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习以为常的农村比城市差,中心城区比郊区强,在苏州很可能是倒过来的

【本文来自《城乡教育差异化其实一样存在于发达地区,比如苏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学校的管理是一方面,学生素质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区房盛行,不只是因为学校好,与生源也有很大关系。有些市中心的学校,原来还不错,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原因,很多家境较好的都买了新房搬走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穷人,大量房子被租给外来打工者。由于苏州租房也能上公办中小学,所以这些学校现在的学生以底层打工者子女为主(收入较高的外来打工者不会住那里,也去郊区买房了),被戏称为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各区都建了新城区(或者至少也有大批量的住房项目),教育资源也都会向新城区的新学校倾斜,原来的老城区学校,就从生源和教师配备上全面落伍了。结果当然是越来越糟。

市重点和区重点是会保证的,毕竟他们原本学区房就划得很少,即使靠学区进来的也会进普通班,影响不大。重点班学生都是自主招生进来或是内部考试后凭分数调班的。而且各级教育部门自己的政绩主要就指望这些学校,当然得全力以赴。包括日后分流差生到其他学校(甚至有可能只是学籍走了),让重点校的成绩单看起来很好。

苏州是散装的,散装的特点就是外地习以为常的农村比城市差,中心城区比郊区强,在苏州很可能是倒过来的。小学的难比较,但中学,除了新区园区新建的几所学校,一堆原来的县中乡镇中学,是强于除苏州中学以外的原市区中学的,也就千年府学为古城区保留了最后的颜面(前提是忽略一堆县区学校抗议其从初中到高中的全面掐尖行为)。

以前苏州乡镇的中小学教育水平也未必比市里学校差多少。苏大附中现在也算不错的学校了,以前就是一所比较强的乡镇中学,反正市区离他最近的几所学校都没他厉害(苏大前身是东吴大学,但原东吴大学在上海的附中因日军入侵被迫停办了,在苏州的附中后来并入苏州中学,只有在湖州的附中——现湖州二中,仍独立办校,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就与苏大没关系了,现在的苏大附中是后来才附属的。如果不是出现了很多新高中,原先作为乡镇中学的苏大附中没准在苏州的排名远比现在高)。但问题是以前好的乡镇中小学大部分都是郊区的,城市扩容后就变成市区学校了(包括县级市区),好学校和好生源都去了市区(郊区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意识普遍比远郊农村强),农村学校不就显得更弱了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