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掉入到《我本是高山》剧组设置的议程里?
我们是不是掉入到《我本是高山》剧组设置的议程里?
目前,电影还在点映阶段,去看了的观众走出影院后在社交媒体上发言,称对影片主创就张桂梅事迹做的一些“艺术化加工”不能接受,引发全网大讨论 。
注意!是一些,不是一处。
但是这几天从编剧到导演,再到主演海清的回应都只谈了酗酒母亲这个角色的争议。
首先是网友这一方说酗酒母亲应该是有原型的,张桂梅某位学生受访曾谈到自己的父亲常常酗酒家暴,“明明有原型却更改性别,这不是‘男锅女背’嘛”,而且主创们真的亲自到农村走过吗,看看酗酒的群体里,到底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
网友还说,农村的女性是极为重视孩子教育的,但凡有点钱都会花在儿女的身上,都不会去买酒喝,真到了绝望之境,也会以非常极端的方式结束个人生命,而不是一边自暴自弃,一边又苟活着。
紧接着就是主创们出来回应。
其中一位编剧是如何辩驳的,就不再帮大家回忆了,总之是非常失态。
在路演现场,导演回应,“在当地走乡串寨实地调研,我们所看到的,在那样的一个山区,类似的情况很多,甚至有远比画面里呈现的更不堪的情况。”
海清也是这么解释的:前期采风期间看到了当地有这样的情况,我们选择母亲的角色,首先她本来就是受害者,被丈夫抛弃,她这种所谓的堕落,无法给予孩子爱,到最后想表现张老师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母亲的救赎。
目前的情况是,支持电影的一方拿出纪录片中,张桂梅家访时遇到一位妈妈问她有没有喝酒的画面,强调主创们的回应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反对的一方也摆出数据,称不要拿极端个例当做普遍情况,“丽江华坪农村女性的风评被害”。
一直在酗酒母亲这个角色上纠结来纠结去,其他的争议似乎也就被忽视了。
小风想说的是,张桂梅的事迹离观众并不遥远,很多细节,我们都很熟悉,甚至可以说是头头是道。当一部打着“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名义的传记影片上映后,观众自然而然地会对照现实进行比较。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因此大家乐见于影视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加工,也非常期待张桂梅曾经讲述过的那些催人泪下的事情被拍摄成画面会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说,张桂梅曾经谈到华坪女高面临解散之际,她带领几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这件事情光是看文字,听张桂梅转述,就很让网友感动了,结果从目前的反映看,影片中的呈现略显敷衍,因此舆论自然是出离了愤怒的,也因此质疑片方有没有用心,是不是只看中了张桂梅事迹的商业价值。
论迹不论心的话,整个口碑大翻车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张桂梅身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座金山银山,片方不去她的生平中挖掘素材,而是“忙着”做些有的没的。
又比如,张桂梅对亡夫的情感可不可以挖掘?当然可以,但不宜喧宾夺主。
影片的主轴肯定还是在张桂梅的信仰上。
更何况,张桂梅追忆两人相处画面时谈到,她的丈夫生前的爱好是拉二胡,最喜欢的歌曲是《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而不是跳什么华尔兹。
再多说一句,艺术虚构可以存在,但在创作之初就需要考虑能不能说服观众的问题,等到真正和观众见面、引发争议了再做找补,再在戏外做解释,那本身就说明这个创作是失败的。
回到事情的原点:当我们争论《我本是高山》时,我们在争论什么?
红网有一篇评论回答得很好,这里借用一下:
其一,争论的是女性困境怎样被看见,如何被表达。作为华坪女高的校长,张桂梅所面对的从来不仅仅是教学的课题。要讲张桂梅,就不能只讲张桂梅,而是要从她的视角看到大山里的女孩怎样留守、怎样辍学、怎样遭受暴力、怎样小小年纪结婚生子,最终留在大山中代代延续如此的命运。张桂梅建立华坪女高的坚韧之举背后,正是对深山中女性之困的深刻洞察与坚定反抗。没有对现实的真切反映,就做不出有分量的作品。因此,这样的现实值得被看见,应当被记录,更应该在艺术创作中以深刻的人文关怀视角,经过仔细斟酌后予以恰当的表达。
其二,争论的是人物故事的立意高度、共鸣尺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信仰是张桂梅克服难关、始终坚定信念的精神支柱。如何在创作中把握信仰高度、引起广泛共鸣,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同类型作品中,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就因其人物刻画鲜明入微、事件还原、立意深刻受到广泛好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应当相信观众,无论是最易共情的家庭亲人之爱,还是思想深处的信仰之力,只要表达足够真诚,观众必定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在立意高度与共鸣尺度的最佳点中感知心灵的震撼。
其三,争论的是观众期待的主旋律“应该是什么样”。近年是我国主旋律影视的集中繁荣期,各类主旋律作品层出不穷,质量褒贬也各不相同。《我本是高山》引起的讨论,正是不同观众对主旋律作品期待的集中表达。事实证明,观众会为好题材买账,也比任何人都更期望好题材得到“好运用”。主旋律从来不是绑定原型、导向和模板就能轻松通往成功的捷径。相反,正因为是主旋律,才更需要精雕细琢人物刻画、融入饱满的热情与真心,将观众吸引到宏大叙事中来。众口虽难调,但向善向美的期望一致。主旋律的未来之道,就在众口之中。
处于风口浪尖的《我本是高山》主创团队,唯有直面观众困惑,回应好上述争议,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