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德性政治的先河与巅峰,可以这样认为吗?

史学家经常说,周王朝开启了中国伦理政治与德性政治的先河,而且这个先河,很可能一上来就站到了巅峰位置。

在遭遇政治风纪败坏、秩序崩乱的时,中国思想家往往感慨“世风不古”,孔子一辈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古礼”,帝王或史学家在表扬德操高尚的士大夫时也常给予“古大夫之风”的赞誉,这里的“古”,一般所指就是周王朝时期。

为什么周朝在中国政治的历史溯源中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两千多年来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对周朝礼法推崇如许?有两个案例或许能反映出其中原因。

一个案例是武庚获封。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后,并没把商王后裔斩尽杀绝,在分封诸侯时反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继续管理商都朝歌一带,续嗣殷族,以安旧民。尽管武王此举具有明显统战用意,同时为防武庚叛乱,武王还在朝歌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分别设立了卫、鄘、邶等三个诸侯国为屏障,分别由管叔、蔡叔、霍叔等亲信掌国共同监视武庚,但是,在灭掉一个王朝后,有胸襟留下旧王血脉,使其续嗣前朝香火,并分封为故地诸侯,这样的案例周王朝之后是没有的。

第二个案例是微子获封。武庚就国后不久,武王驾崩,成王即位,因周成王当时只有13岁,还不能独立执政,就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掌管国事。管叔、蔡叔对此不满,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叛乱平息后,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因失职遭贬斥,殷商旧民也被迁往洛阳管教。虽然如此,在经历武庚叛乱后,周成王依旧没有残害殷商后人,反而在再次分封时,又封了武庚的伯父、纣王辛的兄长微子为宋国国君,封地为商朝旧都商丘,并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

灭其国却封其子,在其子反叛被镇压后又封其兄,这个胸怀,在后世有没有?

周王的这些行为,别说在后世封建时代再未出现,即便以今天的标准,绝大部分国人都会觉得宽容到不可思议。受后世文化浸染,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斩草除根”的后传统玩法。中国政治土壤经由秦汉后大一统和儒法两家两千多年翻种,已经演化出一套迥异于周王朝时期的政治价值体系。对周朝的宽仁、包容,后人虽心存仰慕,真正能做到的,一个也没有。

周王朝的宗庙礼法与分封制,和秦王朝开始建立的封建礼法与大一统制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文化模式,从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角度,后者取代前者并且能在中国实施两千多年,肯定有其更先进、更适用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从制度价值、道德层面,到底哪一个更先进还真难说。

所以,周王朝作为一个时代的开始,被后人称颂怀念不是没有道理的。仁这个概念虽然由后世儒家提出,但真正在国家政治中得以贯彻实施却是在儒家提出这个概念之前好几百年的周朝。

周王朝之后,随着儒法两家观念浸染日深,中国封建政治在权力维护上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等迷信血腥暴力。至秦汉及三国时期,旧王及其派系若足够幸运,尚可在交出权力、拔除政治根基后获异地安置,得一线生机。两晋后,几乎所有王朝更迭,不管是通过宫廷政变完成权力转换,或是以革命造反方式等暴力夺权,旧王遗脉及其官属几乎都难逃一死,有的被牵连甚至多达数十万百万之众。

清朝推翻明朝后,散布于全国的明廷朱姓后裔数百万被屠戮殆尽,凡明朝大小官员,即便降清者之后也没几个有好下场。

康熙47年,距离明朝灭亡已经64年,康熙还亲自下令处死了一个被称为三太子的人。被处死者据说是朱由检的三皇子朱慈焕,真假都没法确认,而且时年已是70多岁风雨飘摇的老人,对大清已经不存在任何威胁,即便如此,康熙也没有放过他。

如果这位老先生有幸活在周朝,有很大概率,他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可以在南京弄块封地、搞个诸侯当当,但是在康熙盛世,他必须得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