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战争:一场埋下越南独立隐患的三国之战

最近中国组织中泰柬缅四国掀起的反诈行动,让中南半岛这个“中国后花园”成为关注的焦点。与缅甸和缅北果敢相接的云南,更是成为中国解决缅甸问题的桥头堡。数以万计的电信诈骗分子由云南入境“依警还乡”的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不过要是纵观历史的话,越南之于中国的地缘关系要远甚于缅甸。如果说果敢和缅北其他地区在历史上是否归属于中国,还存在模糊之处,那么自汉武帝征服南越国以来,越南北部有上千年时间的“北属时期”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就当下的国际局势来说,能够在西侧全线窥探南海的越南,价值也要高于缅甸,哪怕后者可以提供一条备份的印度洋出海通道。

关于越南的地缘重要性,并不是这篇文章所要展开的。相信对于许多中国网友来说,丢失越南这口锅该由哪个王朝背,会容易成为讨论的议题。

越南的北属时期,结束于宋朝初年,距今已逾千年。此后只有明朝在1407年–1427年间短暂完成过一次征服,但旋即遵循朱元璋的遗训,将越南列为不征之国。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定要探究谁责任最大肯定是一笔糊涂帐。

不过透过今天的内容,我们却可以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纬度,探究出中国与越南的地缘关系。你会发现在经略越南的问题上,云南所能发挥的地缘作用,甚至要高于看起来与河内更接近的广西。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500

一场由孔雀引发的战争

2013年底,越南首都河内以东的北宁省发现了一块镌刻有晋故使持节冠军将军交州牧陶烈侯碑,落款为建兴二年九月,也就是公元314年。内容则是纪念西晋交州牧陶璜。

这块西晋石碑是目前越南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汉字石碑。陶璜最初是东吴的交州牧。公元280年,晋军攻陷建康(南京),东吴末代君主孙皓降晋,并送信要求陶璜顺应天命。皇帝都降了,臣子再降不算失节。陶璜痛哭数日,方派人至洛阳请降。司马炎则继续让其担任交州牧,直至去世。

500

陶璜历经两朝,在交州呆了30年,威望甚高。他死后“举州号哭,如丧慈亲”,这块石碑就是其死后,当地士民为其立的纪念碑。只可惜晋朝始终是个不值得托付的王朝,三年后(公元317年)便为五胡所迫,南渡变成了东晋。

就这一过程而言,会让人感觉晋朝单纯只是接受了东吴的政治遗产,并没有做什么。不过把时间前移十几年,你会发现晋吴之间曾经在公元265—271年间,在越南北部的交趾郡进行过一场长达6年的战争。如果进一步研究这场战争的地缘背景,我们还会发现,它为后来中国失守越南,埋下了最初的隐患。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整个事件的起因竟然是30只孔雀。公元262年,距离曹魏灭蜀仅一年之际,东吴皇帝孙休派人前往交趾征调孔雀等土特产,并要求派人护送。当地民众看到使者到来,认为事情决不止是征调孔雀这么简单,尤其之前太守孙谞已经征调了一千多民夫前往建康,到现在人都还没有回来。

在这一背景下,交趾郡吏吕兴于率众起事,于公元263年夏天杀死太守和使都试图独立。为此我们可以将这场发生在越南北部的战争称之为“孔雀战争”

两汉在越南北部建制了交趾、九真、日向三郡,合称交趾三郡。由于地处帝国的最南端,天高皇帝远的交趾在东吴治下,也是有着多次地方官吏叛乱的记录。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在吕兴叛乱的当年冬,就传来了魏国灭蜀的消息。于是吕兴便当即联系魏国,表示愿意归顺。

叛乱者寻求外援是人之常情。当年诸葛亮前往南中平叛之前,叛乱的南中豪强就曾接受东吴的交趾太守士燮招抚,表示愿意臣服东吴。这次的情况其实正好相反,因为吕兴从政治上看是向曹魏请降,但实际操作上是通过原蜀汉统管南中将领霍弋表示投降的意愿。

蜀汉灭亡时,霍弋跟陶璜一样原本都是不愿降的,都是接到了主公的命令才放弃抵抗。此后曹魏当即加封霍弋为南中都督,继承镇守南中。三年后(公元266年)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霍弋也随之成为晋朝的南中都督,受命世守南中。乱世之中,不背弃故主、能保一方平安,忠义便能两全了,而这种忠于职守的做法,也是新主所需要的。

500

现在回到孔雀战争的问题上来。南中当年叛蜀时,会通过交趾归顺东吴;而这回交耻这回叛吴,又能够通过南中降魏。意味着这两个地方一定有密切的地缘关系,尤其是道路相通。用现在的行政区划对应,就是云南必定与越南北部联系紧密。

中国人在形容两个地方关系紧密时,时常会形容为“山水相连”。越南北部与中国就是典型的山水相连,只不过具体到中国这边的省份,广西与越南属于“山相连”,中间隔着以十万大山为代表的山地。如果从广西和广东入境越南,最便捷的选择是由海道行船。

正因为如此,东吴在这次平叛之时就把交州分为了两部分,两广地区的四个郡单独建制为“广州”,交趾三郡则继承了“交州”这个名称,始称“交广分治”。

500

云南与越南北部的情况则属于“水相连”,发端于云南大理的元江,在流入越南境内后更名为红河,并最终在越南北部形成以河内为中心的红河三角洲平原。由于有水道相连,三国时期南中与交趾的贸易往来是十分密切的。

 

500

顺便说下,征收孔雀虽然只是个导火索,但从东吴的皇帝特意派人来交趾征收孔雀这事,也能看出东吴气数已尽。要知道当年士燮收罗各种交州的奇珍异宝进贡给孙权,孙权都不动心,只有送上从南中豪强那里买来的滇马时才会真的开心。到了末代吴主,却因为30只孔雀差点丢了交趾也是没谁了。

再把话题拉回到这场战争来,曹魏这边肯定是乐见能在东吴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的。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霍弋。不过往来传递消息需要时间,准备南征也需要时间,等到霍弋的兵马在公元265年顺河东进时,吕兴已经因为内哄在前一年被手下杀了。

吕兴虽死,但交趾三郡并未降吴。东吴这边因为担心北边安全,也要等到公元268年才能集结大军南下平叛。于是霍弋派出的兵马还是代表魏国接收了三郡,同时霍弋则上表保荐南中人爨谷为新的交趾太守,并在吴军到来之前拿下了南边的九真、日南两郡。

在等待大战的过程中,司马炎完成了代魏。即将到来的战争变成了“晋吴交趾之战”。

公元268年,东吴远征军第一次对交趾远征以失败而告终。次年再次发兵,依靠当时苍梧太守陶璜的出色发挥,苦战两年终于收复了交趾三郡,陶璜也因此被加封为交州刺史。只不过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蜀汉旧将们与东吴诸将的血都白流了,最后一股脑都在公元280年归了晋。

成也云南,败也云南

回顾整个孔雀战争,战争前后的三次政权更迭并不是重点,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两个地缘现象。首先是云南与越南北部的地缘关系,尤其是云南之于越南北部的上水优势,第一次在战争中得到了展现。从0到1永远是最难的,有了这个开端,日后交趾再叛的话,就不用只是寄希望于两广通过海路来平叛了。

后来在明成祖朱棣犹豫要不要南征越南(时名安南)时,最大的主战派也是来自云南,特别是世守云南的沐家,而不是两广的官员。沐英次子沐晟在南征时,则成为云南方面军的统帅,与南下的中央军配合作战。

其次,霍弋这边的政治身份虽然换了三次(从蜀汉到魏,从魏到晋),但他的基本盘一直没变,那就是当日被诸葛亮收伏的南中豪强。

南中豪强在史书中被称为“南人”,是两汉四百年南迁至云贵的汉人统称。等到东汉末年已经形成了爨、孟、李、董、雍、毛、朱、吕八个大姓。蜀汉的统治模式是,南中的都督由成都这边派出,具体的各级地方官职则由这八大家族瓜分。至于谁家的份额更大,诸葛亮是有套非常好的手段的。

南征结束后,诸葛亮从南中迁徙了一万余户南中蛮夷到成都平原作为兵户。并由这一万户内迁蛮夷的壮丁组成了一支山地特种部队——“无当飞军”。一出祁山后,身为巴人后裔且善长山地战的王平就因为街亭之功,被诸葛亮任命为无当飞军的统帅。

无当飞军在经济上是由南中各大族供给的。简单点说,无当飞军的每一部分,都会有相对应的南中大族认领。这些蛮夷特种部队在前线立的功,决定这些南中大族在南中的政治地位,同时所有权和使用权又在蜀汉这边。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蜀汉白得一支特种部队;蛮夷有地方施展武力赚军饷、军功(呆在山里也是彼此争斗不断);南中豪强们又有了获取政治地位的阳光大道。实在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再把话题拉回来吧。刚才说了,霍弋任命爨谷为新的交趾太守,而跟随爨谷东征的牙门将军被记录下来的有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七人。你对照下刚才列出的南中八大姓,就会发现这八个人全是南中大族。

由于霍弋受魏晋两朝所托世守南中,所以霍家最后也成为南中大族。只不过等到晋室南迁,东晋中央政府无法给予霍家有力支持后,南中各大家族的内部倾轧愈演愈烈。到东晋立国20多年后,就只剩下霍家、爨家,以及当年作为南中豪强代表,被诸葛亮收伏的孟家了。

当魏晋南北朝之乱终于结束,中央之国的历史推进到隋唐第二帝国时。三国时代的这些南中大姓,就只剩下爨家了。虽然这数百年来,仍以中土各王朝为正溯,但爨家能够生存下来的秘诀,其实是更多与当地蛮夷部落首领通婚壮大自己。用当下的语言形容,就是完成本土化。

于是在唐朝眼中的,爨家俨然已经是蛮夷了,“爨”这个字甚至成为民族之名。不过由于之前的历史,部分蛮化汉人和汉化蛮人的文明程度明显要高,所以被归类为“白蛮”。相对应地,那些仍保持原始部落状态,基本没有汉化的云贵土著部族则被称为“乌蛮”。以爨为名的部族也被分为“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 ”两种。

公元8世纪初,大理地区的6个被合称为“六诏”的乌蛮部落,在蒙舍诏的兼并下统一,建立了统治云贵地区一个半世纪的南诏国(738年—902年)。为了与唐王朝相抗衡,以大理和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不光将文明程度更高的白蛮吸收进来,成为官僚机构主力,更不断向唐王朝控制下的四川等地发动战争、劫掠人口。

500

考虑到南诏国身处红河上游,过往又有晋吴交趾之战的成功先例,南诏国在唐懿宗李漼当政的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十一月至874年十一月),两次顺流而下远征交趾。尽管已经势衰的唐王朝还是努力夺回了交趾的控制权,但南诏的这两次远征,却让交趾损失了15万人口。而这些被杀和被劫掠回云南的人口,大多又都是世居交趾的汉人。

公元907年,南诏国为权臣所颠覆为新的“大长和国”,之后又更迭为“大义宁国”,最终在937年,由大家通过金庸小说而熟悉的段氏家族,建立了国祚长达300余年的大理国。此后不久,中原王朝结束五代之乱,在公元960年进入勉强称得上大一统王朝的宋朝。

由于唐末和五代之乱,中原王朝已经无力向交趾补充进新的北方人口,此后控制今天的越南北部的,便成了当地土著。要是参照南中豪强的变迁,可以说这一地区在南诏之乱后,也开始进入了脱离中原、构建独立意识的“白蛮”时代。

公元968年,当地土著出身的丁部领建立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本土王朝“丁朝”,正式结束了其北属时代。如果接下来作为中原正溯的宋朝足够强大的话,那么此时还能够制止这一进程。

只可惜宋朝不仅必须在北方应对辽、夏等国的压力,更没办法从大理国手中拿到云贵高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越南在此后的历史中,完全建立独立的国族认同了。以至于后来的元、明、清三代,都无法逆转这一进程。

结语

将历史上的中国失去越南的起因,归结于一场三国末期的战争肯定是不严谨的。这段文字更多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云南在经略中南半岛的历史问题上,所能发挥的作用会比想象中更大。

至于越南最终为什么脱离中原王朝,除了中原王朝长期不能透过云南辅助经略以外,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气候。云贵地区由于纬度和地势更高的原因,除了最南端的西双版纳一带以外,都属于温带气候区间。尤其因为山地气候凉爽,还能成为南方唯一的集中养马地。这些特质都让后来的元、明、清三代,有动机、有能力经略云贵。

反观越南北部,则整体属于更难适应的热带气候。以霍弋代表魏晋经略交趾的这几年来说,仅仅6年时间就已经更换了三任交趾太守,有两任太守到任后不久就病逝。这意味着,无论哪个朝代想经略越南北部,都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当千年积累被从云南而来的力量彻底破坏,后来的弱宋又给予越南足够时间建立国族认同后,再想回天就难了。

与此同时,云南的地缘空间也因为中原王朝失守越南北部而彻底改变。由于可以通过红河出海,唐代及以前存在一条“安南通天竺道”。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的商品,可以经由船舶由红河口入交趾,然后上溯至大理地区。然后再在云南境内对接“蜀身毒道”,打通与印度和缅甸地区的贸易通道。

南诏—大理国的这段独立史,以及越南脱离中原王朝的现实,使得这条可以绕过南海与马六甲的贸易通道断绝,云南也失去了一个可以通过中央政府调配打通的,通往南海的出海口。

 -The End

文章首发: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