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泡妹、不务正业,这个花花公子竟是华语乐坛史上的一代霸榜天王!
2023年即将结束,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个人年终总结,而各大音乐流媒体也陆续更新了本年度最热歌曲榜单。在Apple Music2023年「中国大陆热门歌曲榜单」中,辣个连续多年霸榜的男人——周杰伦再次巩固了他华语乐坛霸主的地位。
在榜单的前100名中,周杰伦占据了55席。他一人独揽前15名,如果不是因为林俊杰跻身对抗,前20名就是他周氏的天下了。
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播力度之广,影响之深,即使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也是一如既往。
把历史的时间轴往回拨1000年,那会儿也有一位「霸榜天王」,他就是——柳永。
上高中的时候,谁没背过那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宋代,他的名气亦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算被皇帝「封杀」,依然红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堪称「大宋第一代流行天王」。
整个时代一边骂着他,一边私下学习他。
而他这般人物,修正史的宋元人却压根不屑于为他立传,这也让柳永创造了一项纪录:他可能是史上「在正史中无传,却名气最大」的诗人。
在皇帝雷区蹦迪的天才
现代人都很讲究所谓「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才华和性格的影响,古代也不例外。从「孟母三迁」到所谓的「书香世家」,只要长辈优秀,孩子基本上不会太差。
咱们的「流行天王」柳永则是一个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官二代」。
柳永祖上世代都是地方大族,家里有钱,父亲还当上了国子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当时在他家,除了柳永,他老爸、他叔、他哥、他儿子、他侄子,全部都是进士,别提有多气派了。
唯独柳永是个变数。
其实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柳永在市井巷间就已经颇有名气,可惜这所谓的「名气」并非褒义,徘徊在市井间又热爱逛青楼的他,词中充满了热辣鲜活的俗语,过于接地气,在当时的文人墨客眼中就是「低俗」。
但正因如此,这种接地气的「俗词艳曲」传遍了街头巷尾,也让他的名字和词作代代相传。
本来以柳永的才华,考个进士还是稳稳的,可惜柳永却遇上了「高考改革」。上一届还要求考生写那种歌颂盛世景况的文章,到了他这一届却换了大纲,不爱看考纲的柳永遂落榜。
第二次落榜时甚至还被皇上诏书批评「属辞浮糜」,柳永心中非常不服,毕竟还是血气方刚,挥笔就写下了一首激进的落第词《鹤冲天·黄金榜上》。看这名字就知道何其中二,给大家看看他怎么写的:
这里友情给大家充当一下翻译官(DJ 抓个币):
「yo~yo~金字题名榜上,痛失状元希望。政治清明时代,君王错失人才,今后何去何从?只好寻花问柳,何必整夜emo?美人在我心头,风流才是追求,其他都是zero。」
说人话就是:你看不上我,我还不想去呢,上班不如泡妞,至于功名什么的,小爷我不在乎!
这词一出来,仁宗皇帝听了心里直发闷,平时自己都号召996,让大家宣誓会为了国家和远大的前途奋斗,现在有个柳永突然跳出来说出此等放肆的言论,真是不可理喻。
这不,等到柳永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明明已经进入了榜单,结果皇帝看了看名单,一拍大腿就想起来了,向身边人说:「柳永,这家伙名气可大得很呐,你们听过他的《鹤冲天》没?」
这下可好,一时口嗨被皇帝记住,从此柳永的名字就从榜单上被划去了,仁宗皇帝还对身边人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
于是,他半只脚还没踏进官场的大门,就一不小心被仁宗皇帝「封杀」了,只能说是时也命也。
不过说真的,柳永和仁宗皇帝确实有亿点点八字犯冲。
有一年仁宗过生日,柳永又填了一首词《醉蓬莱》,恭贺皇上圣寿,称颂天平盛世,毕竟得罪了皇帝,肯定要想方法补救,这回词儿写得非常好,问题就出在,这首词里,有四个字:「宸游凤辇」。
偏偏又踩中了仁宗皇帝的雷点——这可是仁宗皇帝写给死去的真宗爸爸的挽词啊!
从此柳永的词,在官方那里彻底变成了:
一边骂一边学的「雅俗共赏」
人们通常认为,苏轼是北宋最有才华的词人,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柳永对于宋词的巨大贡献一直以来却被严重低估了,学者叶嘉莹曾经评价过:「没有柳永,就没有后来的苏东坡。」
词从南北朝时期诞生,唐时有发展,五代开始盛行,北宋达到鼎盛,而奠定「宋词」在历史上达到的巅峰地位,柳永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词是用来唱的。
柳永对宋词的最大贡献是发掘了冷门的慢词,也就是「长调」,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认为:词作中,62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
柳永之前, 词的主要形式是「小令」,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往往几十个字,太短容易让人意犹未尽,而在柳词之前,几乎没人填长调,只有在如敦煌曲子词之类的民间词中能瞥见一两首。
而柳永把许多五代时就存在的词牌字数长度扩展开来,形成了更易表达复杂心情的长调,诸如《木兰花慢》《定风波慢》等等。最令人欣喜的却是创造了 三叠这种词的形式,如《戚氏》、《夜半乐》 等。
这时候,词就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
因为所谓的词,本来是按一个歌曲的调子填的歌词,可是当时大多数的词人,是不懂音乐的,只是按照格律把歌词填写进去,而柳永不同,他懂音乐,所以他能把敦煌曲子词里面很多复杂的长调的调子都填写出来,这一点非常难得。
就像是别人只会写几分钟的歌,柳永一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的交响乐。
长调作为词的重要形式,也便是从柳词开始。
这一点上来说,柳永甚至可以说是长调的开创者,哪怕《宋史》上没有柳永,他做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对于柳永词,民间和朝堂上的舆论风向一直是两个极端,老百姓认为的「雅」「趣」却被更有权势的人认为是「淫词」,上不得台面,这个评价实在有失偏颇,读读柳永作的高雅词就知道了。
他曾经写过一首《八声甘州》,而就是这首词,就连苏东坡读后都忍不住感慨:「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的《望海潮》也是极为大气豪迈的干谒词,而这首词流传至今,也是被收录进了高中语文课本。
由此可见,风流才子柳永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满口荤段子」,雅俗共赏,才更符合他的气质。
在这个play boy的笔下,一首首关于爱情的词曲跃然纸上。又因他笔下的风花雪月格外「热辣大胆」,让一些不喜的人评价为艳俗之词。
同样是表达女主人公的思念情郎心绪,别人写:「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或独自登高眺望远方,或雨夜回忆过往思念情郎的女人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含蓄隽永。
反观柳永,他写道「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翻译一下就是,早知道要异地恋,我就该把你的马鞍锁起来;这样就能把你留下来,只让你与笔墨为伍,吟诗作词,与我寸步不离,天天一边做针线一边腻歪在一块;这样才不算光阴虚度。
隐晦?含蓄?他偏不。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有风致,在百姓眼中,这个才叫「雅」。
据说,当时邢州(今河北邢台)开元寺有个僧人嗜酒,每次醉了就爱唱柳永的词,临终前还念叨着:「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还有很多青楼里的歌姬都喜欢拿着曲子去找柳永填词,唱过这些歌的歌姬很多身价大涨,因此当时在青楼歌姬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在柳永去世后,还是这些歌姬凑钱给他安葬,和他关系好的几位歌姬还为他戴孝。
乍一听颇为夸张,却大抵符合柳永当时爆红的情况。
让苏轼「又爱又恨」的男人
都说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喜欢柳永的可不止平民百姓。您别看仁宗皇帝仿佛一直记仇,其实他私下里可听了不少柳永词,听一遍还不够,还要单曲循环,。
《后山诗话》里有记载:「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
爱他,却秘而不宣,真有点霸总偶像剧内味儿了,但对柳永情感颇为复杂、又爱又恨的,还得是苏轼。
算辈分的话,其实柳永是苏轼的前辈,毕竟柳永去世的时候苏轼也只有十六岁,但苏轼尤其喜欢吐槽这位老前辈。
《高斋诗话》里记录: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词」。少游曰:「某虽不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其语乎?」
虽然嘴上嫌弃朋友学习柳永的词,但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下子就品出来了柳永词的风格。
最好笑的是,他曾经自己写了词,写信给朋友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这个「呵呵」可以说是非常精髓了,把自己的词和柳永相比,还说没人家内味儿,转而又夸自己「自成一家」。
咱就是说,苏老爷,想夸就直接夸吧,不必如此拐弯抹角。
一「俗」留得人间千古名
不被《宋史》所记载、还被官方公开嫌弃的柳永,一生向往官场却屡遭排斥,晚年穷困潦倒,最终沦落到靠他帮助过的歌姬凑钱才得以下葬。尽管他的词作广为流传,但落到这步田地,这位「流行天王」似乎也算不上是什么人生赢家。
唯一令人庆幸的是,在柳永贫病老死之后,他的作品得以长存,并被后世奉为经典。
散文家梁衡这样评价柳永:「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就算官场失意,柳永也并未收敛自己的创作风格,反而愈发努力发扬自己独有的那份。
汪曾祺先生曾在《人间草木》中这样描绘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柳永做到了,不仅「俗」得痛痛快快,也「俗」得千古留名。
(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