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时候是没有菜系这个词的,那时候的菜谱分类是按照省份来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鲁菜”输在哪儿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647939161481
鲁菜一点也没有输,在山东地面上无论是在青烟威的胶东地区,还是在济南以西的鲁南鲁西鲁北地区,最火爆的酒店都是鲁菜店,川菜在2010年前火过一段,粤菜在九十年代火过一段,在但根植齐鲁大地上经久不衰的还是鲁菜。饮食有地域性,这点对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亘古不变,即使外来口味的不断渗透但基本的口感仍然不会有根本的转变,各地都一样,川菜火但你在江浙沪京津冀看大多数人还是偶尔为之,长要吃的还是家乡味。在饮食习惯上真就应了那句一方水土的话。只是大开放以来全国人口的大迁徙和大流动。把各个地域的饮食习惯也染得五彩缤纷口味融合,用五十年前的标准衡量今天中国的八大菜系,恐怕没有一个是纯种得了。人民的大融合把中国也高度的趋同,鲁菜也甜了,本帮菜也咸了,川菜的辣也不浓烈了,湘菜也见汤了 粤菜也不那么油腻了,淮扬菜清淡中也增了点辛辣。大概改变最少了就是蒙疆甘青一代的以牛羊肉为主的菜肴。
50年代的时候,是没有菜系这个词的,那时候的菜谱,分类是按照省份,山东菜,河南菜之类的。
到了80年代末期,才有四大菜系的说法,这玩意回想起来,应该是出版社的编辑发明的,而不是餐饮业发明的。
到了90年代末期,有了八大菜系,一直到现在,有人开始讨论,鲁菜去哪儿了?
鲁菜哪儿也没去,就好像楼主提到一样,“鲁菜在北京真所谓:“水泼不进、针扎不透””,那时候做菜对山东来说,属于祖传的技艺,传男不传女那种。
要是经常听相声的,肯定听过这句词:说相声的,北京人多,开饭馆的,山东人多,剃头的,宝坻人多,打铁的,章丘人多,买豆腐丝的,武清人多,修脚的,定兴人多,卖冰棍的,哪儿的人都多。
后来解放了,党号召不保守不藏私,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团结在党的领导下,要互相帮助。。。鲁菜的厨师满全国的跑来跑去的教,全国的厨师跑山东来学,所以后来有了鲁菜是百菜之母的说法。
这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过程,餐饮在发展,非要问一个过去的鲁菜去哪儿了?只能说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就好像你问毕升家的造纸术黄道婆的纺织术去哪儿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