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是中国人广泛穿着的衣服,它就是汉服

【本文来自《山东一学校校服被质疑像寿衣,学校称这是汉风,大家觉得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说句实在话吧,“中国人要穿汉服”这句话其实是不成立的——什么是“汉服”?其实只要是中国人广泛穿着的衣服,它就是汉服。所以很多年后,卫衣、T恤,你也可以说是汉服,没毛病。(历史上的连裆裤、靴子、圆领袍、曳撒这些衣服都是妥妥的外来服装/胡服,现在都算汉服了)

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只有好看的,审美高级的才能被留下来。你从来看不到那些“清粉”搞个金钱鼠尾招摇过市,连溥仪本人剪起辫子也是毫不留恋,无他,丑耳。

热门评论 6

  • 天下之玄所知了了
    逻辑错误。
    现在所谓的“汉服”,所指只是汉族汉代时装,唐宋年代就已过时,不适应现代生活,只有戏精在装。
    将现在中国56个民族普罗大众普遍所穿的中外混搭的服装统称为“汉服”,更不合适。
    以前有过改良的中式服装,有传统服装文化元素,简称“中装”。唐装、旗袍、短褂等就是改良的中装。
      理解错了。
      汉服,并不是特指“汉朝汉人服饰”,而是指历朝历代所有汉式服饰。比如唐朝,称为“唐式汉服”。
      ”汉“,在古代是个多重定义词,对内,指汉人、汉政权。对外,是指汉疆域里的所有人,包括其他民族。
       作者逻辑上没有错,华夏文化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性文化,汉代表潮流走向。但也疏忽了卫衣、T恤等,是完全舶来品,代表不了本土特点。纵观历史,即使借鉴外来元素,也是综合本土文化特点重塑。
      当中国复兴,重拾文化自信,服饰却是世界大同之款,从西方文化里衍生出的那一套,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重拾古代,是找回自身特点。
      当下发展之道,让国人重识古代华服之美,提取其中绝美元素,并结合现代文化、生活习惯,结合各民族服饰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全新"华服“。
      留意,很多做的非常不错,有想法有创意,虽然国民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适应和接受,但未来可期。
      
  • 主流对汉服的认知和新之认为的汉服不是一个概念。主流认知的汉服是一种礼服,而不是普通泛指的衣服。
    差异好比,网上的汉服盲盒,把到道士服、囚服、乞丐服、农服、长衫当成汉服,目的就是给盲盒充当低级奖品,抽盲盒是为了得到好看华丽的“汉服”。
    主流认知的汉服宽大拖沓,装饰多样,明显不适合生产。对标的是欧洲的庄园电视剧中,庄园主和贵族的女儿们爵爷们开个舞会,女士都是要穿上紧身裙,男士穿上绅士服或军服。现在中国穿越剧和仙侠古装剧,就是为了营造高级感和贵族感,女性穿得飘飘欲仙,男性穿得气宇轩昂,引导着汉服高级感的认知。
    一下子给学生穿土气的古代普通民众穿的样式,线扣和祥云图案,你说是汉服,大家都不会认的。
  • ♂丶灬晓淚 生命不止,思考不息!
    全部楼层
    夜雨观荷
    问题就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使得国家强大
    现在广泛穿牛仔裤、t恤、西服,能让国家强大么?
    起码就现在而言,复古的汉服,反而更能繁荣市场,增加就业
    不知道某些人这么抵触是为了啥?
    黑子自然有千奇百怪、离奇不公的办法黑你!比如,“现在出名多呈现的汉服都是贵族富裕人家穿的”、“汉服不适合工作穿着”等等。
    我就奇怪了,他们说得好像全世界的各民族地区的所最常呈现的传统服装,都不是或者没有“礼服”属性似的。日本的和服最雏形还是浴衣/睡衣呢;西方那些超大裙摆的贵妇装之类的不也是礼仪服装吗;而西服最初也是礼仪性服装并不适合当时的大多数工作,只是后来很多工作发展转移到办公室里了,人们才在办公室里更加普遍地穿起西服来。同样的,今天在办公室穿汉服也并非十分影响办公室里的工作。
    一边对西方的晚礼服之类的服装趋之若鹜并大赞其美,一边又不承认汉服也能是礼仪服装同时忽视其美。他们这种双标和有意而黑,改变不中国传统服装的制式、发展、样式、用途、美观的多样化,也改变不了“中国有华服之美谓之华”的华夏名称之赞赏的底色。
  • 全部楼层
    云海飞沙2016
    自己删自己吗?
    以中代汉其实还是汉,只怕更落人口实!
    怕这怕那,不坚持先进的科学的,一定搞人为的平均主义去中心主义形式主义,这是什么人才有的思想逻辑?
    分享我的一个故事:今年春节期间某晚上到外面吃饭,家附近只有一家LZ拉面馆开业着,众所周知这种拉面馆基本都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开的清真饭馆。等餐期间我就和店里一个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寒暄一下。我说:“过年还开业,没回家过年啊!”小伙子边干活边接了一句:“我们不过春节…”,之后就进厨房了!就是这么一句不经意的搭话,我有点惊讶…有点难过!
  • 我西服、中山装、夹克统统都穿,但我明明白白就是个中国人,而且从心底里就不认为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高贵、更聪明。但我绝不会穿的是现在一些人穿的所谓“汉服”、“唐式”汉服,这与所谓文化自信不自信八竿子打不着,而且我看街上大多数人看穿那些衣服的人就像看猴把戏的,虽然我个人认为人家爱穿什么衣服,与我狗屁不相干。
  • 一、礼服≠日常穿着。
    二、汉服=礼服。
    其实,大家现在复兴的汉服,属于历朝历代的礼服。
    礼服也叫社交服,是参加晚宴、婚礼、祭礼、外交等郑重或者隆重仪式时所穿用的服饰。
    礼服不同于日常穿着。古人下地干活、劳作、打仗等等也不会穿礼服。
    礼服要的是审美,要突出人的气质,要表达人在参加这些活动时的精气神,有社交需求。
    而日常穿着是为了方便,适合劳作。
    所以,汉服代表“美”,代表我中华文化历史上一脉传承的审美。
    历史规律,只有社会在进入富裕的上升期时,人们才会对“美”有越来越多的需求,才会有富裕的物质去满足精神需求。
    例如我们刚建国一穷二白时,不是那时大家不想美,而是没有足够的物质去满足。
    这几年汉服等传统文化的复兴,那是因为我们整体社会进入了上升期,人们有了富裕的物质才会去投入去满足精神需求。
    放眼世界,也是这个规律。
    任何国家或社会的动荡贫困时代,都不会产生人们对美的追求,饭都吃不饱随时在死亡边缘的人是不会去琢磨礼服好不好看的。
    三、我们的礼服也是不断的变化中,但审美一脉相承,这跟本体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服饰是人穿的,汉服是根据我们华夏民族的特征样貌而创造发明的,适合我们的肤色和样貌特点;大家想想,如果是黑人穿我们的汉服就会觉得矛盾不搭配。同理,我们要去穿白人和黑人的服饰也会矛盾不搭配,因为这是人家为人家的特征外貌而打造的礼服。这个就是本体差异了。
    环境差异体现在服装面料和技术上。随着现在各类服装面料的发展,历代的礼服在表达上要更具有审美性,各类缝纫设备和技术的发明就能把很多的审美充分表达出来。例如,一些超薄的或者不发皱的面料是古代没有的,这在服装上就会带来不同的审美表达。
    总之,复兴汉服,一是我们开始富裕了,二是汉服是我们华夏民族为自身打造的礼服,适合我们的特征样貌,三是随着技术物质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的表达我们的审美。
    四、最后,看到老有人拿什么“和服”来碰瓷的。
    告诉你,和服是为了日本女性的样貌特征而打造的。
    日本女性的特征:日本人面部扁平的比率更高一些,也就是圆脸,饼子脸。 另外受人种和食品结构的影响,日本人大多小腿很粗, 上下身比例,下半身比中国更短,平均身高较低,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古称其为倭国的由来, “倭”就是矮的意思。
    大家一琢磨,和服不就是修饰日本人的这些外貌特点的服饰嘛。腰身高掩饰上下身比例,繁杂蓬松显得脸小,密不透风藏住了短粗罗圈腿,上下一桶掩饰了平板身材,穿上迈着小碎步是在控制步距----
    你要是这个样貌特征的,倒是可以穿和服,虽说穿出来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美感。
    但是,把自己打扮成日本人,不是符合我中华民族共识的,有那么多的服饰可穿,非要在中国穿这个,被人鄙视了是自找没趣。
    展开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81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