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松弛感的孩子?

如果说知识是可以通过“传授”的方式从一个人教给另一个人的话,那么性格的培养基本上靠的就是影响。这就如同是你去了一个单位工作,如果单位领导的性格很和善,对你们说话都是笑眯眯的,遇到紧急工作也从不逼你们,那么你的脾气大概率也不会差。反之,如果单位领导的是个暴脾气,动不动就骂员工,那么员工要么变抑郁,要么脾气也会跟着暴躁化。在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单位的领导气质的确是会影响这个部门的工作风格的。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比较松弛的人,那么就算你能掌握所谓的“教育方法”,但这些也只能管一时。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你的一言一行中,那些不松弛的东西肯定还会体现出来。长此以往,这种“双标”显然是不可能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的。

我个人觉得在生活和教育中没必要过于夸大松弛感,因为松弛感能代表的也只是一种人生的活法而已。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半要归于家庭,另一半也要归于学校。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父母的态度是松弛的,但是同学、老师的状态都没那么松弛,那么家长一个人在那儿使劲,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从现实来看,如果以孩子的性格为最终的教育评价标准,那么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一定能保证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性格的。在现实中,一个性格暴躁的父母养育出一个性格温和的孩子,或者一个好好说话的父母养育出一个脾气暴躁的儿子,这都非常正常。因为在一个人的性格成长中,不确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在这个问题下,与其说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有松弛感的孩子”,不如说“家长如何保持一个适度的松弛感”。因为在家长自己无法改变原有性格的前提下,任何以改变孩子的性格为目标的功利化培养,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我个人看来,家长应该松弛一点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松弛感的孩子,而是让孩子可以在一个相对松弛的环境下长大,留下一个更好的童年回忆——毕竟,每个人到世上也就这么一遭。

假如家长本身并不是那么松弛,也不完全是坏事。一方面,人在成年之后,思想观念都已经基本定型,除非遭遇重大变故,否则很难改变。如果一个人本就不松弛,强行转变是很难的。另一方面,教育和影响孩子本就有不同的方式,也不止有“松弛”一条路。

现实中很多改变孩子的失败,往往源于家长在违背了自己的本性的情况下,强行去改变孩子。如家长本人对学习本身就不怎么感冒,下班回到家就打麻将、打游戏,却偏偏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还摆出大道理说“你不好好学习,你这辈子就完了”,孩子大概率是不会听的。并且,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让自己“松弛”,往往也可能变为“放纵”。

从根本上说,“松弛”与“放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松弛”本身依然是一种控制——就如同骑马一样,可以不那么紧勒住缰绳,让马更自由的跑,但这种“自由”背后依然要有缰绳,特别是在马可能走错路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及时勒紧。这也就是说,“松弛”意味着一种更高层次的控马技术,而不是说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想“松弛”就可以达到“松弛”效果的。

归根结底,生活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孩子的生活,孩子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真觉得“松弛感”是一件好事,那么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松弛一点——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而你的人生也只有一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