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解放战士”的他,为何能为我军创造“新的光荣的范例”

(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

         ——中共中央机关机关报《解放日报》1946年12月11日评论文章

500

▲1946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  

01

1947年,大转折之年。

尽管经过了一年多的战争锻炼,但解放军的火力兵力依然和与之作战的敌人有明显差距,尤其是攻坚有敌重兵驻守的坚固堡垒,困难十分明显。

不过,并非没有应对的办法。以交通壕掘进到敌防线极近的位置,然后从多方向同步发起猛烈突击,一举形成突破是行之有效的攻坚战法。当然,这种战法并非哪支部队都能用,特别是承担攻坚任务的一线部队,必须拥有坚韧果敢的战斗精神,娴熟的战斗技巧和极其密切的战术配合。

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后的一场硬仗,摆在刘邓大军前进道路的是一座叫定陶的县城,国民党军有一个整编旅驻守此城。

攻城战斗在黄昏时分打响。在解放军勇猛和精妙的突击战术之下,战斗结果并没有悬念。一夜之间,定陶守敌4000余人被全歼。

然而,这场胜利并没带来应有喜悦。一位27岁的解放军排长在攻城攀爬云梯的时候,不幸被一枚榴弹弹片击中了动脉,不久后重伤牺牲。

他的牺牲,给所在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战斗结束后,部队为排长个人举行了追悼会,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也亲自撰写了唁电。甚至,当这个消息传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后,也有无数人对他进行了悼念。

在解放军部队里,基层干部勇敢牺牲的事迹比比皆是。可为何这位普通党员、普通排长的牺牲,却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500

▲王克勤

因为他叫王克勤。

02

我在解放战争的军史中,曾无数次翻到过这个名字。

但其实,叫这个名字的人在人民军队中待过的时间并不长。从入伍到牺牲,满打满算不过两年多。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从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变成了影响一支军队建设与胜利的人。

1946年,一名国民党军机枪手被解放军俘虏,本着“在哪里不是混口饭吃”的想法,他选择了留下来。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决定感到了后悔,因为他发现这支部队装备不好,吃得不好,训练也差……以他判断,这支“又穷又破”的军队,是打不过国民党军的。

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解放战士”的身份也耿耿于怀。在他看来,这是解放军中“鄙视链”最底端的存在,一旦打起仗一定会有“督战队”逼着“解放战士”们冲在前、当炮灰。要不然怎么解释当初与这支军队打仗的时候,对面总是有一批拼命往前冲的人?

成为解放军战士的王克勤最初选择了“躺”,他甚至一度想当个“逃兵”,但接下来的一些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发现,战斗中,并没有什么督战队站在自己后面。那批冒死向前冲的人,反而是共产党员和解放军干部们。这在国民党军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而后连队开展“诉苦”更是让他意识到,原来这支军队并没有什么“解放战士”还是“非解放战士”的区别,大家共同的身份都是被欺压的穷人。在这支军队扛枪打仗从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而是为了像他们这样的穷人,今后不再受到欺压。

500

▲我军开展的诉苦运动。资料图

从那时起,那位叫王克勤的“刺头”开始真正变成一名战士。在不满一年的时间里,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经验和技术消灭200余名敌人,荣立战功9次,成了一名战斗英雄,还成了一名班长以及共产党员。

03

不过,王克勤这个名字之所以被重重载入军史,并非因为他是一位传奇的战斗英雄,而是与一个叫“王克勤运动”的名词有关。

事实上,王克勤最早的判断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这支军队确实问题不少,其中一个显著问题是兵员构成相对复杂:有原来抗战中地方武装的改编,有刚刚分得土地的农民,还有大量原国民党军的俘虏……他们思想复杂、军事技战术水平不高,互相之间也有隔阂。

尽管这支军队在战场上会表现出高于敌人的勇敢,但参差不齐的综合素质却制约着其取得更好的战果。在很多战斗中,这种伤亡率过高的胜利甚至是难以承受的。

王克勤班长的价值在于,他越来越把这支军队当成了自己的队伍,并力所能及地思考解决之道。他最后得出了自己独特的带兵办法——实行思想、 技术、 生活三大互助。

500

▲王克勤向全连官兵介绍带兵经验。资料图

实战能够检验这一切。1946年10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的巨野战役中,王克勤率领全班奉命坚守阵地。在他指挥下,全班打得机智灵活,一天之内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共毙伤敌人123名。更重要的是自己班却无一伤亡,这一伤损比在当时的那支军队中堪称奇迹。

王克勤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支军队中,任何宝贵的经验都绝不会被忽视。在一级又一级的支持下,“三大互助”经验被提炼形成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克勤运动”,由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在全军轰轰烈烈开展。当奇迹一次又一次被复刻后,战场上的形势悄然被改变。

军史上这样评价“王克勤运动”的贡献:当时几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大互助”运动,并涌现出很多王克勤式的模范班、排和英雄人物,对提高全军的战斗力、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支军队对一名战士最高的褒奖,莫过于此。

04

知乎中有个问题:解放军为什么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靠什么从弱小走向强大?那个问题下的回答有近1300个之多。但其实,从王克勤这个名字上,是可以读到一个厚重答案的。

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王克勤,可能有更好的武器更好的训练,但在战场上输得一塌糊涂,成为俘虏;可成为解放军战士的王克勤,虽然是在“又穷又破”的队伍,却能打赢每一次战斗。

那场战争中,彭德怀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可能更能说明问题。这支几乎土生土长在西北、受到国民党军重点围攻、一直在进行艰苦防御作战的野战军,不到三年时间,不但规模越打越大、装备越打越好,而且全军上下也从以西北人为主变成了以西南的四川人为主。这么多四川兵当然不是千里迢迢在四川动员参军的。实际上,他们与王克勤一样,是从国民党军的败兵变成了解放军战士的。这支野战军最终解放了整个大西北,为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功劳。

有人说,一支军队要想取得胜利,其成员必须要先回答三个问题:“为谁打仗”“如何打仗”以及“依靠什么打仗”,王克勤们在国民党军想不明白也不会想这三个问题,但在加入解放军后,他们必须要弄明白其中每一个问题。

其实细细掰开“王克勤运动”里面的“三大互助”,本质上就是这三个问题:“思想互助”,把政治工作开展到每一个战士身边,让每个人知道“枪为谁而扛,我为何而战”;“技术互助”,是手把手教好技战术,让每位战士明白怎么保存自己打败敌人;“生活互助”,则是从生活中关心和珍重每一位同志,让齐心合力成为战友之间最普遍的情感与行为。

500

▲王克勤(左)向战友介绍战斗经验

想不明白的国民党军官兵最终沦为溃败之卒,想明白的解放军战士则变成胜战之兵。

这才是比武器装备更强大的力量。

05

“王克勤运动”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这个名字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陌生,尤其是对今天这支人民军队而言。

今天的解放军与70多年前那支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我们有了合成旅、有了歼-20、有了福建舰,有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卫星、无人机,肉眼可见,今天的解放军装备武器已经越来越先进了。这当然是打赢未来战争的一方面。

但也要扪心自问一下,这支军队是否能做到上下思想的凝聚统一,是否能让每位加入的战友都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被尊重感,是否能以对战争负责的态度选好用好人并推广对的经验,而最终,是否能让每位官兵都能回答出“为谁打仗”“如何打仗”“依靠谁打仗”三个问题?这同样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一方面。70多年前的解放军已经做到了,今天的解放军更应该做到。

今天的世界已经越来越动荡了,没人知道下一场战争会不会突然发生。但无论如何,解放军过去是、将来也必须是一支胜战之师。因为唯有胜利,才能保证这艘民族复兴的大船安全驶向彼岸。

我们一定要明白胜利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知道胜利的艰难,我们也一定要明白胜利的原因。

无论过去多少年,这位排长的名字,都值得被记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