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改编它,影迷集体炸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抱歉,抱歉。

这场热闹,是Sir来晚了。

500

前不久,一部计划翻拍的电影,居然能掀起网上热议。

一年到头,那么多改编的电影,怎么就这部文艺电影最出圈?

喏,就是它↓↓↓

500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电影预热的营销手段。

但,原版《花束般的恋爱》在国内上映时也没有现在那么火爆过。

就算打着导演土井裕泰、编剧坂元裕二,这两位堪称日剧里“最懂爱情”的创作人旗号(他们的代表作《四重奏》,Sir就不用说了吧),外加菅田将晖、有村架纯这样的当红演员出演,票房也没破亿。

500

没想到。

借着这部电影的落地,却成为了如今“北上广深”年轻人的情绪出口。

许多年轻人在豆瓣上写着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中国版《花束般的恋爱》剧本大纲。

500

一个个读下来,你或许在里面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这些大纲又成为够不够“文艺”的评判标准。

可,把这些字儿扒开来看——

Sir还是,横竖看不到“爱情”。

01

北上广没有花束般的恋爱

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各位网友写下的各个城市版本的《花束般恋爱(下面省略为《花束》)》大纲里,每一个故事有讽刺,有调笑,最后,无一例外的一个sad ending,让看的人不禁觉得,这里的分手故事有真有假。

Sir看得最多的,还是广州版的《花束》,毕竟在这里好些年,曾经也是文艺男青年。

这里面的好些事儿,Sir也干过。

有人将广州的肠粉,城中村,电鸡(电动车)以及五条人写进了故事里。

500

还有人将广州的文德斯影展、东山口的云上放映、沙面的精酿啤酒,以及去香港看《悲情城市》,串联成了一个“迷影”爱情,两个人因为在啫啫煲饭店里,偶遇住在广州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其他人没能认出来,唯有两人暗自激动。”

导演也亲自下场,转发了这条广州版《花束》。

500

当然,还有其他的城市《花束》里,也出现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地标:

像是北京的,是“一对男女在结束了北影节的资料馆午夜场,最后在吃卤煮的时候,看到贾樟柯”;

500

上海的,是“在街上偶遇李诞与杜可风,两人约定去对方家听黑胶唱片,还在国际饭店派对买了蝴蝶酥”。

500

在其他城市版本里,出现的高频词有近来最热的“city walk”,共同爱好也包括了话剧、上海电影节、迷笛、Jazz等。

最接地气的还得是东北版本,在这座城市里对上眼的男女,共同爱好必须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赵本山。”

500

这些版本与日本原版相比,它虽然也遵循了“两人因为兴趣不再相似,最后不得已渐行渐远”的故事逻辑。

但,在这些故事里,却又有一个非常“中国特色”的拐点——

“男孩,女孩都成为社畜了”;

“男的去干销售了,女的去做美妆直播了”;

“男的是从小县城里出来,抱怨江浙沪女孩不懂他的苦”;

它全然没有了日版里两个文艺青年恋爱时的轻盈感,反而加重了两人分手时的现实因素。

我们抓住了这个故事里,男孩、女孩步入社会后的“不自由”。

却没能力谈到故事的男女主角是因为步入社会成长之后,双方的爱好改变,而渐行渐远。

500

这才是这个故事里的痛点。

我们还没能让自己的恋爱到达“形而上学”的灵魂伴侣的层次上。

就已经枯萎了。

北上广深是没有“花束般的爱情”么?

它更像是,在这些拥挤忙碌的城市里难得能有轻松、舒适的,不去考虑彩礼、收入、学历、家境的爱情。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没有太多时间,在工作中容得下一段真实的爱情。

说实话。

那些《花束》文学创作,还不如一首黑撒乐队的《流川枫与苍井空》来得要催人泪下。

流川枫与苍井空,黑撒 - 西安事变

02

速食爱情

当我们谈论《花束》的爱情是否真实或具有普适性时,应该有一个锚点。

《花束》里的爱情,戳中了谁?

法国作家易洛思在《爱的终结》中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就是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评估其实一直有个消极的模式,符合这个模式的,就认可,不符合这个模式的,就剔除。

就像我们在玩社交软件时,那一次次的左划右划。

举例来说,一个人的穿着、品位、喜好往往会成为另一个人是否认为“可进一步”的标准,如果你喜欢孔大山,我喜欢赵本山,我们俩无法共同占有同一个“客体”,那么就难以组织起亲密感,也难以产生欲望。

这是在当代社会,选择变得眼花缭乱时,人们不得已的做法。

所以说。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花束》的爱情,会发现,它戳中的,应该是那些有着高情感需求的人,具体一些,可以说是某些渴望在艺术、文学上能产生共鸣的i人。

比如他们会有共同喜欢的偶像——

影片里的小麦与小绢,他们走出饭馆后,激动地忍不住为刚认出的押井守互相搭话。

500

比如他们也会有共同的需求——

两个人买了同样的展馆的票,穿着同样的鞋,最后,发现对方家里书架上的书,都与自己的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用网络上的流行词。

这大概就是在茫茫人海里,找到另一个“世另我”的熟悉感。

但,这是爱情么?

500

500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去,会发现这几乎就是消费主义浪潮下的一种“速食”方法。

毕竟。

即便是“艺术品味”,但这其实也是裹在消费主义外衣之下的,被展示出来的“我”。

你很难说,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自我”。

所以,相比于“爱情”,它其实更像是一种短暂的慰藉。

但。

那又怎样呢?

也正如他们所说——

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

500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每天996累成狗,终日为生计忙碌,为未来奔波,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一个人掏心掏肺,去寻找“本我”呢?

速食,或者情绪至上,也可以是爱情啊。

虽然保质期不长。

但,也能马上填饱肚子。

只是“危险”之处在于。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能力是在改变的,衣着、品位、喜好也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而当“我”在不断变化,那么,曾经我们以此为参照的标准又是否能彼此同步互相合拍呢?

显然不能。

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变大,我们便不可避免地,会迎来契约的破裂,爱情的终结。

于是影片的后半部分。

因为工作的忙碌、兴趣爱好的分歧,终于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爱情已经消失。

他们连出轨、买房、彩礼这事都没有经历,就已经感情破裂。

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干干净净。

这份爱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挑战,就已经自己枯萎了。

是人变了吗?

也没有。

与其说是社会现实让他们俩人渐行渐远。

倒不如说。

他们恋爱的开始,不过是只看到了对方的另一个“粉饰”的模样——

用物质和文化包装起来的自己。

而当时间一长,看到了对方的真实性格,看到了原本的那个“我”时,却深感“真实”的无聊。

他们误以为曾经最为重要的“共鸣”,是爱情的根本。

或许,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轻飘飘”的爱情,只能是夏虫不可语冰——

没见过的人,自然不知道它的珍贵。

而拥有过它的人,却又无法承受其重。

所以,这种爱情如花束一般,让人觉得绚烂,浪漫,可,最终,却还是有着短暂花期,自然会慢慢凋谢。

它并不虚假。

但也很难成为坚韧的爱情。

只是问题是,既然一个人一直在变化,“评价体系”也总是在改变,我们又如何拨开这些物质包裹着的表象,去寻找另一个与自己合拍的“本我”呢?即便找到了,你又能确定那个“本我”不会再改变吗?

这个问题Sir没有答案。

也不可能有答案。

而这,其实也是Sir认为在这部电影里,比单纯讨论“爱情”更有价值的地方。

500

03

爱情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回头再来看网友们自发的创作各城市版的《花束》,会发现,在这些改编的版本里,有着臆想、嘲讽的成分,也有着映射自己感情的成分。

看起来,与“爱情”无关。

可。

就算是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幻想”着自己也会拥有的“花束一般的恋爱”。

虽然没有人知道爱情应该长什么样。

但,它离开了,我们却又能刻骨铭心地感受到它真正来过。

500

如今,国产片里年复一年的《前任》系列,能一部又一部的卖座;

每年情人节必上的烂俗爱情片,用点鸡汤文放在海报上,就又能快速收割了一波韭菜。

虽然你知道这很煽情,但,没人能阻挡它直戳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500

我们想看到“爱情”真实的一面。

甚至,我们就想看到“爱情”。

所以,《花束》听到要被改成国产片后,在电影里的那简单、纯粹“爱情”还能存在吗。

这才是我们害怕的。

就是那唯一的,单纯爱情,也要难逃现实的摧折。

因为按照我们的逻辑,恐怕我们会把爱情设定为一种恒定存在的事物,它会被种种外力考验,比如工作,比如房贷,比如家庭……

但如此一来。

就真的违背了《花束》的本意了。

当然。

每个人对爱情的诠释也会有不同。

你可以从无数导演的手里,看到各式各样的爱情——

有的,如《苦月亮》那般寄生、撕扯;

500

有的,如《洛丽塔》那般畸形虐恋;

500

有的,如《爱在黎明破晓前》,充满了陌生城市里带有激情的罗曼蒂克。

500

爱情的来临会有着不同的模样。

但它的离开后,那些经历过爱情的人,再在心里涌起当时的爱情时,却又有着同样的一种表情——

笑。

别不信。

《坠楼的死亡剖析》,Sir之前也聊过(戳此复习)

妻子与丈夫的婚姻生活里,充满了鸡飞狗跳。

直至有一天,丈夫坠楼,一切都不一样了。

妻子是否有杀夫嫌疑?电影没说。

但,却也在细节里铺满了妻子对丈夫的爱恋。

500

最触动人的一个细节。

是当妻子翻看着丈夫生前的视频时。

看着丈夫在视频里的微笑时,她也随着笑了起来。

只有是感情颇深的人,才会有着能互通的表情。

500

在国产电影,吕乐的《小说》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细节。

王志文、王彤饰演的一对前任情侣偶然见面。

他看到前女朋友的一瞬间。

本在谈工作的他,突然露出自己也未曾察觉的笑意。

难掩这份曾经“习惯”了的下意识,再次与前女友上前打招呼。

500

就连《花束》里,小麦再一次见到前女友后,回家通过Google地图搜索自己曾经与小绢同居过的地址时。

发现自己与她当时在河边散步的照片,被拍了下来时。

他笑着抱着小猫一起看着他们无意间被留下来的照片。

500

因为之前的美好,让人再次回忆时,又会不可控制地笑了出来。

人就是容易忘记痛苦。

只记得开心的事。

就像,是小麦在最后对她与自己的爱情的一个总结——

虽然经历了历史性惨败,但之前的职业生涯都很漂亮。

500

此时。

Sir也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网友如此热情地改编专属于自己城市的《花束》故事。

虽然在他们的文字里,还没有爱情,“文艺”在生活中的参与也许只是零星碎片,只言片语。

但,我们也渴望生活中出现的像是爱情,这样的闪烁瞬间。

哪怕是一瞬间,如流星划过。

它也是疲惫的一天里,最美好的时刻。

而这样的时刻。

请不要再把它带走。

也不要让它落入俗套,成为平庸。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