个小目标一样大笑,打开车窗,“咚咚咚……”的重低音劲爆音乐老远都能听到。

    校内广播经常提醒大家:熬夜晚自习的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要单独一个人自习。现在搞预约制后,安全多了。

    以前学校保安经常与偷自行车、电动车的毛贼斗智斗勇。预约制后,已经三年了没发生过一起自行车、电动车失窃案。

    以前教室里放个手机、笔记本啥的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周六周日正课少,自习比较多的时间段,现在随便放,太安全了。

    以前学生寝室抓小偷基本是常规活动,大家还交流经验,去个食堂吃饭恨不得把手机、笔记本都带去,否则回来不一定还在。现在已经没见小偷很多年了。还有推销圆珠笔骗局的,还有推销洗发水沐浴露的一大堆,这些骗子基本都客串小偷。现在都不见了,太清爽了。

    以前周末校内足球场有时候有些外面的人打全场足球赛,都不知道是些什么单位,自己开车来自己踢起大全场。学生本来要运动的,都只能靠边站。校内运动场所本来就非常紧张,这些运动资源本来就是学生的,而且学生一般是踢半场,这样一个足球场就能同时进行两场足球运动。可是外面人微信约好了,来了就打全场,学生也没办法。谁也得罪不起,不知道什么来头。

    这些糟心的事儿也不是天天发生,但隔三差五地出现一些,还是挺让人不爽的。

    一时半会儿也记不得那么多对比了,反正就是大家对校园封闭管理太赞成了。大学毕竟是国家花重金建设,专门用来培养大学生的,还是不要随便对外敞开物理围墙。但大学对外的交流是从来没有围墙的,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都非常频繁活跃。只要你真有某方面的特长值得大学生学习的,不管你是什么学历资历,你都能畅通无阻地去大学课堂讲学交流。

    有些人热衷于扒掉大学的物理围墙,即使扒掉了这个物理围墙,你进去了大学也是游离于大学的,你只是水中的一滴油,不会融合的。你要真想融入大学,根本不在乎那个物理围墙。如果你真的热爱大学,就拿出你的资源去跟大学合作,你会成为大学的贵宾,你就能真正的融入大学。

    随便写写,有错别字的语句不通顺的见谅。

还是说两句吧!不吐不快 —— 这胡、李有点“怪”。

①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不是旅游景点,随意出入,从来都是不对的。大学也不例外。所以,别用什么“民主自由”的帽子来压人,这进出预约查证制度,根本就没问题。“民主自由”是价值观、是精神追求,而不是随意进出就是“自由”了。按照胡总的意思,标榜自己最民主自由的大漂亮家的白宫,能随意进出吗?你老胡怎么不呼吁?非蠢既坏。

②这个“李植”,既不理智,也不励志。他的所谓诉求,就是一个既得利益者的“特权”被监督、被约束后的恼羞成怒——我是北大副教授,你小小门卫居然每次都查我,你配吗?在他絮絮叨叨的自述里,有几处透露了他扭曲的心态——以前我只要把牌子晃一晃就能进去(很优越的感觉,可是现在没了,恼火)、大疫元年(随口而出的很恶毒的用词,感觉这样的教授,如果在课堂上也是这样,师德多少是有瑕疵的)、反复炫耀门卫追不上自己(其实他根本不在意进出查证的,他在意的是那种自我优越的感觉)。都说“言为心声”,所以,这位李植的不理智、不励志的“建言”,其实不值一提。

③有预约制度的北大校园,里面是很自由的。孩子读书和毕业的时候,我都去过。我也叫孩子给朋友的小孩预约过,很方便,就是要熬夜(24点后开放预约,几分钟就抢光了)。但正因为有了预约,几次前往都愈发觉得这一日游是幸福的、是有保障的。在教室外转转,到后排坐坐,一路走来,满眼都是风景,处处都是温馨。孩子说,有一次,看到有人带主播进来,看他们直播宣传,大声喧哗、吵吵闹闹,一下子感觉是米饭里进了苍蝇。

是啊!如果北大、清华都放开了,任何人随时、随处都能自由进出,这会是怎样纷乱的画面?见多识广的老胡,忽然提出这个绝对政治正确的“好(馊)主意”,他是想,像起诉《新华字典》的那位一样炒作流量呢,还是想,像起诉《新华字典》的那位一样“分裂社会”呢?

也许都有吧!细思甚荒谬。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