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生,家在浙江的县城,从吃、穿、住三个方面说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
【本文来自《美国人对越战反思挺多,但对朝鲜战争总一笔带过,这场仗到底暴露了美国什么软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就怕被祸害了
- 既然你要掰扯,我给你好好说一下。
我娃今年8岁,10后。
我40岁,83年的。
她爷爷奶奶,50后。
她祖祖,是20后。
我小时候,衣服通常只有一套外套,秋天加秋衣,冬天加毛衣,外面就是那么一套衣服,没什么多余的衣服可以换洗。
唯有夏天好,短裤和背心穿,但是短裤和背心是作为内衣内裤那种的存在,实际上还是那一套。
这样的生活不知道你经历过没有,反正衣服就只有一套,根据天气冷暖,增增减减,以至于我特别讨厌冬天,衣服要穿四五层。
羽绒服和棉衣是没有的,我们这边过冬,只有春秋裤和毛衣,再冷,就穿两件毛衣。
说到毛衣,我最讨厌高领毛衣,因为非常紧,脱一次哭一次。
你说的人口增加几亿,是我的父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那时候人口增加,但是温饱并没有解决。
至于1920年代活下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容易。
我外爷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也就是说,我能够存在,都是极小极小概率的存在。
我来补充一些情况。
我年纪跟老哥差不多,84的,家在浙江的县城,外公外婆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当时是县里的机关领导;父母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父亲也是机关干部(那时还不叫公务员),妈妈是医生,应该算是沿海地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了。
吃:10岁前一直住在机关宿舍,一半多的时间吃食堂,早先还需要用饭票粮票,大约有一半的时间能吃上荤菜。我特别爱吃大块肉,类似现在沙县小吃的大肉,家长每次都会告诫我吃一半,剩一半到下顿吃;一顿吃完了,下顿就没有了。那不是哄小孩的,说没有就真没有,饭票用完了。在家里吃饭也是一样,硬菜都要剩一大半,后面几天慢慢吃。我外婆做酱卤鸭是一绝,只有过年才做,每次我都要把残留在盘子上的肉冻舔干净,绝对意义上的光盘,家里人至今还拿这个开玩笑。鸭子是自己家里养的,没错,宿舍楼后面有个竹林,老干部们扎了一圈棚子,几乎家家户户自己养鸡鸭改善生活。唯一能敞开吃的是螺蛳,浙江溪流池塘多,螺蛳便宜,农民捞上来摆摊换点小钱,不用票。自己剪屁股,人吃螺蛳头,螺蛳屁股喂鸡鸭和猫。我现在都特别爱吃螺蛳,周末晚上弄盘酱爆螺蛳,喝点小酒,看看球赛,简直人生顶级享受。
穿:一般过年有套新衣,其它衣服要么旧衣服各种魔改,要么买布料毛线,家里的女性自己做。外婆妈妈阿姨人手一台缝纫机,毛线也织的很溜。印象最深的是球鞋,我长的快,脚大,又爱踢球,球鞋每次都是大脚趾那先破洞,找鞋匠补胶皮一层层打补丁。
住:宿舍楼是4或5层楼砖结构,二室一厅,没有卫生间,用马桶。楼不知道盖了多少年,多处裂缝。特别是阳台和房间中间的地面,后来在每一层的阳台都焊了根钢管撑住。洗澡有大澡堂,但是没有热水,冬天要带着澡盆,去食堂打几瓶热水才能洗。非必要不开灯,省电费。家里的物件都是很珍贵的,不小心打碎个碗都要挨顿揍。
这些都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比我小3岁的表妹基本就没这些记忆了,90年代确实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难怪楼里都有很多人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