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一号难求,儿科医生去哪里了?

儿科一号难求,儿科医生去哪里了?怎么办?
最近,从媒体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到,这段时间各地儿科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平均候诊时间动不动就达到十个小时。
2023年12月2日,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领导宣布,儿科门诊可增开午间夜间周末门诊。
没想到,新闻下面引来一边倒的嘲讽:可是儿科医生从哪里来?儿科医生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睡觉?要不要休息?
儿科医生短缺是全国范围内的事,而且由来已久。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每年增加80000名医生的情况下,全国儿科医生数新医改五年(2010年到2015年)来净减少5000人。
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年初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共有儿童医院99所,设置儿科的医疗机构共有35950个。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1.8万人,每千名0岁至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为1.46人。
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
这里还不包括资源不平衡分布。因为许多小医院的儿科门诊,是没有人去看病的。儿科医生短缺的危机,曾经在2017年底,一场流感而呈现在人们目前,为大众所熟悉。
当时的国家卫计委,对儿科医生短缺的招数是降低儿科专业入学分数线和儿科医生的执业医师考试分数!可惜,这招根本起不了作用。
这几年,虽然没有再次官方统计,我们到底缺多少儿科医生。但是,作为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人,最近几年,我们身边的儿科医生和兄弟医院的儿科医生,一直在减少。
有些大医院因为缺儿专业入学科医生,把儿科病房关了,有些医院把儿科急诊停了,有些医院,连儿科门诊都没有了。
只是,疫情三年,严格的防疫政策,全民戴口罩,防住了新冠病毒的同时,把流感之类呼吸道传染病也给防住了,所以,在前面3年,儿科医生短缺的现象,并没有暴露在民众目前。
如今,新冠已经恢复到了乙类乙管,曾经被被口罩挡住过的流感、支原体肺炎甚至还有新冠一起来了,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再次暴露无遗了。
儿科医生为什么会这么短缺?这是和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分不开的。
首先,做儿科医生非常难。一方面,儿童特别是幼儿,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不会表达自己的病史,所以儿科会被人认为是哑巴科或者类似于兽医科,诊断儿科疾病相对于成人来说难多了。
儿科病人的病情变化又非常的迅速,稍有不慎便会出事,出了事,医生不是挨打挨骂就是赔钱。
另外一方面,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个后果是,几乎每个家庭对孩子都非常宠溺。一个孩子就诊,后面会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父母,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长辈有意无意地会把对自己孩子病情的焦虑情绪转嫁泄愤在医护人员身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护士给孩子打针,如果一针没有打进去,往往会导致家长的辱骂或者殴打。医护人员没有得到法律必要的保障,这在儿科特别明显。
·我调查过很多医院儿科医生护士,其中大部分人挨过骂,小部分人挨过打。能够坚持做儿科的大部分医生只是没地方可去。最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儿科医生想要改行或者辞职去私立医院。
其次,儿科医生的收入非常低。你要知道我国大陆对于医生的定位就是白衣天使。把医生捧上白衣天使的神坛,就是要医生不用吃,不用喝,不需要用钱,不食人间烟火,不要养家糊口。所以有关方面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从来不用考虑医护人员的实际的合法收入怎么样。
长期以来我国大陆都实行以药养医的政策。有放在台面上的药品加成,还有放不上台面的药品回扣问题。在医生的劳动价值被严重地扭曲和压低之后,不管合法的非法的还是灰色的药品收入,总算是给许多医生提供了解决温饱问题的一条途径。医生们还能活下去。
但是你知道吗,儿科病人的用药量非常小,要靠药品的收入来补贴医疗技术收入的严重不足,门都没有。更何况,目前的药品,通过各种招标,价格已经压到了很低,药品回扣这一条路,已经被彻底堵住了。也就是说,儿科医生的收入,比起以前,还在下降。
另外一方面,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门诊挂号费和手术费等一些费用,却很低。以前,大部分医院和医生靠化验单和检查单的提成而活下去。现在也好不了多少。
因此很多医院,你去就诊会给你开一大堆的化验单和检查单。开很多化验单和检查单,一方面是为了防范越来越严重的医患纠纷,给医生自己保留没有做错的客观证据;一方面也是为了对付各地卫健委规定的药占比,就是医品费用占所有医疗费用的比例不能超标,超标就要扣医生的钱;更重要的方面是为了给医院自己创收。
不要说医生无德会多开化验单和检查单,国家没有财政拨款给医院,医生的医疗技术又卖不出钱,不通过开药来获得收入,不通过化验单和检查单来增加收入,医生和医院该如何存活?
儿童抽血化验很不方便,儿童不能做很多检查,因此儿科的化验检查本身就很少。再加上儿科的药品收入现在已经没有了,因此儿科医生的收入低到惨不忍睹。
儿科医生何以养家糊口?何以解决温饱问题?在中国大陆的儿科医生,要么去私立医院,要么改行,除了这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儿科医生的短缺只会越来越严重,其实急诊科和儿科处境完全相似。急诊科医生的短缺更严重。
儿科医生荒,只是大陆医生荒的一个缩影,只不过,这次呼吸道疾病爆发,让公众有了切身体会而已。
事实上,急诊科医生,早已经处于和儿科一样的状况,只不过,急诊科医生不够了,可以派其他科的医生去支援而已。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大陆医生的流失速度,一定会加快。
今天,我以一个临床医生的体会,来谈谈,有什么措施可以缓解儿科所面临的压力。
首先,引导和改变社会舆论环境,使全社会都呈现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医生的大环境。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尊重医生的传统,即使是在十年大乱的年代,医生也非常受人尊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医疗市场化改革,由于经费投入不够,国家给的政策就是以药养医。从此,医患矛盾开始尖锐。而媒体,批评甚至抹黑医疗行业,成了政治正确。官方媒体,只报道医疗界的负面新闻,少有报道医疗界的好人好事。
疫情三年,医生又成了英雄,媒体上,再也看不到有关医生的负面报道。但是,疫情一结束,针对医生的抹黑,又成了媒体的正确行为。前段时间,借助“医疗反腐”的名义,自媒体和官方媒体,干过多少让医护人员寒心的缺德事,大家都看到了。
一直以来,媒体偶尔有报道医疗界的好人好事,则完全拔高和脱离了医疗这个行业的实际状态。医生如果不妻离子散,不近人情,医生如果不穷困潦倒,就不是好医生,就不能感动中国。
CCTV的报道中,可以号称北京的一个B超医生,做10万例腹部B超而无一误诊。事实上,B超的诊断不是金标准,也无法确认有没有误诊。腹部B超,由于有肠道气体的干扰,有些时候,是看不到病变的,这就是超声的特点,腹部B超绝对会出现误诊。
医学上,作为金标准的病理诊断,还有一定的误诊率。事实上,美国顶级医院的误诊率,还有30%,这就是医学的本来特点。误诊是一门医学分科学,是医学的特点,因为医学还没有发达到解决所有问题。
官方媒体宣传好医生,拔高了医生的能力,说做10万个B超无一误诊,只会让不懂医学的群众提高了看病的预期,无形中,又给医患冲突埋下了祸根。
从我1993年考上浙江医科大学,开始关注涉医报道,从那时到现在,官方媒体二十多年如一日地报道医疗界的负面新闻。八毛门,缝肛门,纱布门,丢肾门,各种恶劣的涉医谣言层岀不穷,制造谣言的那些媒体和记者,无人受到过追责。
当然,这二十多年中,有一年的舆论环境,有过改观。那一年,就是2003年,SARS流行,需要中国医生去冲锋陷阵。那一年,吴仪副总理兼任卫生部长。医生还是那些医生,医生做的还是那些事情,可是,一年后,吴仪不再兼任卫生部长后,一切又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抹黑医生,又成了官方媒体的政治正确。
刚刚过去的疫情三年,又戏剧性地重现了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荣光。除了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媒体对医护人员的抹黑行为,就没有断过,什么行业能够受得了如此长期的负面报道?
舆论,从来都是被控制和引导的,希望以后的日子里,社会能呈现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医生的大环境。
其次,促进医疗法的立法。在我国大陆的医院里,骂骂正在工作的医护人员,根本不会有什么后果。甚至动手打一打医护人员,只要不达到轻伤,往往不会被追究。医护人员上班时间,没有安全感。这在儿科,最为严重。
从公开报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护士给患儿打针,一针打不进,可能挨骂,也可能挨打。儿科医生没有安全感的工作,怎么可能做好工作?立法方面,大陆可以学习我国的台湾省。在台湾,有医疗法,只要有人敢骂正在工作的医护人员,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更别说打医生和护士了。而且,打骂医护人员,是公诉罪。
第三,切实提高医护人员,特别是儿科医生的收入。这里并不需要政府增加投入。
多年来,我详细比较过我国台湾省和浙江省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医保给付(台湾叫健保给付)、医生收入、医疗费构成、病人自费和医院人员构成。以下数据,我已经反复核实。就拿外科最常见的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来说,两地医院的收费,医保给付、病人自费数额都差不多。两地住院总费用都是大约15000元人民币(台币折合成人民币)。但是,台湾公立医院的医生,在有月薪底薪(第一年主治13万台币,约26000元人民币,以后逐年增加,如,第十三年主治医师的底薪是18万台币,约36000元人民币)的基础上,能够拿到手术提成在2800台币,约560元人民币。私立医院没有底薪,提成约7500台币,约1500元人民币。而大陆医生,能够提成到50元,就很不错了。
原因在哪里?一个是费用的构成不同。台湾LC的总医疗费里,手术费是大头,麻醉费次之,药费很少,耗材费用不大,检查费不多。而大陆的LC费用构成里面,手术费和麻醉费少,耗材,检查费,药费是大头。同一国际品牌的耗材价格,大陆是台湾价格的3到5倍。
二是医院的人员构成不同。我们公立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大大超出台湾同级医院。我知道,有一家公立县人民医院,1700多名职工,行政后勤人员有数百人。
这种人员构成比例,是很多公立大医院的一个普遍现象。政府有关方面,敢改吗?
台湾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是公务员编制。台湾医生从当住院医师开始,政府就给底薪8万台币,约16000元人民币一个月,逐年增加,刚入行就已经可以衣食无忧。做儿科医生的住院医生,再额外增加补助12万台币每年。
我们的住院医生,虽说年薪3到4万元人民币,但到手的,只有这些孩子知道,说起来都是泪。
优待医生的政策,当然会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医学院校,医学才会后继有人。对儿科医生降分录取的蠢事,不要再做了!
最后,当务之急,打击医闹。
我呼吁,我们要关心儿科医生,让医生休养生息,不要杀鸡取卵。一旦出现医患纠纷,应该走法律途径,不能纵容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行为。
这一点,讲的人太多了,我不多说。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