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核心依然是文学作品

最近有群友推荐了一部刚完本的起点科幻小说《超自然事件调查笔记》,怀着好奇心去看了一下,结论是,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其有可取之处,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真是乏善可陈。

500

首先是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设定了全世界已经统一,有一个世界政府以及取代各国各自的警察和各级传统的国安、调查部门,生造出一个星球安全部和其下属的治安局座位替代。但是这些设定,就是为了设定而设定,整本书从头到尾就没有给出必要的世界观框架的背景剧情铺垫,人类突然就统一了,全球的武装力量和调查部门就这么被整合在一起了,如此苍白的设定就很让人出戏。

尤其是主角加入的星球安全部,作者根本就没有设计出一个合乎现实社会一个国家部门应有的从顶部结构到基层的各级权利和职责架构,出场的就只有替代传统警察局的基层保安局,保安局的上级,即主角所在的这个第二行动队和根本不知道出场用来干用的第十六行动队、比行动队职能高一级的处,和这个处的一个处长,以及寥寥几次,这个处长打了个电话,就和自己的上级敲定了行动和职责划分。这就是作者展示给我们自己笔下这个负责统御全球防御组织的超级大机构的所有部门。这说明这作者现实中不是混公务员的。或者说,哪怕不是公务员,在写这篇东西前也没有心思去研究一下一个政府部门到底是怎样的行政架构,上下级部门应该如何沟通决策,部门间又是怎么运作的。这就导致书中必然涉及这方面的描写极其幼稚,只要每级部门主官拍胸脯保证承担所有责任,上一级就敢在电话里给予授权和响应权限。这些涉及行政方面的描写简直到了幼稚的地步。

然后就是这个作者显然眼界有限。说的是世界政府,书中故事也发生在天南海北好几个不同的城市乃至山区荒漠,但所有故事中所涉及的城市其实都还是国内的风格,甚至于所谓天南海北的几个城市中的生活画面,在书中的观感也不过是作者把自己家附近几条街的场景拆分一下。像其中一个故事,按照其自己的科学设定,需要位于“地球上引力最小的地区”,即赤道位置,对在这个城市环境的描写依然是一个国内普通三级城市的样子,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没有意识到这点。因此,牌坊,餐饮街,八卦镜,栗子糕这类完全不应该出现在域外赤道城市的东西,依然在这座城市里出现,并且成为组成这个故事的重要背景。

明显的,不要说出去采风,作者甚至在下笔前,认真搜集一下自己设定的不同城市风俗风貌的资料,以便在描写到这些城市时,增各自的区域特色这类工作都没有做。

至于角色设定就更别提了,比如最重要的主角四人团,作者也给他们的身份做了设定,其中队长在某次任务中损失了既是队员,也是妻子,与女儿相依为命。这本是立起这个队长形象很好的抓手,可以把伏笔安排在整本书的各个段落,通过当时这起案件的回溯,以及各种细节上把痛苦,自责,维护下属,刚毅果决等等性格填充进这个角色,使之立体化;

女队员的设定是孤儿,由组织养大,喜好美食和探险。那么这样一个角色,在成长阶段就没有双亲,其性格上必然应该是有所缺陷的。喜欢美食和探险,这个设定很好,这些看上去很外向型的爱好恰恰是用于掩盖其性格缺损的伪装,那么要把这个角色树立起来,就应该安排剧情,让她在特定场合,其外向型的性格伪装被撕开,暴露出其真正的性格内核,并且这些缺陷和其他角色,和正在执行的任务发生互动,就能成功让角色鲜活起来;

负责后勤的男队员设定是富二代,为了这份工作和家里吵翻,社交达人。既然这个角色有这么浮夸的设定,那么,从衣着打扮,口癖,肢体语言等等描写,都能把这个“富二代+社牛”的形象支棱起来;

主角,外星人混血儿,因卷入一次案件而入队。大学生,业余科幻作家,头脑冷静,逻辑判断能力超强的军师式角色,也是当仁不让的全部角色中给予最多描写的。作为主角该有什么样的待遇?是像诸葛孔明那样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像福尔摩斯那样消瘦并头发杂乱,要用药物和拉小提琴协助思考;还是像波罗那样大腹便便,头发和胡子打理的一丝不苟,一个爱偷听的比利时佬?

结果是,这些角色形象的设定,依然仅仅是设定,根本没有把这些设定有机的融入到角色中,成为他们各自的外表,穿着,肢体语言,口癖,决断等等外在表现。一个一个就是工具人,全部是平面化的。这也导致故事中女队员和主角之间的恋爱过程显得突兀、僵硬无比,完全缺乏合理的逻辑支撑,甚至比田中芳树《银英传》里“两人的退休金加一起能过得不错”这种可笑理由还要来的苍白。

总而言是,作为一部小说,只能说是被填充了最基本的必要元素,而在这些学生作文水平之外,作为一部值得一看小说应有的元素几乎都没有。有的只是在名为“小说”的骨骼上,铺设了科幻灵感和基础科学知识,从而构成了这么一部科幻小说。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其是不合格的。这部作品,其实也是大部分国内科幻小说的一个缩影。而国内科幻影视游戏动漫题材的兴起,就在于最基础的这方面文学作品必须要足质足量,从这点来说,国内科幻依然是任重道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