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宋朝的角儿,突然想起广东人过年时的油角,但那个不作主食只作零食

【本文来自《今年春节期间去兰州拉面店用餐,店员小伙子边干活边接了一句:“我们不过春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已知天命
  •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看到宋朝的角儿,突然想起广东人过年时的油角,但那个不作主食只作零食。

500

以前逢过年时就要炸一堆这样的油角、煎堆、蛋散、麻绳、牛耳壳等,用来拜神、作零食及作拜年手信送给亲朋。

现在基本没人这么做了,影都不见,年轻一代基本不知这是什么。

这种才是宋朝的角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