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学意义上讲,这座城市才是中国的“中心”

都知道,伟大的首都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国际性的前沿大都市,其经济发展亦不容小觑。

而且,首都北京自古以来战略地位就很突出。

无论从地理区位还是人文积淀、发展潜能来说,北京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国的“中心”。

但是,从神学这种比较玄妙的角度看,这座城市才是中国的“中心”。

01

最早的华夏故都

“尚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精神,中庸、中和、中正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境界。“中”的观念由来已久。

500

古代中国“天下”观|图出自网络

在古代,“天下”一词由主要指天以及周王国诸侯(诸夏)之政治地理范围扩展到其他地区。

战国时期,狭义的“天下”等于九州、中国,广义的“天下”等于九州加上四夷。

“天下”一词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由最初的地域空间概念发展为国家政权概念,再到体现人文情怀的概念。

《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尚书·召诰》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这个“土中”“天下之中”是一个意思,均指洛阳城。

500

灵台天文遗址|图片出自网络

传说的夏朝遗址二里头,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在如今的洛阳偃师市。也就是说,洛阳除了“天下之中”,还是华夏最早的故都。

最早的城市总是离不开良好的水文环境,在洛阳偃师南洛河接纳了伊河,再于巩县一道注入黄河。

有水还有山,洛阳地处中原,西过青要山而有三门峡,出函谷关入关中八百里秦川,南过伏牛山而有南阳、平顶山,北有济源、焦作,过王屋山、云台山而入晋中,东过嵩山而有郑州。

以地势来看,洛阳是盆形地理,总体地势西高东低,符合我国山川大势地局。北依太行,南望伏牛,西有秦岭,东有嵩山,系秦岭来龙横结。

500

洛阳周边地理环境|图出自网络

后有太行山隔河玄武,前有伏牛山驯服,西有秦岭化白虎来抱,东有嵩山化作青龙来护。

正所谓后有玄武垂头,前有朱雀飞舞,左有青龙昂首,右有白虎驯服,真是明堂宽广,可容千军万马,万山来朝,山水融聚,水口山环水绕,层层紧锁。

这样的格局正是紫薇垣局在天成象地成形真实写照,北辰一星天中尊,上将上相来相应,太乙天乙来守门,四神八将都来护,万山朝拜天地君。

因此,刘邦在秦末诸侯烽火中笑到最后,目光瞬间就投向了洛阳,希望将此作为汉朝的都城。

500

紫微垣|图出自网络

然而谋士刘敬从更为世俗的角度出发,指出秦朝据关中而定天下,所以刘邦定都长安。

经过汉末赤眉、绿林的扫荡,长安城变得破败。中兴汉朝的刘秀因为自身出自南阳,就顺位选择了洛阳作为都城。

刘秀君臣营造的洛阳城,形制整体为南北长方形,分为南北两个宫城,其中南宫南临洛水,南、北宫之间以楼阁复道相连,相距七里,所以汉魏洛阳城比目前城墙呈现的10平方公里的要大得多。

汉明帝刘庄时期,佛教东传,洛阳有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02

魏国的旧都与新都

但哪怕东汉已经将洛阳作为都城,当时的名字却是雒阳。

因为汉朝以火德旺于洛,火忌水。所以,将洛字去水加隹,“雒”通“烙”。

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变“雒”为“洛”。

正是曹丕为代汉所作的舆论准备,让洛阳这个名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500

白马寺|图出自网络

洛阳“天下正中”的概念成为一时流行,无论是诸葛亮言:“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还是孙权“郊祀当于土中”,指的都是洛阳。

哪怕孙吴的末代帝王孙皓依旧做着:“庚子岁,青盖入洛阳”的美梦。

作为曹魏的都城,成了魏晋玄学发端的大本营,虽然有司马氏代魏的血雨腥风,但也有传唱至今的魏晋风流。

随着八王之乱开启了动乱时期,洛阳处于南北对峙的前线,不再是割据政权的首选。

但当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迫不及待将都城迁到了洛阳,以此拉开了汉化改革的序幕。

500

孝文帝雕塑|图出自网络

巧合的是,曹魏、北魏都叫做“魏”,孝文帝的宫城遗址也是在魏文帝、魏明帝的基础上营建。两个魏在洛阳形成了时空交汇。

北魏皇帝笃信佛教,早在平城时期,就修建了云冈石窟等佛教建筑。

迁都洛阳后,北魏又在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成为洛阳今天最大的文化符号。

洛阳还是当时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经济。

它见证了商业活动的繁荣,文化的交流的广泛,以及科技的传播。这条丝绸之路也有其特殊之处,它是在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关系紧张的环境下保持活力的。

500

龙门石窟|图出自网络

它的存在,不仅仅体现了一种物质贸易,更代表了文化交流、思想交融,是一种世界大同的理想象征。

各种文化、信仰和知识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到印度的佛教,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到中亚的宗教,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一座永宁寺的兴废作为微观视角,给人们展示了当时洛阳城的繁华。

南北朝双雄高欢、宇文泰的数次大战都在洛阳周边,惨遭战火蹂躏的洛阳免不了让人触景伤情。

500

东西魏大战|图出自网络

作者正是基于北魏动乱后的洛阳有感而发,对战乱有种无能为力的感叹。

不过,决定洛阳如今地位的一次兴废还在后面。

03

因唐兴,因唐灭

隋文帝杨坚虽然定都长安,但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唐朝虽然都城也在长安,但洛阳陪都的地位始终存在。

而且,因为关中无法供应隋唐两朝庞大的官僚体系,许多办公场所干脆就设置在洛阳。

因为洛阳的漕运,可以保障物资供应。就是唐朝中枢机构包括皇帝在内,每年也会固定在洛阳办公一段时间,称为“就食”。

武则天建立武周的岁月中,洛阳就是神都所在,她在隋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洛阳城。

500

隋唐洛阳城遗址|图出自网络

那时的洛阳城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等八座城,按照“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南北轴线成“一”字形,整个城市十分对称,尤其是中轴线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北京。

然而,洛阳虽因漕运迎来了复兴,但它的地位却受到了开封的强力挑战。

不过是因为历史的积淀,每个王朝对洛阳都有默契的向往。

直到后唐王朝因为石敬瑭联合契丹入寇,末代皇帝李从珂的自焚不仅带去了传国玉玺。

熊熊烈火中,洛阳城被毁.,洛阳城因为隋唐而起,因为后唐而灭,缘起缘灭都是唐,洛阳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做过都城。

500

契丹灭后唐示意图|出自网络

正是因为如此,五代的其他王朝包括宋朝就直接选择定都开封。

宋以后的洛阳,成了退休的士大夫置办产业的地方。与开封相比,洛阳的房价和物价较低,且周边的优美风景与浓厚的文化氛围,又能满足士大夫身心愉悦的需求。

在王安石、苏轼登上政坛和文坛之前,北宋的两任文坛盟主晏殊、欧阳修都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

范仲淹建议宋朝迁都洛阳,富弼退休后在洛阳亲自设计营建富郑公园,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资治通鉴》。

文彦博退休后回到洛阳,也效仿白居易的“九老会”,拉着富弼、司马光组建了一个叫“洛阳耆(60岁以上曰耆)英会”的群。

500

耆英会局部|图片出自网络

这些须眉皓白、衣冠不俗的老人,对洛阳的名园古刹、水竹林亭建设有着推动作用。

宋以后的北方大部分时期是胡人政权,洛阳和整个北方的文脉都被南方超越。

民国时期,一度把洛阳作为河南省会,但发觉洛阳始终不能恢复到昔日荣光,其重要性被异军突起的郑州完全取代。

昔日的洛阳在建国后更是一度被当作重工业城市,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就建造在洛阳,使得洛阳一举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现代化城市。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洛阳的经济发展已经彻底被东部沿海甩开。

04

隐士风范

不可否认的是,“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500

河图洛书|图出自网络

洛阳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大放异彩。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

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多客家人祖居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祖根文源。

是以,洛阳人似乎见惯了大风大浪,与如今南京、西安还在努力进取不同,洛阳完全心境恬淡,毕竟这是见惯了古今荣辱兴衰的地方,洛阳,不是破落贵族,却是真正的隐士,笑傲江湖。

参考资料:

文史宴《从神学意义上说,哪座城市是中国的中心?》

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古代“天下之中”的演变》

易道承《来看“十三朝古都”洛阳,你所不知道的地理格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