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的《新闻女王》,其实是部悬浮爽剧

在内娱剧普遍飘起一阵酸臭恨嫁风的当下,《新闻女王》中专注于树立大女主人设的编剧一出手,就让观众们憋闷已久的各种腺得到了疏通。

500

除了专治恋爱脑的毒蛇语录,《新闻女王》的“敢说”,还体现在剧中人物面对公共议题时的直言、犀利、不忸怩。

在一期节目中,眼前就是控告的机会,遭遇家暴的当事女性却出奇沉默。佘诗曼饰演的文慧心(Man姐)一语指出她们有口难言的困扰来源:

500

到这没结束,Man姐还由表及里深入探寻了这一现象的病发机制:

500

短短两句话,在微博可能得删掉一半的字。难怪观众惊呼:TVB再苟延残喘,也能给内娱剧带来降维打击。

不过,只有真的看了几集之后,才能明白,这些以截图和语录的方式轮番出现在热搜的优点,其实并不能掩盖TVB吃老本的事实

同样,也不能粉墨《新闻女王》在新闻环境勾画和女性形象塑造上的苍白与谄媚。

新闻编辑室外衣下的权斗剧

拍惯了职场、武侠、宫斗的TVB,头一回将镜头对准演播室,就把新闻传播学的概念翻了个遍,以此营运出它的专业性。

比如每集开头,《新闻女王》会以标准的字体搭配正红背景,刻录一句激励人心的正义语录。

500

而主播许诗晴,也是一上来就背了一通新闻论文,彰显她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500

但实际上,她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电视里,面临可信性未知的“香港富豪去世”这一消息,以梁景仁和文慧心(Man姐)为核心的两个团队态度截然不同。

注重时效的Man姐断言:其他电视台当下都按兵未动,如若她们能最早报道,“六点半新闻报道”栏目就会被当作信息源。在其他媒体一轮又一轮的转发中刷够存在感。

最终,Man姐命人将这则未经证实的消息播报了出来,播报这则新闻的,正是上一秒还在镜头前背新闻传播学论文,强调要多番查证信源的许诗晴。

熟悉美剧的观众或许一眼看出,这个情节好似是对《新闻编辑室》的“致敬”。

《新闻编辑室》有一集:CNN等众多媒体陆续发布了某女性议员去世的新闻。眼看电收视率正流失,制片人坐不住,要求主播立刻播报消息。

但同行却坚持:消息未证实,那她就还没死;只有医生才能宣布她死亡,新闻不能。

500

这不只是“发”与“不发”的问题,也是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取舍,或者说,是功利性和专业性的博弈。

而其中蕴含的,正是恪守操守的新闻工作者们对“人”——这一新闻主体的尊重。

《新闻女王》的“致敬”,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消息刊出,随着流量和关注的纷至沓来,Man姐做的不是继续查证,而是一遍遍翻看富豪公司的官方网站。

当看到网站自彩色变为黑白时,众人大松一口气。领导长叹:我们赌对了。

Man姐的团队也如释重负,于她们而言,这场电视台内部的派系之战,她打赢了。

虽然《新闻女王》每集都以“名人语录”和“专业概念”来包装,试图灌输给观众:这就是一部关于新闻理想的足够权威的职场剧,但Man姐们做的却只是把新闻和新闻中的人当作斗争工具。

要知道,Man姐可是编剧笔下的绝对正面人物。这实在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讽刺。

类似这样以“社会议题”为重要素材,实则不过是把它当作权斗幌子的剧集比比皆是。

13集中,女化妆师控告被男主播性骚扰。一下子让人联想到了这两年的METOO浪潮。能在影视中涉及这一议题,的确可贵,但到结尾,编剧的目的才昭然若揭。

这位控告者只不过是过于痴迷男主播,而恰好Man姐利用此事来试图把对手拉下马。

又是权斗。

可现实中的情况如何?2018年的报告指出,中国超过80%的女性记者遭遇过性骚扰,沉默的在半数以上。也曾有人向公司控告,却被男性媒体人们紧紧把握住的高层封锁消息,维权无望。

习惯为他人利益奔走的女性记者,在自己遭遇性骚扰时,却只能沦为“失语者”;而平时自诩公正、满口仁义的媒体人们,却对女性同事的遭遇置若罔闻。

这可不可笑?

但上述参差,编剧却一概忽略,只把“职场性骚扰”消解为“将对方斗下去”这一在现实情形中不占主流的阴谋手段。

有观众认为:影视剧不是纪录片,无需过度追求真实。

出于构建主题、丰富剧情的需求,影视作品的确会在现实之上加入一些艺术想象。但,过“度”与否、“度”在哪里,其实都要根据这部剧的具体类型和选用素材来决定。

《新闻女王》既然选择将“传统新闻编辑室”定为主题,并且把现实中曾凝聚大众关注的案例拿来改编为推动剧情的素材,在对具体事件的拆解和化用上,就必定要足够慎重。

毕竟,这些案例往往代表着一些人群实打实承受过的伤害。

仅仅为了娱乐观众,就曲解这些严肃案例,把它当作推动权斗升级的工具,本质是对当事人遭受的苦难的不尊重。

前段时间,电影《我本是高山》招致骂名,同样是这个原因。

现实中的张桂梅校长要挑战的,并不是学生的“抗拒心理”,而是大山深处由“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等理念层层包裹的封建文明。

可如此复杂的征程,却被编剧轻松化解为了“学生起初太叛逆,和老师对着干,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后又迷途知返”这样极具戏剧性却不符合真实性的老土逻辑。

它挑衅的,是人物原型切身遭遇和克服的苦难,也是每一位良心仍存的观众的道德观念。

一边借助宏大社会议题来吸引观众注意,一边又以极不负责的态度轻易消解它的严肃性,还不愿担负起乱编带来的负面评价,这不是对观众的pua,又是什么?

关于女性形象  TVB这次拍对了吗

《新闻女王》最早出圈,是由于剧中几个足够“人间清醒”的女性人物。

佘诗曼饰演的文慧心,工作中专业果断,在感情上也不拖泥带水。性和爱的边界,她看得分明:

有小奶狗相陪,却依然秉持“被睡过的男人11点就得走”的感情观念;面对床伴贴心准备的惊喜晚餐,下意识的举动不是表示感谢,而是让对方交出偷拿的钥匙,下不为例。

李施嬅饰演的张家妍,在面对律师男友“工作重要还是我重要”的致命问题时,连思考都不做,直接翻白眼去出工。求婚当天,亦把单膝跪地的男友和见证幸福的家人晾在一旁,赶去现场。

这和内娱剧里,激情喊着“他给我煮了一碗白粥,让我有家的感觉”,因此放弃家庭的恋爱脑女主相比,的确高到不知哪里去。

但比烂,尤其是和“至洼处”比烂,真的没必要。

乍一看,她们的确专注事业,至死也不恋爱脑,活出了女性的尊严。可如果和TVB过往的女性人物相比,《新闻女王》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却是极度失真的。

因为,她们太过完美,不单是外貌、性格和能力没有瑕疵,连工作经历、遇到的人也太过合辙。

但问题就在于,TVB中的女性,往往都是有“弱点”的。

比如演戏十年未获奖,一句cheap man天下知的钟嘉欣,她在《华丽转身》中有许多出彩的语录。

面对“我虽没有钱但我很爱你”的空头支票,她激情开麦:没钱,你英俊潇洒有什么用,没钱,你最钟意就是钱,几时轮到我?老娘值得更好的。

面对“男人三十岁才是黄金期”的普信发言,她冷眼回怼:世界上的天才,十几岁就已经功成名就。三十岁的时候,早他妈死了。

可清醒如她,还是会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徘徊,到底是像她说得一样,保持冷静,只要钱不要爱,还是遵从此时的想法,再相信一次爱情?

此举不是为了恶心观众,强行让女主依附于男性,也不是污名化女性,毕竟在结尾,司徒迪迪还是选择了逃离。

这只不过是真实展现出一名女性在感情问题中由于地位的不对等而可能会陷入的自我内耗。

就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纵使人生的大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真的遭遇了,依然会犹豫。

想尊重一个人,就要正视这个人真正会面临的处境。

内地的《重案六组》里,也有聪慧勇敢的独立女性形象。比如警官季洁,办案时保持理性,同样也会对事件中的弱势群体保持同理心。

500

编剧塑造人物时,没有让季洁成为金刚芭比,在和男性歹徒的斗争中,她依然会面临力气可能不如对方大的困扰,

但只有直面她的困境,才能真正体现她为此付出的辛苦和韧劲。

再看《新闻女王》,其中的女性人物好像和男性人物调转了过来,失去了她的“性别”要素。她们没有感情困扰,为了工作做出的最没下限的事是向女性领导一次次下跪。

你根本看不出一位职场女性,在男性们层层包裹住的领域,想要走到如今的位置,到底有多难。

这种人物塑造上的“绝对完美”,以及做任何事都轻而易举的设定,到底是对女性的肯定,还是对她们面对的困境和付出的努力的抹杀?

毕竟,这不是甜偶剧,而是职场剧,剧中女性在现实中也不是毫无对照,而是有大部分对应群体。

其实,正视女性的“性别”,保留她们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完美,对人物的塑造恰恰有利。

《粉红女郎》中,被称为“男人婆”的何茹男视事业为生命,不但打扮中性风,连性格也很大大咧咧。但她并非是心如铁板,毫无破绽的女强人。

何茹男答应了建筑师孙念慈的邀请,和对方假结婚,在相处中,真的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可她却明显能看出对方的犹豫。

这让她时而叹气,时而神伤。可这不会影响她的人生。在结尾,她选择坦诚,勇敢放手,继续寻梦。

这是真正有血有肉亦有尊严的女性形象,也是以大女主为噱头的《新闻女王》恰恰缺少的。

瘦死的「骆驼」比「蚂蚁」大?

很多人认为,在共沉沦的环境中,《新闻女王》已经实属不错,没必要批评,毕竟很多内娱职场剧,根本不能看。

但实际上,眼下看上去已没有下限可降的内娱剧,并不是一直如此,早在三十年前,内地就推出过以媒体人为主角的影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比起时刻把新闻概念挂到嘴边的《新闻女王》,《编辑部的故事》从不掉书袋,却每个细节都表露着编辑部的人对新闻专业性和媒体公正性的追求。

有一集,葛优饰演的李学东访问了保姆菊子,配图撰写了她的不幸遭遇,他想把这作为封面,牛大姐却立刻表示反对,理由是:不能以偏概全,她不利于正面宣传,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这说辞,是不是让你觉得过于熟悉?

但老陈却意见不同,他认为,再微小的个体,也有被看见的权利。而读者们,也自然有去看见的权利。比起以偏概全,更可怕的是个体的声音被泯灭在宏大的主流之下。

500

没有“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这样的套话,或“新闻应该追求公正”这样的学术说辞。可媒体人的追求、编辑部的态度,却直观呈现。

当然,《编辑部的故事》并不是凭空幻想出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它也会直视文艺工作者们在现实中面临的创作环境。

500

同样,剧中的女性形象,也都不是完美的斗士。在对女性议题的把握上,她们会有分歧,也会有理念上的孱弱之处。

500

图中的年轻女性和老大姐,相信你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照。

《编辑部的故事》并不是内地影视剧的“昙花一现”,而是那个年代,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常态。

当你将《新闻女王》和古今对照,和隔壁对照,就会明白,与其在矮子里找出一个稍微像样的,还自我安慰得过且过,还不如从过去淘金,或者去突破屏障。

结尾,我仍想强调:

吹毛求疵的目的不是全面抹杀。我同样感同身受人在忙碌之余只想找个爽剧轻松一下的精神需求。

我想做的只是呼吁,在文艺作品直线崩坏的当下,如果你还有余力,请试着从影视制造商精心打造的噱头中挣脱,依然保持敏锐,探讨、了解真正好的作品该是什么样的(尤其是,这些好的作品我们也曾拥有,如今却此消彼长)。

虽然无法正当思考,骆驼是如何瘦死,骏马又为何变成蚂蚁,但还是要试着去尽可能抵抗钝感的侵袭与审美的降级。

毕竟,观众的态度,才真正决定了以后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影视,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现实。

THE E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