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女性高收入者崩的太快太猛了,只不过舆论上把这个现象归结到了男女对立
来源:微博@sven_shi
你觉得现代中国,有多少比例的男性在婚恋中“有资本”能够不在乎女性赚多少?你粗看这个话题会觉得莫名其妙。怎么男人也在乎女性赚多少钱呢?现实中你可以想想普通人结婚的六个钱包买房,过去这些年房价日渐高涨,结婚要买房子,有多少男性有资本不在乎女方能拿出多少钱,能够和他一起还贷呢?
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大众普遍认为体制内的女性尤其是教师是一个很好的择偶对象。但是现实中去统计却发现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制内女性高比例的不结婚。为什么呢?
舆论上我们塑造的惯性肯定是这些女孩子在体制内有稳定的工作所以是因为“太优秀”而结婚困难。那么我们再想一个问题,体制内尤其是教师岗位,男女收入一样。同样的男教师得到的评价是什么?
同一篇文章里就有一段评价:
“现在优秀的男青年都去大城市了,回到小县城的都很一般,回小县城做小学生老师的青年,大多是在外混不下去的。”
同样收入的体制内男性教师,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来,所以被人看不起;可是女教师是因为太优秀所以找不到对象。
你发现里面的矛盾了吗?
关于体制内女性的择偶难,其实研究非常多。因为体制内的数据很详细。简单说就是我们过去有一套价值观,引导大家觉得家庭开支需要男性更多负担,同时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内部的劳动,并且包括生儿育女。
男人要多出钱,所以同样的收入,体制内的男教师就是被人看不起;女人要多出力,要做家务生孩子,所以一样的收入女性就足够优秀了。
但是这套体系已经被我们自己用舆论打破了。女性在家里面是不应该主动承担过多的家务的,生儿育女也不应该是女性的义务。我们在法律上设定了一个“生育决定权”,中国男性在婚姻中所谓的“生育权”只是建议权,而女性独享“生育决定权”。哪怕一个已婚的女人去给第三者生孩子,她的老公在中国法律体系下都无权拒绝。相关的法院判例我也全给过。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怎么要劝导这些男性要心甘情愿的为家庭多做转移支付呢?
这个问题是我们舆论目前的困境,你会发现新一代的男性,尤其是95后,越来越不愿意做性别转移支付。他们开始想着要把钱花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通过婚姻转移给女方,接着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人是发自内心的相信“没有儿孙我享福”。
而那些欠发达地区出现的问题又和发达地区不同。就像上面讲的,有能力有一定收入的男性都会离开欠发达地区。穷地方哪怕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女性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
而富裕地区的情况则不同,是高端就业岗位在迅速萎缩,同时针对女性的就业岗位萎缩特别的剧烈。从去年开始985高校就业明显出现了问题,一些专家给出的数据甚至一些文科类的985高校是女性签约率只有男性的一半。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些名校对应的往往是高端就业岗位。比如之前985的毕业生只要毕业想赚钱,去个教培肯定不难。教育行业也是典型的女多男少。目前就是行业没了。房地产市场也是过去重要的造富行业,目前是上下游集体崩掉。女性扎堆的设计和营销行业受创也都很深。
唯一能够找出来的,女性就业整体薪资和岗位都有所提高的,是医美。
你看着这样的情况就知道目前发达地区婚姻市场的难点了。简单说就是这些男性其实也当然在乎女性的收入。他们择偶时容易找到同等学历的匹配对象,但是他们一旦开始在乎女性收入,想要和女性比如说有未来,例如找个可以一起还房贷的对象。那么就会非常困难。
因为中国的女性高收入者崩的太快太猛了,只不过是我们目前舆论上很巧妙的把这个现象归结到了男女对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