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重看《特洛伊》哭了,联想了不少?

能让我感动到哭的电影不多,《特洛伊》是一个 ,《亚历山大大帝》也是。

卖惨属于最低级的那种,我都不屑一顾,正眼都不带瞧的!。    家庭亲情人伦等也非常感人,但境界不高,只是人之常情,养育之恩。    而爱情生离死别殉情等也感人至深,不过也无法超脱于世俗,只是红尘里打转。。   

能让我感动到大哭的是宏大叙事,是为追求梦想而死,境界超脱于世俗凡尘,只为了在千古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超脱型人格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比捍卫自由和独立还有伟大更为重要的了。 这些才是最崇高的境界,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高升华,已经超脱了家庭、社会乃至国家 ,我个人认为这是比为国捐躯还要崇高的精神,源自那远古的人类血液中的原始欲望。

其中《特洛伊》里有这么几处台词 ,震撼了我。

阿克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前见了他的母亲忒提斯,忒提斯和他说:“如果你留在拉里萨,你会找到和平和安稳。你会找到一个很好的女人。你会有儿子和女儿,他们也会有孩子。他们都会爱你。当你走了,他们会记住你。但当你的孩子死了,他们的孩子在他们之后……你的名字将会消失。“

”如果你去特洛伊,荣耀将属于你。他们会为成千上万的人写下关于你胜利的故事。全世界都会记住你的名字。但如果你去特洛伊,你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你的荣耀与你的灭亡齐头并进。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短短的这段话,这里以母亲之口说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也阐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和对生死观的看法问题。

如果你不去参战,那你就能娶妻生子安享晚年,混吃等死浑浑噩噩 ,知道你的名字也就是子孙辈,而他们的后代就都不记得你了。

如果你去参战,那你就得到了荣耀和荣誉,你将名垂千古记载在史册里为人传颂,你是在战争中死了,但你的事迹却让你永垂不朽得以永生!。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二者不同的生死观,也正是由于生死观的差异孕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了人类历史。我之前一直说西方的生死观对于东方有巨大优势,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是建立在“死生命定论”基础上,将人的生活仅限定在今世的范畴之内。而西方则将人的世俗生命延续至“天堂”(宗教因素),还强调个体生命的理性存在,强调个体经过反省后的生活意义,西方还通过人的原罪和天国来反省个体的行为责任,从而使世界和人生具有了某种道德秩序和意义,因而也就满足了人对意义的基本需要和不怕死。(也不是说不怕死,就是相对没有对死谈虎色变)。

而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在“群体认同”倾向上十分鲜明,而“德”、“礼”在个人的人生修养中地位突出,还把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中,所以最后就会造成,相对西方文明来说我们更加注重“今世” ,也更加珍惜生命 ,如果你们在去了解一下诸子百家对生死观的看法后,就会更加了解为何中国人“更怕死” 。

当这种文化影响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西方勇于开拓世界,而东方内敛防守  ,最后乃至受到欺负。

这种文明对生死观的差异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我举个很简单的小例子。

现在短视频,刷到外国人极限运动时, 评论里国人都是怎么评价他们的?  “只能中午干 = 早晚要凉“  、  ”落地成盒  ,高手在民间,失手在阴间“、”外国人少的原因找到了“  之类的等等 ,  总之显而易见区别就来了, 中国人怕死,看到这些老外的极限运动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好好过日子呢?  因为你总有失手的那一天。

可西方文明传承给后人后,他们的看法却又和我们不同了,人的一生很短暂,与其浑浑噩噩还不如超越自我升华自己,踊跃挑战极限 ,做出不一样的自己  ,我绝非芸芸众生的一员!  我一定要像世人展现我极具魅力和实力! 哪怕后果是死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西方”冒险精神“的文化根源所在,   也是为什么西方人能在很多领域首先有建树,因为他们可以干其他人不敢干的事,如果一件事怕死就不去做了,那这个领域人类又怎会积累经验呢?又怎么给后世贡献呢?  

所以东西方近代的差距它不是什么历史凑巧论所决定的,而是文明的根所决定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