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陷阱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UMCS

国家要富强,必须实现工业化。这已经成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共识。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工业化,本质上就是大规模生产成本合理、质量合格的生产生活用品的能力。如何实现工业化?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建设各种工厂,通过工厂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500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建设工厂并不那么简单。建设工厂需要技术、装备、管理、资本、资源、人力和市场等诸多因素。后发国家一般缺少资本、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这几个是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工业化后的结果。可是后发国家之所以叫后发国家,就是没有工业化,自然也不具备这几个条件。这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后发国家当然也有优势。首先是廉价的人力资源。后发国家生产力低下,人均产出低,自然人力资源便宜。对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而言,大量廉价劳动力,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比如改开初期的中国,就是靠廉价劳动力发展加工业。其次是资源优势。工业生产需要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水利、农产品、海产品,甚至是地理位置资源。这些资源在全世界随机分布,因此,不少后发国家先天占有资源优势,比如中东的石油、非洲的矿山、南美的铜矿等等。二战以后民族独立浪潮后,发达国家不能占有殖民地资源,因此后发国家的资源至少名义上掌握在自家手里,可以算作优势;第三是市场优势。后发国家的大量人口,天然就是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结合上述优劣势分析,后发国家在在工业化初期,基本上都是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市场优势,承接先进国家淘汰的人力资本密集、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实现初步工业化。

500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后发国家在劳动力和资源上有优势,在技术、装备和管理上没有优势,自然就应该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初加工等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先进国家有技术、管理、装备优势,就应该做资本密集型、高科技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八亿衬衫换一架飞机”,是这个情况的真实写照。

比较优势理论看似有理,实则有很大缺陷。这个理论只是静态的解释了某个时间点的状态和逻辑。它没有考虑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先进国家的技术管理装备优势从何而来?后发国家不会发展了吗?后发国家也想发展资本密集型、高科技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过上先进国家的生活。

因此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初步发展后,都开始着手产业升级。比起初步工业化,后发国家的产业升级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陷入比较优势舒适区。

这也叫荷兰病,当一个国家某种资源特别丰富,社会就倾向发展与该资源相关产业,而忽略了其他产业发展。后发国家人力便宜,资源丰富,自然就会倾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初加工等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发展高科技、开发技术和制造装备虽然很重要,长远看对经济发展有利,可是当下发展这些产业在发国家并没有优势。一来技术、人才积累不足,二来自主技术从性能和成本上都不占优势。“进口的盘尼西林都用不完,你何苦要自己制造?”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本国市场都不买账,更谈不上开拓国际市场了。作者就遇到不少业主采购设备指名要“原装进口”。民间资本自然不愿干自主开发这些长期有利而短期亏本且风险巨大的买卖。如果国家也没有这个意志和能力,那自然整个社会停留在低附加值但是容易赚钱的舒适区。

最近作者遇到北方邻国某天然气公司来中国访问。他们的一个主要诉求就是天然气工厂的设备故障后,中国供应商是否有能力维修和更换。由此可见,该国工厂装备严重依赖欧美,这初看上去很高大上,也符合比较优势经济原理。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家遭受制裁,工厂就陷入困境,不得不向中国求救了。

500

第二个困难是不能独立自主。

后发国家不少是前殖民地国家,一般都是在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中独立建国。宗主国虽然已经名义上不再有管辖权,可是宗主国留下的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商业标准、意识形态、教育体系、语言文字等等遗产仍然在前殖民地国家发挥着作用。一般看来,这个遗产有正面作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但是这个遗产在后发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方面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后发国家想产业升级,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前宗主国学习。作者看过东南亚某国某新建石化工厂的总承包工程招标文件。项目采用的标准规范、设备供应商和技术要求与欧洲某大型石化公司的文件几乎一样。从正面说,这是造一个世界级先进的工厂。可是从反面讲,这个工厂虽然位于东南亚,可是其建造成本与先进国家几乎一样,还有可能更高。同样造一个工厂,中国的建造成本要低得多。东南亚工厂生产的产品如何与中国工厂采用中国标准生产的产品进行价格竞争?相反的例子,越南某化肥厂要求中国承包商全面自主选择技术和装备,只要生产出化肥即可。这样的化肥厂自然会有竞争优势。

500

殖民遗产造成的不能独立自主带来的困难可谓巨矣。

第三个困难是缺乏普遍教育。

有些后发国家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数聪明或者富有的精英才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就造成工业化的主力军-工程师-在一些后发国家有着很高的收入和地位。他们的特征是接受西式精英教育,说英语,能够和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相同阶层无缝对接。这个现象自然对工程师个人有利,但是对后发国家的工业就有害了。这些工业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多数认可西方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设备,因此在本国建设的工厂也广泛采用这些标准和设备。

被美国制裁的某个波斯湾国家建设炼油厂,其仪表工程师坚决要求中国供应商(欧美供应商由于制裁原因不能投标)执行所谓的先进仪表标准,而这个标准正是被美国标准组织掌握。中国供应商只能以高出常规不少的价格提供设备给这个炼油厂。后来证明,所谓的美国先进仪表标准并不好用,这个高成本其实完全不必要。

说一句诛心之论,后发国家不少精英打心底里认同欧美。其实中国改开初期也是同样情形。所幸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并且在前三十年打下了普遍教育和独立自主的底子。随着经济发展,情况有所改善。

高等教育精英化给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产业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后发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升级,上面的几个陷阱一定要避免。

第一国家层面不能盲目相信比较优势,要发展对未来重要的高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

第二要独立自主,不能盲目全盘接受前宗主国留下的遗产,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弃。

第三要发展普遍教育,不能只由少数精英人群进行工业化,要实现全民工业化。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