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发SCI,说明了什么?
【本文由“一个人的远方”推荐,来自《学术“传宗接代”?985医学院士儿子,中学发3篇SCI,现同校研究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感谢推荐。
推荐后 有所增删。
--------------------------------
这说明,咱们的高等教育招录制度方面非常公平、非常严谨了,很大程度上关掉了各种后门。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咱们国家一位院士的能量有多大,他们要帮人安排工作,插手各种人选,甚至潜规则等等方面,基本可以做到完全合法,毫无痕迹。或者换到某些国家,一位院士还不算杰出校友吗?他的一封推荐书该值多少?他的子女不就该享有优先入学吗?相反,咱么的制度不允许,管你谁,都得走高考、考研(或者保研)的独木桥。
本人普通大学教师,当然也想自己孩子上学能沾点便宜。其实以前还有点半公开的优惠,但我没赶上。现在呢,一来我普通;二来我要脸。所以毫无办法。
制度总是人定的,不是自然规律,不能做到完美无缺。口子还是有的。但这样能量的一位院士,为了安排自己的儿子读本院的研究生,居然要这样不顾吃相,这样拉下脸来,选择这样一种办法。但凡有别的法子安排,也不至于大庭广众之下脱裤子给大家看了。这说明口子真的不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考研、考公、考编等等选拔制度以考试为核心是不可动摇的。
当然,公平和效率往往会有矛盾。这种公平的代价,一是所有人都得去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太累;二是,光靠考试选拔,确实有所偏颇,有的真人才被筛过去了,有的假人才进来了。
所以人才选拔制度还是需要改革和探索的。那么除了考试之外,也需要其他东西来帮助保证公平,比如网络舆论。
改革仍然在路上。