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数量一定与人口数量成正比吗?

网友提问并举例:

公务员数量一定与人口数量成正比吗?

过去20年我国公务员数量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8倍,而欧美国家增速普遍不快,美国的公务员数量几乎20年没有增长,日本在20年内只增长了一次。

我的回答:

公共服务系统的规模随着经济规模而扩张,本就是个正常现象。换言之,决定公共服务系统规模的并不是人口,而是经济规模。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公用服务的资金来源是税收及其他收入,系统本身并不直接产生财富。因此,一个系统内能产生多少“剩余”就决定了这个系统本身公共系统的规模。在中国古代,五税一、三税一都被视为重税,但如今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都已经到了40%~50%甚至更高。

在过去,这就是妥妥等着官逼民反,但现代社会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就算是一半的财富都成为了财政收入,但是剩下的那一半,也足够普通人维持一个相对过得去的生活水准。而且,这些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也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支出回到公共生活中。

类似的人口比例数据,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可以找到。比如,1948年的山东解放区,因为脱产人口的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1%,整个山东解放区就已经不堪重负,财政频频出现问题。但是在今天,公共服务系统内脱产者的比例早就超过了10%,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逻辑,所以经常出洋相。比如,之前就经常有人说美国的“官民比”多么低,然后来反证中国的不合理。但后来,有人@了美国大使馆,等到美国大使馆真发布了相关数据后,才发现美国“吃皇粮”的人比中国的比例高多了。

这时候,有些人又不说话了,觉得打脸了。然而,能够供养规模更大的脱产者、维系更大规模的公共系统,本就是经济发达的标志。有些人却非要认为,公共系统的规模必须越小越好,甚至以此为荣。可同时,看到发达国家便利的公共服务,又觉得羡慕。在他们眼里,似乎那些公共服务根本不需要花钱,而是可以凭空掉下来。

比如,很多人经常说国外的文化氛围好,遍地都是图书馆、博物馆、音乐馆、体育馆等等。那这些场馆是怎么建起来的?里面的工作人员的收入是哪里来的?

另一方面,中国公务员比例在过去20年的增长,本身也是一个公务员正规化的过程。在建国后到20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并没有“公务员”这个概念,有的只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大概是到2000年前后,中国才开始逐步推行公务员正规化建设。

我对这一点比较熟悉,是因为我爸恰好就是在那个时候“考”的公务员。在公务员制度推行之初,同一个单位里的人并不觉得公务员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就没管,而我爸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看了看书去考了。据他说,那时候的公务员考试——这里说的是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试——非常简单,而且还是开卷考试,基本上写了就能通过。而在有了公务员身份之后,虽然工作单位、岗位没有任何变化,但享受的待遇却比同单位的其他同事高了。而等到单位同事意识到公务员身份的价值时,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也水涨船高,最终他们单位里成为公务员的也没几个。

在这个方面说,拿这20年的公务员人口比例变化来说事,也只能证明提问者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没有任何了解。20年前本就是公务员制度发展的早期,整个制度都在探索阶段,公务员群体的规模本就不大。后来,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一部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转为公务员,而公务员也通过规范化的考试吸纳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今天为止,公务员的规模远超当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用一个直观的数字来说,可能在20年前,某地的政府内有100个工作人员,其中10个是公务员,今天其工作人员增加到了200人,有100个是公务员。实际上政府工作人员的规模只增加了1倍,但只看公务员的话,数量则增长了9倍。这时候,如果只揪着公务员的数量不放,而没有意识到公务员只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那也没有任何意义。

此外,伴随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很多原本不属于公务员系统的人也成为了公务员。如前些年消防被划归到了行政系统,20多万消防人员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公务员。但消防系统原本也是由财政支出的,他们成为公务员,只是管理的部分和隶属的系统发生了变化,并不表示凭空就多出来20多万人。类似的,原来的边防警察是隶属于武警部队的,属于军人,而在2018年改革后,其都变成了警察,也属于广义上的“公务员”。

追溯历史来说,当年推行公务员制度,最核心的目的其实就是用逢进必考的方式逐步取代过去的进入方式,让人事任免更加正规化。要知道,在过去,进入政府机关工作这个事本身是非常不透明的。对于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如果你不能在毕业的时候直接“分配”过去,那你这一辈子基本与机关无缘。可另一方面,当时的干部任用也存在很多今天看来不正规的地方——比如,你翻现在的很多干部履历,经常有某人原本是某国企职工、中学老师,然后被调到机关工作,最后在机关内一路升迁的情况。这其中当然有一部分是关系所致,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确是正常的调动——比如政府机关缺人了,就从中学里找个写文件写的好的老师过来,就直接让他在这里工作了。

在今天,这个情况基本上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国企、中学、机关是三个不同的体系,如果国企职工和中学老师想成为公务员,那也只有辞职之后重新考这一条路,而不存在上面的领导说句话,就能把人调过去的情况。

而也正是公务员制度的规范化,才给了普通人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你在私企工作了几年,想进机关工作了,放到以前,你没有门路这根本没可能。但现在有了公务员制度,那你只要通过笔试面试,就能顺利入职。在这方面来说,公务员比例的增长,恰恰是一件好事。

至于公务员的编制数量——其实确切来说,应该是公共服务系统的编制数量有没有超过某个时期经济的负担极限,单纯对公务员开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公务员只是公共服务系统的一小部分,如某地的编制内人数有1万人的话,其中大约会有5000人左右是教师,1000~1500人左右的公务员,剩下的就是事业编等其他岗位。就公务员所占的这点比例,如果财政真不足以负担,那你就算把公务员全部取消,也挽救不了问题。反倒是占比最大的教师,只要稍微降一降待遇,就能把钱匀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一旦有财政问题,首先降的就是教师工资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教师的支出太高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