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它们的篆文字形起,“乌”和“鸟”就相差了一个点。

【本文来自《甲骨文走红记:昔日“冷门绝学”的小众专业,如今60万网友追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自它们的篆文字形起,“乌”和“鸟”就相差了一个点。“乌”字来自乌鸦,古人认为“乌鸦”因为通体乌黑的羽毛,导致乌黑的眼睛和身体融为一体。因而代表乌鸦的“乌”字,相较于其他“鸟”,隐去了眼睛的形状,也就是那关键的一点。】

不玩抖音,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说了些啥。但是这个例子显然就是有问题的。

【自它们的篆文字形起,“乌”和“鸟”就相差了一个点。】这个说法的确没错,但是“鸟”和“乌”的字形,并不是从篆文开始的,而是在早于篆文的古文字当中就已经出现。那么古文字中的“鸟”和“乌”是只差一个点么?其实并不是,所以她把只差一点的字形从篆文而不是从古文字开始说,这是正确的。

问题就在于,既然早于篆文的写法,并非是只差一点,换言之,先秦的人们也并不是为了【乌黑的眼睛和身体融为一体】这样的意思去造“乌”字的,那么说【古人认为】如何,显然是不恰当的。甲骨文和金文里作为单字和用作偏旁的“鸟”和“隹”,大多都没有画出眼睛。著名的毛公鼎铭文里的“乌”反而是有眼睛的。

其实早期“乌”的字形很特别,就是一只仰头张嘴的鸟,这显示出古人造字,是冲着乌鸦“引吭高歌”的特点去造的。(“乌”字的古音粗略地说就是a,其实也是来源于乌鸦的叫声。)

篆文是从更早的写法演变而来的,并不是新造了有眼睛的“鳥”和没眼睛的“烏”。只是用有差异的写法来区分两个形近字而已。实际上在汉人的写法中,“鸟”和“乌”有时还区别为“鸟”还是“鳥”而“乌”也有“眼睛”,只是“眼睛”再往下的那一横没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